寫在前面:
我們該如何培養出一個能夠面向未來的孩子?我們該如何發現孩子的優勢?其實這對家長和孩子來說都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漫長過程。更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的孩子並沒有什麼突出優勢,就是個會吃會玩的小孩。只有我們跟隨孩子,順著孩子指引的方向,我們才能深層次地發現孩子到底喜歡什麼。
週一 | 視野
全文共5017字,閱讀時間13分鐘
迷茫的未來,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小狼給我講過一個故事。
她二媽家有個弟弟,上高中時弟弟很喜歡文科,但二媽覺得學理科好就業,所以讓弟弟學了理科。結果,勉強考到一所大學。在大學裡,弟弟有幾科掛科,險些不能畢業。畢業找工作,他想當老師,要換個專業考教師資格證。但是教師資格證考試規定只能考本專業,不能跨專業。這番規定徹底澆滅了弟弟的夢想,堵住了他的職業道路:繼續從事本專業的工作會讓他接著痛苦。如果不想痛苦,似乎只有重新考大學,換專業這條路了。
但是,這樣的代價實在是太高了。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例子。父母覺得目前就業市場緊缺什麼專業,什麼專業出來好就業薪水高,家長就傾向於讓孩子學什麼。不僅在高考報志願時父母會看重專業的就業率,甚至在給孩子報興趣班時,也傾向於按照市場需求來抉擇。
我認識一個媽媽,一學期給孩子報了七個興趣班。她覺得能說會道的人將來會混得好,就給孩子報了播音主持;她覺得將來是程式碼的世界,就讓孩子學程式設計;她覺得要想工作好就得身體好,就讓孩子學跆拳道。總之,她為了孩子的前景,給孩子報了各種興趣班。
我們的精心設計能讓孩子的未來更好嗎?
對比我們開頭講到的故事,我們發現:很多人在培養孩子時,陷入了一個誤區——用市場需求來設計孩子的未來。
培養孩子,當然要著眼於未來,但是也要著眼於孩子本身。
只有把未來的就業前景和孩子本身的優勢結合起來,孩子未來才會一片光明。
如何篩選出孩子的優勢呢?
常見的篩選方法就是讓孩子一個個試,報很多興趣班,從而篩選出孩子的興趣點。為什麼採取這種大海撈針的方法呢?是因為孩子本身對自己的興趣點沒有認知,他無法概括出自己真的喜歡什麼。父母呢,一是看不出孩子的興趣點,二是唯恐耽誤孩子,生怕把孩子的興趣漏掉了,所以一個班都不少報。
在如何篩選孩子興趣點這個問題上,我也走過很多的彎路。
我女兒今年五歲,為了啟蒙她對自然以及自然學科的興趣,我做了很多努力,結果沮喪地發現她一點都不買賬:科普書看一次不看了放到書架再也沒有拿下來的可能,走過花花草草連看都不看,AR地球儀稀奇過後,自己把地球儀封裝起來。
有一段時間我非常迷茫,這娃到底對啥感興趣?她真的太不像我們想象中那個小孩了,對一切未知的事物都不感興趣,只喜歡吃和玩。
有一天,她透過影片認識了一個紐西蘭小夥伴。兩個小夥伴影片,彼此都有些害羞,簡單地打招呼後,就對著鏡頭傻笑,總共也沒說幾句話。
結果這場簡單的見面讓女兒對紐西蘭產生了很大興趣。影片結束後,她不停地問我:紐西蘭在哪裡?紐西蘭是個國家嗎?這個小朋友怎麼在紐西蘭出生?他們為什麼在紐西蘭呢?
後來,透過聊天我發現其實她困惑的是,為什麼這個小朋友和我長得差不多說的話也一樣,為什麼她在紐西蘭我就在中國?
我跟她講,有很多小朋友都是這樣,我們可能穿同樣的衣服,吃同樣的飯,但是我們住在不同的國家。那個國家也有幼兒園,也有遊樂場這些小朋友玩愛玩的地方。只是我們離得很遠,就像我們去姥姥家一樣,得坐火車,甚至飛機。
第二天,她從幼兒園回來告訴我:老師說我們女生都是小公主。我取笑她:你還是國王呢!她猛然問我:那昨天那個小朋友那裡有沒有國王?我說,不知道啊。你可以去問問那個小朋友。她馬上要影片,我說人家可能睡了。她很吃驚地說:啊?那個小朋友怎麼睡那麼早?我說:這是時區的不同。比如,我們這裡是早上,他們那裡就可能是中午了。
她不是很明白。我馬上拿出落灰的地球儀,用手機上的手電筒充當太陽,告訴她:你看,現在太陽公公在這裡上班,這裡的人們就是在過白天的生活,上班學習,但是過幾個小時,太陽公公覺得這裡人太累了,該睡覺了,太陽公公就從這個區域下班,然後跑到另外一個區域,也就是地球那邊去上班,然後那裡的人們起床上班學習。
她覺得好神奇,然後發出靈魂拷問:那太陽公公好辛苦,總是不下班,多累啊!那她怎麼不休息啊?我說:太陽公公跟爸爸一樣,每天的工作需要奔跑,我們地球上只有一個太陽,如果太陽不奔跑,很多地方的小朋友就要生活在黑暗中!
第三天,她從幼兒園回來要求看關於紐西蘭的影片。我讓她看紐西蘭的國鳥kiwi,還有紐西蘭的活火山,她連呼:好美啊!我要去那裡玩,找我的好朋友,跟她一起玩。
真的沒想到,一個簡單的隔空會面,讓她對一個國家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使得她主動去了解關於國家、時區、太陽這些在平常你主動講她都不會聽的知識,一切似乎水到渠成,自然而又合乎教育的規律。
而這次簡單的經歷,也讓我仔細梳理了孩子的特點:她超級喜歡跟人交朋友,特別是交到新朋友。而這一點平時被我忽略了,她並不是對未知的事物不感興趣,而是她覺得那些事物跟她沒有關係。而當交到一個紐西蘭的朋友,她喜歡那個朋友,她就對朋友的一切發生了興趣:她住哪裡啊?她吃什麼啊?幼兒園是什麼樣的?那裡有什麼好玩的?這一切興趣點帶動她去發現紐西蘭這個未知國度的一切。興趣驅動她的內在動力,而不是這個事物的趣味性驅動。
童行書院的陳鳳儀老師也談到這個問題,就是家長引導時孩子不配合,你跟她談論雲這種物理現象,她偏偏問你這個小朋友穿著什麼樣的鞋。陳老師認為,這是很自然的現象,說明孩子還處於一個過渡期,家長要發揮自己的機智去把孩子引向自己希望的知識點上。
她的興趣也驅使我幫助她去學習很多知識,我自動複習了初中地理,但是隨著她問的問題越來越深入,我愈發感覺我應付不了了。
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孩子問的簡單,自己還能回想以往學過的知識回答孩子,但是隨著孩子問題的深入和五花八門,顯然我們儲備的知識就不夠用了。這時就要藉助專業的力量來滿足孩子認知的需求。
在引領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的主動和機智是必備的,但是如果想讓孩子的興趣成為一生的優勢,就必須將孩子引入更有深度的、系統的學習。
那些早早成功的孩子,都做對了什麼?
我有個外甥女,她智力一般,拼死也就考了個普通一本,但是這個孩子有著明顯的優勢:對未來非常有規劃,她早在上高中就清晰地規劃了未來之路:我要在長三角工作,不要和爸爸媽媽住一起,我要考研,我要上數學系。
高考她發揮得一般,也沒有進入重點院校和理想中的院系,但是她非常堅定地認為:我就是要學數學。結果,經過一路披荊斬棘,她真的轉到了數學系。現在大四,她要考研。別人勸她:你上大學就感覺學習不容易,別繼續去學那麼難的學科了,太累了。她說:我喜歡啊,我覺得我能學會不就行了。
這就是早早認識自我的好處:我知道我是誰,我可以往哪裡走。
但是這種認知是一開始就形成的嗎?其實也不是。你問一個三歲孩子:你喜歡什麼?她多半回答:我喜歡玩。玩什麼呢?不知道。
據此,很多父母認為太小的孩子對自我是沒有認知的。其實,準確來講,孩子只是腦中沒有感知,也就是他腦子裡沒有那麼多備選項,所以他也無法回答出自己想要什麼。要想讓孩子清晰地感知自我,必須先讓他廣泛接觸世界,去充分感受,從而讓他大腦內儲備更多的和未來相關的備選項。
而這種自我認知,也不是簡單地讓孩子表達自我,也不是簡單說出自己喜歡吃什麼玩什麼,也不是知道自己喜歡誰不喜歡誰,而是對一個可能和自己未來從事職業相關領域的自我認知。
而感受世界其實也需要先讓孩子和世界發生情感關聯,這種關聯有時可能並不是一個景點、一張圖片、一本書。而是充滿活力和生命感的事物,比如一種動物,一個人。在建立情感關聯後,孩子會順流而下,主動驅動自我去認識世界。而家長只要跟隨孩子,提供孩子需要的幫助就好了。
情感關聯——感知世界——認識自我,這是孩子深度挖掘自己優勢的必經之路。
童行書院在做什麼?
我於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童行書院,它們向兒童及其家長提供一整套的通識教育課程,而整套課程的邏輯和我梳理出來的思路不謀而合。
世界之旅音訊課
這是童行的入門課,意在讓孩子像旅遊一樣,到世界各地遊覽,發現好玩的事情和人,藉此讓孩子發現感知世界。意在形成情感關聯,而非知識點的灌輸。
哲思之旅音訊課
這是童行的啟蒙課。在孩子廣泛感知世界後,開始一場發現自我之旅。所以這套課從認知自我開始,走向認識和人相關的一切事物(食物、衣服、建築、天空、極地、沙漠等),進而認識世界。透過這套課程,孩子對自我有了感性的認知,把我和世界聯絡起來。
時空之旅AI課
這是童行的進階課程。在前面兩個課程的鋪墊下,此時孩子已經進入小學階段,腦力和注意力都得到很大提升,這時就可以開始專案制系統學習。透過這套課程的學習,孩子更加清晰地看到:我如果對一個主題感興趣,我應該藉助哪種方法來學習,從而使得孩子可以自主地走向縱深領域。
經典之旅AI課
學完時空之旅,就可以學習經典之旅。這套主要以經典閱讀為主,讓孩子深度體會書上的人是怎麼想怎麼做的,從而為語文、數學、物理這些學科打下良好的基礎。
從世界遊學習到經典之旅,孩子也從4歲走向10歲,思維也從直觀感知過渡到抽象總結,接觸的載體也從物理世界過渡到抽象世界,從遊戲到書本,這既是孩子思維發展的特點,也是童行設計課程的基礎。
而在每個階段,童行也設計了不同的引領方式:在世界遊,引領者櫻桃艦長就是跟隨孩子隨著孩子的疑惑開展旅途;哲思之旅,引領者櫻桃艦長轉化身份,主動提問,而且問題一個比一個深入,層層遞進,讓孩子在問題中弄清一個事物的本質來源;到時空之旅,引領者櫻桃艦長則帶領小葡萄小栗子開始接觸大師,向大咖學習,站在大咖的肩上回到當時的場景探究問題的根源;最後抵達經典之旅,引領者更是將與大咖一起學習發揮到極致,讓孩子們充當文學家、歷史學家、藝術家的學徒,充分感悟與學習。
這種設計符合學習的科學規律:學習不是一個人去搬弄書本,而是一群人一起學習,互相啟發。而要想有更好的學習效果,也無外乎跟著一群厲害的人過招,從中領悟學習的真諦。
郝景芳是誰?
童行書院的整套通識課程,基本以郝景芳為引領者。
在我看來,景芳既是學霸,又是一個具有跨學科背景的精神領袖。她不僅創辦了童行學院,還在孩子們心中成功塑造了櫻桃艦長這個卡通形象。在櫻桃艦長的外衣下,郝景芳不僅會繪聲繪色講故事,還會回答問題,而且每個問題回答得都頗有想象力,從而得到了孩子們的喜歡,也成功塑造了孩子們都認可的IP。
這是櫻桃艦長在哲思之旅中對海的女兒這個故事的經典回覆:
而我們家長也可以藉助這個互動,看到小朋友的內心想法,以便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孩子,增強親子互動的有效性。
能做到這樣的回覆,其實也源於景芳老師的跨學科背景。她是物理系的碩士,又是經濟學系的博士,自幼讀過很多不同門類的書。在回憶童年時,景芳老師認為童年最受益的就是母親給她讀的一本本書和那些可以自由探索的時光。
所以,成年之後,景芳老師不僅能寫科幻小說,又能駕馭兒童教育,啟發孩子去深度探索。既能做經濟學研究,又能創業實現自己的夢想。
景芳老師是應試教育體制下的成功者,而這種成功不單單是因為她的聰慧,而在於在兒童期她藉助通識教育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傳統的學校教育打下了基礎。
通識教育使得景芳老師具備了良好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使得她可以跨界學習文學、歷史、藝術等。這種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也讓她在設計課程中頗具優勢,為整套課程的科學系提供了保證。
我們該如何培養出一個能夠面向未來的孩子?我們該如何發現孩子的優勢?其實這對家長和孩子來說都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漫長過程。更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的孩子並沒有什麼突出優勢,就是個會吃會玩的小孩。只有我們跟隨孩子,順著孩子指引的方向,我們才能深層次地發現孩子到底喜歡什麼。
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既需要足夠的知識儲備和教育者的機智,也需要專業的幫助。而童行書院無疑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一起學習,定能發現讓孩子受益一生的優勢。
作者 |萌小果
看見孩子的情緒,成為更好的媽媽
互動話題
你和孩子有上過童行書院的課程嗎?你認為這些課程能夠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什麼幫助呢?歡迎和我們留言分享你的經歷和想法!
拓展閱讀
郝景芳:願你一生勇敢,不負聰明
為什麼孩子看到別人的東西就想買?如何引導孩子理性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