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6名18-35週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高達90.6%的受訪青年坦言父母對自己進行過言語上的“打擊式教育”,45.4%的受訪青年表示父母的“打擊式教育”一直持續到中學。
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多數的年輕人都曾遭受過父母的“打擊式教育”,可見在中國家庭中,“打擊式教育”十分常見,甚至成了“中國式育兒”的一種重要手段。
對於“打擊式教育”對自己的影響,59.7%的受訪青年坦言導致缺乏自信,容易自我否定,46.5%的受訪青年表示性格叛逆,自暴自棄,36.1%的受訪青年指出影響了親子關係。雖然也有29.3%的受訪青年覺得能時刻警醒自己,有利於追求進步,但不得不承認,多數年輕人對“打擊式教育”持否定態度。
從字面上來看,“打擊式教育”就不是一個好詞,就像“棍棒教育”一樣,“打擊”用於教育,施之於孩子,往往不利於孩子身心成長。但換一個說法,可能又不同了,比如“反向激勵”。許多父母選擇所謂的“打擊式教育”,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希望能夠防止孩子驕傲自滿,並不是出於打擊孩子奮發向上的積極性。
所以,對於“打擊式教育”,也不能一概否定,要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確實,有一些父母掌握不好分寸,或認為孩子就應該多“打擊”,不能慣著,不能誇,否則就會“翹尾巴”,這樣的做法也是犯了“一概而論”的毛病。對父母來說,要教育好子女,沒有固定的方法,只能因材施教,比如有的孩子容易自滿,就要適時“敲打”一下,防其“跑偏”;而有的孩子缺乏自信,則不僅不能進行“打擊式教育”,還應多一些鼓勵與激勵,讓孩子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就算是對一些容易自滿的孩子,也要掌握好分寸,不能過度實行“打擊式教育”,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不少國人教育孩子時習慣於用“打擊式教育”,且不能掌握好分寸,這也是欠缺科學育兒觀念的一種表現。同時,這與我國傳統教育強調“嚴教”也有一定的關係。比如在被國人奉為“家教”聖典的《曾國藩家書》中,曾國藩就反覆告誡家人“滿招損、謙受益,人第一要戒傲”;同樣,“三省吾身”之類的先聖教誨,也在傳遞著戒驕戒躁的意思。這些教誨本身並沒有錯,問題是在中國傳統教育中,類似偏向於“打擊式教育”的思想幾乎佔了主導地位,相對而言,“鼓勵式教育”的內容太少了。這也讓國人在潛移默化中受了影響,在教育子女方面,常常出現“打擊有餘、鼓勵不足”的現象。
有40.2%的受訪青年表示“打擊式教育”會引起反感和逆反心理,也反證了“打擊式教育”存在的問題。對父母來說,教育孩子不能太死板,什麼時候該進行“打擊式教育”,什麼時候該“鼓勵式教育”上場,務必要拿捏好。父母不能陷入“打擊式教育”的固定式思維中不能自拔,而要跳出來,掌握科學教育方法,給孩子最合適的教育。學校、教育部門等相關方面也要做好引導,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