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笨!這都不會!”
“總是拖拖拉拉,什麼事都做不好!”
“你看看姐姐,再看看你自己,怎麼這樣啊?”
……
類似這樣的話語,可能每天都在不同的家庭上演。在父母看來,這是再正常不過的“訓娃”語言,殊不知正把孩子推向事物的消極面。
“既然媽媽說我笨,那我真的很笨”
“我的確什麼事都做不好”
“姐姐比我聰明,我就是比不上她”
……
父母的消極指責,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國際親子溝通專家阿黛爾·法伯說:“永遠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話對一個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你的情緒好壞,影響孩子一生
有網友在分享成長經歷時談到,她媽媽很照顧家裡,可脾氣很火爆,經常粗聲粗氣罵人。在媽媽的影響下,她的情緒也很容易激動,有時候生氣也會大吼。
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持否定態度、孩子犯錯就斥責和怒吼,這些語言暴力帶給孩子心理上傷害,絕不亞於體罰。
中國公安大學教授、教育專家李玫瑾曾對1000名未成年人做過一項調查,結果發現:在家裡經常被父母吼,被父母責罵的孩子出現性格缺陷的機率最大,有25.7%的孩子出現“自卑、抑鬱”,有22.1%的孩子表現出“冷酷”,有56.5%的孩子經常“暴躁”。
你對孩子什麼樣的情緒態度,孩子未來就會用什麼樣的情緒態度對人。
大文學家胡適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全靠母親撫養長大,而母親對他非常嚴厲。但嚴厲歸嚴厲,母親從不人前責備,總是選擇合適的時機耐心教導。
長大後的胡適是出了名的脾氣好,哪怕面對別人的諷刺,他都一笑置之,他曾在《我的母親》一文中,回憶道: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接人待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母親。
譯文的母親Mama Lu是事業型女強人,做事雷厲風行,小時候的譯文對媽媽既尊敬又害怕。
Mama Lu工作很忙,常常要出差,只要條件允許,都會帶上譯文,除了增加見識外,還能讓譯文近距離觀察母親待人接物、處理事情的方式。
譯文發現,母親Mama Lu無論遇到多困難的事,從不亂髮脾氣,也從不怨天尤人,而是從容冷靜地應對。
母親身上的那股韌勁與處事智慧也深深影響了譯文,後來遠赴異國他鄉求學,同學都戲稱她是“女超人”,總有一股向上而生的力量。
固定性思維“破壞”親子交流
父母訓孩子,總是忍不住說一些消極話語,其實這是固定性思維在作祟:
父母斥責:孩子笨,所以這也不會、那也不會。
孩子認可了自己是笨小孩,所以乾脆破罐破摔,一直笨下去好了。
譯文老師曾在課堂中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部分固定型思維模式。大部分人的思維模式都是成長型和固定型的混合物, 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人腦的潛力是無限的,只要有意願,都是可以改變的。
有一個10歲小男孩,很想當歌手,但老師卻說他五音不全。小男孩回家後,傷心地告訴母親。
母親沒有認同老師的說法,而是鼓勵他:兒子,你很有音樂天賦,今天唱得比昨天好多了,只要努力,一定會成為一個出色的歌唱家。
聽了母親的話,小男孩不再傷心,而是更加勤奮練習。後來,這個男孩成了著名的歌劇演唱家,他就是恩瑞哥·卡素羅。
卡素羅後來回憶成功之路時說,正是母親當年鼓勵的話語,讓他有了今天的成就。
“相信孩子能行”、“只要肯努力,勤練習,一定會有所成就”——父母用成長型思維鼓勵孩子,孩子也會用成長型思維看待自己,從而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譯文老師也常用成長型思維鼓勵女兒Eva。一次,Eva在西班牙語考試前有些不安地問譯文:“媽媽,如果我考不好怎麼辦?”
譯文說:“媽媽相信你能行,不管考怎麼樣,你盡力就好了,媽媽絕不會說你。”
聽到媽媽這麼說,Eva信心滿滿進入考場,而且考得很不錯。
其實,譯文創新教育想要表達的是:孩子的成長路上,父母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句認可的話語,比任何指責都要鼓舞人心。
波蘭作家顯克維支也說,如果每個孩子都能有一隻溫柔的手在引導他前進,而不是用腳去踢他的胸脯。那麼,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它的使命。
共勉!
喜歡我的內容,記得一定要關注“譯文創新教育”頭條號,讓每週更新準時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