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母表達愛的方式是替孩子做點什麼,而不是關心孩子心裡需要。這導致孩子沒有掌控感,生活沒有意義。
事實上,他們可能只是在重複自己兒時經歷過的模式而已。這也是情感忽視的危害所在:非常好的人,愛自己的孩 子,一心一意為孩子著想,卻意外地、無意識地把有害的相處模式傳遞給自己的女兒。
對於情感忽視為什麼一直被忽略,有一個很好的解釋,它隱藏著。它藏在“不作為”當中,而不是“作為”當中;它是家庭照片中空白的地方,而不是照片本身。它存在於那些“沒有說”“看不到”“記不得”的童年中,而不在“說過的”當中。
以下的例子可以非常好地解釋情感忽視是如何隱藏在我們的生活中的,它不存在於發生的事情中,恰恰相反,它存在於不曾發生的事情中。
這一點同時也是“倖存者偏差”的應用。從空戰飛回的飛機要加固的不是看得見彈孔的地方,而是要加固那些彈孔沒有被打倒的地方。回得來,說明子彈打倒的地方不是關鍵區域。那麼說回育兒的話題,我們要關注的不光是我們能明面上看到的傷痕,從現在起也要關注那些我們從未發現的“情感忽視”。
因為盲點看不到,所以才會發生。如果可以看得到,多數是不會發生的。正如我們開車時的盲點,很多車禍是看不清盲點區域的情況造成的。
這也不是說童年時期經歷過情感忽視的人沒有可觀察到的症狀。只是這些症狀雖然促使他們走進諮詢師的門,卻經常偽裝成其他的東西: 抑鬱、婚姻問題、焦慮、憤怒。
這點讓我想起來剛剛看的《思考,快與慢》中的替代效應。我們的系統1往往會快速地用簡單的問題去替代複雜的問題,強行找出因果和邏輯關係去回答問題。
撫養一個孩子成長為情感健康、可與他人形成健康連線的成人,需要父母給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動、共情和持續的關注作為燃料。
情感的“桶”為什麼裝不滿?
孩子是坐在駕駛室在主駕,父母沒有在一旁加油,而是代駕。當車沒油熄火了,踩油門有啥用呢?
陪伴、關愛孩子的正確方式:
Connection.
Understanding.
Att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