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央視主持人李小萌,在她的書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她曾經在做節目時認識了一位育兒嫂,這位育兒嫂在兒子18歲之前一直生活在湖北襄陽的農村老家,從孩子出生就一直是她丈夫一個人在外面打工養家,經濟上並不寬裕。
她兒子在備戰高考時,心情一度非常煩躁緊張,學不下去。有一次她從外面幹活回來,看見她兒子把腿綁在桌腿上,原來是兒子怕自己總想站起來離開書桌,就把腿綁起來了。她趕緊解開繩子,對兒子說:“兒子,你傻不傻?考不上大學,咱家還有地,這幾畝地咱一家完全沒問題,實在不行,你還可以出去打工,或者復讀也行,你綁著自己幹嘛?實在不想學就先不學。你喜歡你們班哪個女生來著?”她兒子一下就笑了,壓力隨之逐漸緩解。
當作者問她,你陪伴在孩子身邊,主要是做些什麼?她說,我主要照顧孩子的情緒,我就負責讓他開心,他高考那時,我就逗他笑,讓他發洩情緒,給他減壓,絕不說“媽媽以後就靠你了”這一類話。
讀完這個故事,我忽然感到,我平時的很多的焦慮,正是來自於與這位媽媽相反的做法。而我也曾在對孩子的說教與責備中,把這種焦慮傳遞給孩子,卻從來沒有想過孩子的感受會是怎樣。
“主要是照顧孩子的情緒”,看上去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點醒了我——愛是什麼?不是我們的本能嗎?
2018年,北京師範大學相關機構釋出了一份《全國家庭教育狀態調查報告》,調查物件主要是四年級,八年級學生和班主任。報告顯示,無論是小學生還是中學生,“有溫暖的家”都排在學生認為的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的首位。
兒童心理學家艾力森·高普尼克說:“親子關係中,最基本的信任要比教養方法更重要。”教養當然重要,但愛與信任是在教養之上的。希望我們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不要忘記那份親子關係中最難能可貴的信任。如果沒有信任,那麼當他們在未來歲月中遇到難處的時候,我們希望他找誰訴說呢?
“孩子是因為愛而孕育的,伴隨著愛而降生,也只有在愛的驅動下才能健康成長。”——李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