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要不要過生日——兒童的智商跟愛有關,愛越多智商越高,生日是愛的表達方式
昨天是小侄孫女的生日,三歲了。
好幾天之前我就一直在想挑選一個什麼樣的禮物,能夠讓她非常喜歡和滿意,感覺出自己的生日受到了重視,感覺出大家對她滿滿的愛意。
女孩大都喜歡洋娃娃,但俗套,喜歡和新鮮感不會維持多長時間就丟開了。
益智類的玩具能玩的時間長一點,新鮮感也會強一點,但一開始不一定喜歡。說不定一不小心還會成為負擔。
在玩具店轉來轉去,最後還是決定要了一套益智類的玩具。
結果出乎預料,小侄孫女非常喜歡,立刻拆開,我們娘兩個玩了好長時間,到吃飯點才罷手。
爺爺、奶奶、老奶奶、姥爺、姥娘都來給她過生日,熱熱鬧鬧的一屋子人眾星拱月般,小侄孫女很高興。
有人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過不過生日無所謂。
以前我也是這樣的觀點。小的時候,我爸媽也是這樣的觀點,但現在我明白這樣的觀點是不對的。
因為孩子小,特別是0——3歲的孩子,正是認知形成的階段,愛的呵護對他們尤為重要。
那些童年時期被積極的愛呵護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有足夠的安全感和自信力。
長大以後,會具有良好的情緒自我修復能力,也能夠更好地適應環境變化、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形成更有擔當的社會責任感。
曾看過一篇報道,介紹了心理研究者對嬰兒、學前兒童和學齡兒童的家庭進行觀察記錄並作出的評價:
有愛的家庭,兒童從一歲到三歲,智商測定是109分,並且不斷提高。相反,被父母忽略的兒童,智商測定是88分,而且在相同的時間內,智商會下降10~20分。
很嚇人吧!?
那什麼是“有愛的家庭”呢?就是父母相愛,不會當著孩子的面爭吵,能積極主動表達對孩子的愛,提供豐富多彩的玩具,陪伴他們,跟他們一起玩遊戲。
“父母忽略的家庭”,就是那種焦慮的、帶情緒的父母,經常守著孩子爭吵、工作忙碌,缺少對孩子的陪伴。
為什麼留守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會叛逆,會遭校園霸凌;缺失父母關愛是原因之一。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只要方法得當不溺愛,多少愛都不會多。
話題似乎扯得有點遠,愛跟生日什麼關係?生日也不能代表全部的愛吧?
對,過生日不代表全部的愛,但愛是需要表達出來的,而給孩子過一個有氣氛有意境的生日是愛的表達形式之一。
愛需要表達出來才能被孩子感知到,表達愛也需要儀式感。
孩子是生日儀式中的主角,得到每個親人的擁抱和祝福。在這個儀式中,她感知到自己是重要的,是被每一個人所喜歡的。
童年時感知到的滿滿愛意,有利於安全感、自信心和從容態度的建立。
反方觀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兄弟姊妹多,物質貧乏,父母關照不過來,但一樣長大
那一代人,父母大多忙於生計,一家人吃上飽飯都困難,哪有閒心,閒情,閒錢來給孩子過生日呢?
能記住你的生日、暗戳戳塞給你一個煮雞蛋,這都是有愛的父母。還要吩咐你偷偷吃掉,不要讓弟弟妹妹們看見。
有一年我的生日,姥姥偷偷用燒水壺給我煮了個雞蛋,我是躲在廁所裡吃掉的。
我有個發小,姊妹兄弟十個,他是老八,當時就沒過過生日,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
聽我過生日吃了個雞蛋,就問她娘,她娘怎麼回憶都想不起具體在哪一天,只記得當時南瓜花開了。
發小氣的哭,我勸她說這樣多好呀!只要看到南瓜花開,就是自己的生日到了。
過生日是自己被重視、被愛的驗證,是親人表達愛的形式之一,並不是愛的全部。
但那些因為愛的缺失而造成的個人成長過程中不可彌補的精神傷害和性格缺陷,看不見摸不著,自己也不覺得,但確實存在。
有些老年人性格中有缺陷,跟年輕人不能和平相處,偏執、自私、依賴,也許就是在童年時期父母的愛缺失,所以才這樣,一生也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不會愛人也不會表達愛。
“父愛沉默如山”這樣的話也是這一代人總結出來的吧?
這句話裡包含了諸多的盼望、失望、心酸、掙扎、成長和最後的幡然醒悟及最後的和解。
做父親的,為什麼要這麼“沉默”、這麼拙於表達對孩子的愛?
結論:每一個叛逆少年的背後,都有一段不被溫暖善待的童年,請愛孩子,時時刻刻溫暖ta。從ta的童年起,經常擁抱ta,陪伴ta。
孩子小的時候,感受不到也理解不了沉默如山的父愛,理解不了父母曲裡拐彎的“都是為你好”。
但他們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陽光的溫暖,傾瀉直下的光的明亮。
孩子的成長不止是身體,還有性格和靈魂,這些都需要愛的澆灌。
愛需要表達,需要儀式。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像光一樣表達你的愛吧!像光撲面而來那樣簡單、明瞭。
陪伴是愛最長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