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青春期的王國
十三歲男孩子在發育的時刻,大概所有的東西對他的身體來講,都變成了一個致命的誘惑。我想,男生在十三歲時,跟朋友調笑的東西都跟性有關,一支鉛筆或者一個水果都可以講出有關性的笑話。
真正瞭解青春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因為大人有很多道德設防,而這個道德設防使你根本不願意去了解真實的青春期。
有時候父母親還傻傻地對孩子們隱隱約約講一些事情,他們不知道孩子已經在網路上看了多少可怕的東西。在一種保守文化中,親子之間最大的隔閡就在性上。
《紅樓夢》的作者真了不起,他就那麼直接大膽地寫出來。我相信寶玉如果在今天作為一箇中學生,他絕對不是一個老老實實讀教科書的小孩,我一直覺得寶玉是一個非常前衛的現代少年。
《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一點都不老實,他沒有讀爸爸要他讀的《四書》《五經》,而是在讀《太真外傳》,讀《西廂記》,讀武則天的宮闈野史,讀那些當時不準小孩子讀的書。
賈寶玉讀的所有書都是這種書。其實很正常,這個年齡的男孩子有這種潛意識。教科書跟這個年齡的男孩子想要讀的東西總是沒有辦法連在一起。
大人要求他讀的那個世界,跟他要讀的那個世界完全不同。所以在上課的時候,往往教科書底下有另外一本書,男孩子讀金庸,女孩子看瓊瑤。
現在《紅樓夢》裡賈寶玉底下那本書跑出來了,那本書就是武則天、壽陽公主、同昌公主,他在讀所有的美女傳記。怎樣找到這兩本書之間的對話關係,才是青春期教育最重要的內容。
一直到現在,青春期教育都是一個大問題。因為青春期是一個半大不小的年齡,大人把他當小孩,他自己覺得是大人。很多青春期的行為,在大人眼中常常被定位為壞,造成青春期很大的壓抑。
可是如果大人能夠了解這樣的世界,中間的溝通一旦進行,青春期的教育並不那麼難。很多朋友可能經歷過或者將要面對這個年齡的孩子,不管是作為老師的角色還是父母的角色,如果不瞭解真相,那是最危險的。
02 青春期的煩惱
“那寶玉自一見了秦鍾人品,心中如有所失。”在《紅樓夢》第七回中,寶玉初見秦鍾。寶玉看到一個人人品精彩、漂亮、聰明,忽然有一點悵然若失,那個“若有所失”是生命裡剎那間的悵惘。
青春裡是有煩惱的,青春的煩惱和憂愁非常難解釋。事實上,裡面有說不出的對生命剛剛有感覺時的悵然若失。
我覺得,寶玉這個時候有一點像希臘神話的納西索斯第一次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第一次看到的歡欣與悲哀是雙重的,那種感覺非常複雜。
青春可能是自戀,也可能是自慚形穢,忽然看到生命可以這麼美的時候,覺得自己不夠完美。
秦鍾也在看寶玉,他看到寶玉“形容出眾,舉止不群,更兼金冠繡服嬌婢侈童”。兩個生命在互換,其實是西方童話裡面的乞丐王子,王子一直想走出去做乞丐,乞丐一直想進宮做王子。
我們通常都看不到自己生命的特點,看到的只是自己沒有的部分。這是個非常有趣的模式。寶玉和秦鍾,其實是生命的一體兩面。
青少年做朋友一開始一定就是這樣。他們之間的關係又像朋友、又像愛人、又像伴侶,關係很模糊,我覺得他們更像哥們兒,感情很特別。作者覺得青春是最值得玩味的,因為青春本身還沒有模子把它壓成定型的樣子,他們正在摸索。
我們隨時要提醒自己該怎麼去欣賞青春的美、年輕的美。有時候站在一邊看子女長大以後的那種美,會覺得有一點孤獨。因為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世界。
可是如果你也年輕過,你會祝福他,你覺得他本來就應該有自己的朋友和領域。如果你沒有年輕過,那就覺得好寂寞,你想抓住他。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中年反應。
03 青春期的閒愁
你如果把青春期的日記拿出來看,會發現從頭到尾都是閒愁。可是這對青春期的人來講很重要。
閒愁是大人覺得無聊到極點的話,孩子們卻會傳來傳去。青春期本來就是閒愁,絕對不是什麼偉大重要的事情,因為他的生命剛剛發育,剛剛感覺到自己的存在。
閒愁本來就是一種淡淡的東西。青春期喜歡讀的書,也都不是特別沉重的東西,都是一些跟自己的情感發育相關的內容,有一點感傷,又有一點渴望愛的那種精神狀態的東西。瓊瑤的《窗外》在當年暢銷,就是因為她寫出了一種閒愁。
《紅樓夢》第五回中,賈寶玉正在睡夢中,胡思亂想間,忽聽山後有人作歌:“春夢隨雲散,飛花逐水流。寄言眾兒女,何必覓閒愁。”“何必覓閒愁”一句,好像是一個勸誡,可是青春期不就是閒愁嗎?
這幾句詩把青春期淡淡的感傷全部寫出來了。我最大的夢想是:有一天我要對十三四歲的小孩講第五回,因為我覺得它完全是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開始覺得人生無常,覺得身體有變化,覺得自己不再是小孩,要變成大人,覺得生命有這麼多的渴望,可又有這麼多的哀傷。
我們後來認定生命只有一個定性,只有一條路走的時候,相對於青春期無限可能的那個摸索,是一個限制,是從無限變成有限。可是正因為如此,大人的世界比青春期的世界要單調得多。
寶玉每天都很忙,每天都很快樂,看到什麼事情都很興奮,這絕對就是青春期。我覺得這個部分是《紅樓夢》裡最可貴的,它能在我們生命已經被壓縮成一個模型之後,幫我們回想還沒有被壓成模子時的狀態。
如果你是一個父母或長輩,今天碰到一個十三歲的小孩跟你講話,千萬不要馬上說你不要這樣胡思亂想,你要有耐心先聽他講。我覺得這是青春期文學存在的最大意義。
人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很容易遺忘自己曾經走過的困境,這個困境是彌足珍貴的,尤其在教育上面。
教育最重要的並不是給成長中的孩子一個你不要東想西想的答案,而是告訴他我曾經有過跟你一樣的感受。在教育間去把青春期的那部分記憶找回來,恐怕是很重要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