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訊息網9月18日報道德國《世界趨勢》月刊9月號發表題為《啜泣的西方與重新測量世界》的文章,作者為德國國際技術轉讓協會會長托馬斯·邦沙布和德國全球與區域研究所前所長、萊比錫大學教授羅伯特·卡佩爾,全文摘編如下:
拜登擔任美國總統後,世界秩序的根本變化並沒有倒退。西方的壟斷及其規則和制度很長時間以來受到質疑。許多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工業國家經濟高速增長,南南合作不斷深化。這樣一來,世界秩序中出現了新結構。
回顧過去美蘇之間和美日之間的貿易衝突就會發現,美中之間的衝突也將至少是20至30年的長期事件。歐盟不應單方面站在其跨大西洋夥伴一邊,而應結成不斷變化的聯盟。美國已經在許多領域失去原有的秩序維護者角色。在可預見的未來,無論美國、中國還是歐盟,都無法獨霸全球。
由於特朗普奉行“美國優先”政策,歐洲在市場開放方面發揮了先鋒作用。中國正迎頭趕上,它在諸多專案框架內宣揚自由貿易理念,並因此和美國唱“對臺戲”。
美國貨幣政策越來越以美國國家目標為導向。美國也在其他宏觀協調領域失去主導地位。新重商主義政策與二十國集團和七十七國集團的宏觀經濟協調背道而馳。
與此同時,美國也失去了作為和平締造者在全球範圍內行動的能力和意願。退出全球危機地區是“美國優先”政策的指導原則。
轉型能力已經多元化。越南、摩洛哥和哥倫比亞等新興工業國家也在經濟現代化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在關鍵行業前沿技術的發展上,中國趕上了美國和歐洲。中國現在已經開發出自己的矽谷。世界上70%的“獨角獸”企業來自美國或中國。
較貧窮國家的經濟重要性正在增長。隨著經濟重要性的增加,全球參與的訴求也將發生變化。可以想象,未來更受關注的將是貧困、疾病防控、金融市場穩定、暴力和氣候等議題,而非西方的基本價值觀。美國和歐盟都不具備塑造世界秩序所需的硬實力和軟實力。對發言權和塑造多邊機構的訴求未來將變得不同。多年來,中國已經表明,它也在建立像亞投行這樣的新多邊機構,並制定新的全球化戰略。從原則上說,美國、歐洲和中國等重要角色都想宣傳它們理解的世界秩序並組建聯盟。這也意味著對較小參與者的聲音持開放態度。
因此,歐洲必須在這些趨勢中扮演積極角色。它可以顯得自信,不應該太快地向一方或另一方作出承諾,而應該與各方結成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