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剛進入東北不久就搞了一次小型土改試驗,林彪派人去秀水河子一個幾十戶的小村莊,只呆了十天,僅僅是把地主多餘的糧食分給貧苦農民,一下子就把群眾發動起來了。1946年2月的秀水河子之戰,光這個小村子就出了20多副擔架。
林彪很高興:“能發動群眾,這仗(東北解放戰爭)能打,東北就是我們的。”
舊中國90%的人口在農村,農民的人心向背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戰爭勝負的走向。
中國共產黨在紅軍時期就是靠“打土豪、分田地”發展起軍隊,抗日戰爭時期從團結地主又轉變為減租減息。可是國民黨一打內戰,就只有再搞土地改革,重新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因為只有公開的土地改革才能動員最廣大的農民,才能徵召更多的兵源。
在我黨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方面,東北土改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東北土改,走在了全國各解放區的前面。
最初我軍進入東北時,一度與國民黨軍爭奪大城市,後來看到看到東北形勢的變化,中共中央認識到佔領各大城市已難做到。1945年11月22日,劉少奇為中共中央起草了致東北局的指示,提出今後東北的戰略方針是“讓開大路,佔領兩廂”。
“讓開大路,佔領兩廂”,實質意義就是向小城市、鄉鎮和農村進軍。以這一口號提出為標誌,東北開始將工作重點轉為建立鞏固的農村根據地。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
林彪在秀水河子的這次小型試驗獲得了成功,但是當時東北軍事形勢於我不利,國民黨軍隊在後面窮追不捨,我軍沒有辦法大面積地進行土地改革,縱使推行了土改,一旦我軍退守,土改的成果瞬間就會被國民黨組織的“還鄉團”抹去,分到土地的農民會受到“還鄉團”慘無人道的血腥報復。
但是沒有土改,就沒有穩固的根據地。毛主席指示,不管戰爭怎樣繁忙都要 “解決土地問題”。身處東北軍事危局的林彪對此有切身體會,不抓土改,隊伍在東北則無法立足,並難以生存下去。
林彪形象地提出:“根據地是家、是房子,有吃的和有鞋穿。”
毛主席特別強調:“目前國民黨有大城市,有美帝國主義幫助,佔有3/4人口的地區,我們只有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與之鬥爭,才能改變這種他大我小的形勢。”
中國共產黨人堅信,有幾百個縣、一億人口的解放區,只要搞好土改,就一定能戰勝蔣介石。
東北土改宣傳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了《五四指示》,正式決定恢復沒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給農民的政策。
在中共中央、中共中央東北局的指示下,東北各地黨政軍幹部全都發動起來,組成一支支武裝工作隊深入村屯。工作隊要求,全體黨員幹部要睡在農民家裡,吃飯給錢,不怕蝨子,不怕髒,讓窮苦農民與共產黨幹部培養出感情。
工作隊帶著農民從最有理、最容易斗的事情入手,如討要地主多收的、私吞的糧食,給農民以最直接的實惠。把農民的熱情調動起來以後,再發動清算漢奸和惡霸的罪行,村民們都拍手稱快。爾後組織農民建立民兵組織,以保衛自己的勝利果實。
除了軍事以外,不大過問其他工作的林彪,也同東北局幾位主要領導深入各地,分頭推進土改,林彪去的是東北局機關所在地哈爾濱所屬的松江省。
東北的土改經歷了四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從1946年5月至11月,為“清算分地”運動,將偽滿時期的開拓地、滿拓地、軍用地一律沒收,分配給無地和少地農民。當時國共兩軍大打出手,清算分地運動並未完全展開。第二階段,從1946年12月至1947年春,為“煮夾生飯”運動,重點清查地主惡霸黑地,打掉其威風。第三階段,為“砍挖”運動,自1947年6月開始“鬥財寶,挖乾貨,追浮財”鬥爭,解決地主“犁杖掛在屋簷上,還可以吃幾年”問題。第四階段,從1947年底到1948年上半年,“徹底平分”土地運動。
北滿地區土改進行得最早,東北戰事拉鋸膠著的1947年,林彪指揮東北民主聯軍“三下江南”,僅北滿的哈爾濱一帶就有16個縣參加支前,每個縣都設立了兵站、醫院,戰士們南下征戰,都知道松花江北有可靠的大後方,所以更加專心致志的打仗。
東北民主聯軍反攻打到哪裡,就馬上在哪裡繼續搞土改,土地改革的暴風驟雨席捲了全東北,於是又得到更多農民的支援,動員參軍、支前都有了保證,各村的牆壁上到處都寫上了大標語:“翻身不忘恩,好漢去當兵!”、“保田保家,保衛勝利果實!”
中國農民祖祖輩輩盼望的就是擁有土地,獲得了土地和財產的農民 “父送子,妻送郎,光榮參軍上戰場,打敗老蔣保家鄉”已成為傳頌全東北、婦幼皆知的政治覺悟與自覺行動。
這些普普通通的窮苦農民都知道,前線炮火連天,子彈不長眼睛,但都義無反顧。支撐他們的信念是:保衛土地財產比生命重要,要用鮮血與生命報答共產黨給的土地財產。
所以蘇聯女作家科茹霍娃說:“士兵的力量不僅僅在他自己身上,還在於他生長的古老土地上……”
土改工作隊為貧苦農民分土地
對共產黨土改產生的巨大效果,蔣介石看在心裡,急在眼裡,但國民黨數次口頭或行動上的土地改革,都沒有從根本上觸及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1929年到1931年,國民黨曾在浙江推行過較為溫和的“二五減租”辦法,但遭到地主抵制,有些積極改革者甚至被暗殺,“二五減租”也不了了之。
從此,國民黨政府再未進行任何土地改革。
國民黨由於美國的支援和蘇聯的讓步,一度在爭奪東北時佔據了優勢地位,控制了瀋陽、長春等城市。蔣介石迷信自己表面上的軍事優勢,企圖憑藉美元、軍火、飛機、大炮打敗中國共產黨。
然而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人在國民黨統治的大城市外圍卻建立起了穩固的農村根據地,這就決定了日後的勝負歸屬。
30多萬胸戴大紅花、伴隨著鑼鼓聲參軍的翻身農民走進了東北人民解放軍的隊伍。這些兵員覺悟之高、素質之好,是抓壯丁而來的國民黨士兵遠遠不能比擬的,國共兩支軍隊在戰場對陣時計程車氣有了天壤之別。
電視劇《大決戰》相關劇情
到遼瀋戰役前,林彪向毛主席報告說,東北解放區共耕種土地11365324垧,當年秋季可完成增產12%。這背後的意義是,在決戰東北時,我黨我軍在財富上已經實現了對國民黨東北駐軍的全面優勢。
毫無疑問,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地區開展的大規模土地改革,對東北地區解放戰爭的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歷時三年的解放戰爭中,東北人民共計出動參戰民工達3132500多人,佔東北當時人口總數的近1/10。擔架20多萬副、大車30多萬輛、馬90多萬匹,交納糧食450萬噸。在以大量物資支援革命戰爭的同時,許多農民在人民解放事業中直接獻出了自己的鮮血和生命。
毛主席說:
中國是農業國,有5億人口住在農村,過去打仗主要依靠農民。所謂人民大眾主要就是農民,忘記了農民就沒有中國革命;忘記了農民,就是你做一百萬件事情,也沒有用處,因為沒有力量。
1937年,毛主席曾把一個結論告訴斯諾:“誰贏得農民就能贏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