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道”一詞在古代有明確的記載,如《管子·明法》:“是故官之失其治也,是主以譽為賞,以毀為罰也。然則喜賞惡罰之人,離公道而行私術矣。”意思是獎罰也要公正,不可有私心。
公道杯的由來
明代官府在景德鎮開設的“御器廠”裡,能工巧匠造出了一種精巧而特殊的杯子,公道杯。
據傳,當年御器廠花費了半年時間,製作出了精緻的“九龍杯”,上京進貢給皇上。洪武帝朱元璋看到後,十分喜愛,經常使用它來盛酒宴請文武大臣。
一次宴會上,朱元璋想賞賜幾位心腹大臣多一點酒喝,於是特意吩咐將這幾位大臣的的御酒斟滿,其他大臣的酒杯中則只有少量御酒。
可待到飲酒時,其他大臣高高興興地喝了酒,而那幾位被“特殊照顧”的大臣,酒杯中反而一點酒也沒有,十分尷尬。
究其原因,朱元璋才知道,原來這九龍杯造法特殊,用來盛酒時,只可淺平,不能過滿,否則杯中的酒會全部漏掉,一滴不剩。朱元璋覺得這九龍杯盛酒十分公道,於是為之取名“公道杯”。
“知足者水存,貪心者水盡。”
公道杯的作用
公道杯,現在又被稱“勻杯”、“公杯”、“茶海”。
公道杯的作用均分茶湯,先把壺中茶倒入公道杯中,再分給茶桌各位。
泡茶時,為了保證正常沖泡次數中所沖泡的茶湯滋味大體一致,也為了避免茶葉經長時間浸泡後茶濃髮苦,泡好的茶湯及時倒入公道杯中,以便隨時分飲,儲存飲茶人杯中茶湯口味相同。
公道杯的使用禮儀
拭乾底部
公道杯放在茶盤上底部容易沾到水,給客人倒茶前,先把公道杯在茶巾上“蘸”一下,保持乾爽清潔,避免底部滴水。
高衝低斟
用公道杯給客人斟茶時需儘量靠近杯子,一方面可以減少香氣散失,另一方面避免濺出茶湯。
只倒七分滿
俗話說“酒滿敬人,茶滿欺人”。茶只倒七分滿已經成為茶人的共識,方便客人拿起茶杯而不會燙手,茶量也正好適合小口慢品。
及時續茶
公道杯中應一直保持有茶的狀態,當客人的杯子空了,儘快續上;如果留意到客人杯子中的茶一直沒動,就要關心一下客人是否身體不適,或是泡的茶不合胃口。
不能“交叉越物”
倒茶時注意不能“越物、交叉”,所謂“越物”,即手從其他茶具上方越過,這樣容易失手碰倒茶具、衣袖沾溼。所謂“交叉”,即用左手給右側客人倒茶,用右手給左側的客人倒茶,這樣動作幅度過大,身體容易歪斜,會給人不協調、不美觀的視覺感受。
公道杯的材質
不管選用那種材質,和茶杯和諧搭配,能保證茶桌統一的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