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漢景帝的質樸,源於他的家族
我們要訴說漢景帝劉啟的質樸,就必須從他的家族說起。
劉啟是個帝三代,他太爺是個富裕的農民,多多少少是有點土地的;他爺爺起初謀了個差事,但好交朋友好擺闊,錢總不夠花,再加風雲際會,最後心一橫,下了海,過起了創業的日子,九死一生,創下了一個叫“漢”的大集團,是草根創業逆襲的典範,歷史上除了朱元璋,再無第三者。本來大漢王朝的董事長與他不沾邊,因為與他父親不沾邊呀。那個時候,他的伯父劉盈接了他爺爺的班,沒幾年,累倒了再也沒起來(主要還是遇著了一個太強勢、太狠毒的娘,心情不太好,便天天喝小酒、聽小曲);劉盈去了之後,兩個兒子相繼當了幾年董事長,最後被手下的悍臣猛將造了反,劉恆被推上董事長的寶座。父親劉恆死後,劉啟便接了班。
帝三代劉啟,實際是西漢的第六任皇帝,只不過他的伯父與他的兩位堂兄弟政績平平,或者說壓根兒就沒有真正履行過職責,所以在歷史上基本是被忽略不記的物件。
雖然他是帝三代,但他不奢華,他太爺是農民,本性純樸;他爺爺雖創業成功,但週轉資金並不多,也奢侈不起來;他父親呢,那更是勤儉持家的模範,有的時候還帶領一幫手下親自深入第一線進行農耕,並讓自己的妻子時刻不忘勞動。耳濡目染,漢景帝劉啟的心裡便深深地種下了質樸的種子。
——好的家風,由此可見多麼重要。好的父母,那就是孩子最大的榜樣。
漢景帝上臺之後,繼續重視家風建設,繼續發揚艱苦樸素的作風。
2 你知道嗎,我骨子裡自帶任性的基因
漢景帝的內心,可能是知道爺爺創業不易,父親繼承也來之出奇,且整個帝國上下雖然一天比一天富有生機與活力,但週轉的獎金還不是太充裕,所以,他也得低調。可作為帝王之孫之子,骨子裡的高貴那卻是天生俱來,因高貴而生任性也不足為奇。
劉啟還在當太子的時候,吳王劉濞的兒子到京城來玩——變相地當人質。論起輩分來,兩人是堂兄弟,他們是同一個太爺。某一天,皇太子劉啟的他與王的太子下棋玩,不過就是找點共同愛好,順道加深點感情,派遣一下時光。下著下著,便扯起筋來,可能是一個要悔棋,一個不讓悔;都是年輕人,火氣大,尤其是劉啟,除了他老爸劉恆,天下之人他怕誰呀,於是悲劇發生了,他一任性就用棋盤砸死了堂兄弟,這大概就是激情殺人,事後肯定也有所後悔並有點後怕。他的好叔叔吳王劉濞在他當上皇帝后造了反,多少也和這事是有點關聯的。
劉啟當太子的時候,有個叫晁錯的給他當過管家。晁錯,學識好,看問題看得遠,而且還時時處處地為劉啟的家事著想,所以,劉啟也比較欣賞這個人。晁錯說,你的這些親戚們佔有公司的股份有點多,對你不利,咱們得把他們的股份弄回來些。劉啟一聽,這不正是我想的嗎?於是,在晁錯的建議與幫助下,他們啟動了“削藩”計劃,生拉硬扯地從親戚們的手中要回股份。親戚不給吧,心裡害怕他們;給吧,心裡又不捨。於是,地盤小的、財力少的,那就任他們擺佈。可有一個實力強的吳王劉濞可不想坐以待斃,聯合了幾個股東開始發難。你說這事鬧的,他父親也“削藩”過,可不是這麼任性,而是走得“溫水煮青蛙”的路線,結果到他這裡,直接硬槓。
劉濞帶著一幫不願被“宰割”的股東們造反了,劉啟心時也是那個急呀。有一天,袁盎跑來對啟說:殺了晁錯,再告訴小股東們,亂出主意的人已死了,你們的股份適當地再給你們加一點,他們就會回家好好地過日子。劉啟說:我不能因欣賞一個人而致大集團的生死於不顧呀。劉啟便自導自演了一齣戲,晁錯被拉到東市門口的時候還以為劉啟叫他聊大事呢。盲目地聽信晁錯直接削藩,又盲目地聽信袁盎的話殺了晁錯,你說任性不任性。做重大決定前,總是缺乏細緻地思量。
劉啟當上皇帝后,最初立的太子是劉榮。那個時候,劉啟與劉榮的母親粟姬關係好,夫妻很恩愛。可粟姬這個女人,姿色絕對的好,就是情商太低,有的時候吧還太沖。景帝的姐姐館陶長公主劉嫖想和粟姬結為親家,粟姬不感興趣直接拒絕了,這直接等於是當眾打景帝姐姐劉嫖的臉。劉嫖也不是善茬,有事沒事就在弟弟面前說弟媳的壞話。後來,劉嫖與王娡約定將來當親家,將來自己的女兒嫁給對方兒子劉徹當妻子。於是,倒粟姬派正式組團。而粟姬呢,不知道為什麼時常心情不好,有一次,劉啟生病了與粟姬聊著未來:我如果死了,你要對我其他的妻子、兒子們可好一點呀。粟姬冷冷地哼了一聲。劉啟的心墜落呀墜落呀就到了深淵,最後,索性不讓劉榮當皇太子,改立了劉徹。劉榮到了地方上當王,就想著把房子拾掇下,可是一不小心拾掇過界了,佔了宗廟的土地。因這事被他老爸劉啟弄回京城交給中尉府受審。劉榮想寫悔過書,結果沒有人願意給他紙筆;最後還是遠房親戚竇嬰想辦法遂了他的願,他開始給他老爸劉啟寫悔過書。書寫完了,想想這一生,似乎有所看淡,便自殺了。劉啟不知哭沒哭,但劉啟的母親竇太后可是哭了個稀哩嘩啦,好好的孫子說沒就沒了。因夫妻情感而改變兒子的人生方向,因一件可大可小的事而令兒子走上末路,哎,說他任性都是對他的好評。
3 劉啟,我應該還算個不錯的皇帝
縱觀中華五千年,劉啟在皇帝這個職業上幹得也不差。削藩成功算是一件大事,相反,他的父親好像沒有大手筆,其實這也算是他父親的了不起處,真正幹大事的人,如春風細雨,盡顯無聲。
他繼承了他父親的節儉,繼續重農抑商,發展農業,沒有搞鋪張浪費;他在他父親的基礎上,繼續減輕刑罰。所以史書說:“至於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這想,這是對他最公正,也是最好的評價。
當然,他終究出生於帝王之家,在那尊貴的骨子裡,開始流淌著比較明顯的任性,從棋殺吳王劉濞的兒子開始便彰顯出來了。這種任性,隱隱中帶著一股小孩子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