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後,西晉一統天下,共歷3世4帝51年,首都洛陽。
其後,東晉王朝定都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共歷4世11帝103年。
兩晉帝王共15位。
秦漢距今約2000年,而諸多帝王陵寢至今大都可見,為何之後距今約1600年的兩晉諸帝的陵寢大都湮沒無聞?
晉朝帝王們都葬在什麼地方本來並不是懸念,但其具體位置、墓中埋葬的是哪位皇帝、屬何人之陵,則是千古之謎,千年來只有一座被確認。
這座陵墓就是晉穆帝的永平陵,其位於今南京市和平門外幕府山南麓。
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南京汽輪電機廠發掘一座大型東晉墓葬,其依山建築,陵墓地宮由墓道和墓室構成。墓室系磚砌建築,為圓弧形券頂。學者根據位置、形制規模和精美的出土文物判斷,這應該是晉穆帝司馬聃永平陵。
晉陵為何如此神秘?原因在奠定晉室基礎的宣帝司馬懿身上,司馬懿曾立下了身後“三不”遺囑,即“不墳”、“不樹”、“不謁”。
何為“不墳”、“不樹”、“不謁”?先談前兩者。
《孔子家語》中有如下記載:“為四寸之棺、五寸之槨,因丘陵為墳,不封不樹,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諸侯則焉。”
《周易•繫辭下》也雲:“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於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
對此,唐代孔穎達有疏雲:“.........不封不樹者,不積土為墳,是不封也;不種樹以標其處,是不樹也。喪期無數者,哀除則止,無日月限數也。”
《周易•繫辭下》的原文和唐代經學家孔穎達的解釋的大致意思是:古代(約新石器時代)的葬制,都是給遺體覆蓋厚厚的木柴,埋葬於曠野,不建封土堆(墳丘),也不種樹以標明其位置,服喪期也不做硬性規定,沒有具體的日月數。
後世對於“不封”的解釋沒有什麼變化,還是不建封土堆(墳丘)。但對於“不樹”,卻指不立碑,也不立地面紀念性建築。
而“不謁”則是司馬懿首創,指不允許人主及群臣前往拜祭陵寢。
故此,司馬懿的“三不”遺囑之意為:不建封土堆(墳丘),地面不立碑和紀念性建築,不允許人主及群臣前往拜祭。
司馬懿為什麼定下這些規矩?原因有二。
首先,因曹操興起的盜墓在當時成了風尚,兩漢帝陵,王公墓葬屢遭盜掘,這對司馬懿立喪葬祖訓很有影響。
其次,司馬懿擔心自已奪取曹魏江山的那一幕於司馬氏重演。
曹魏嘉平元年正月初六,輔國大臣曹爽陪同魏主曹芳進謁距洛陽城南九十里的高平陵,祭祀明帝曹睿,被司馬懿抓住機會,發動兵變,一舉控制了曹魏政權。
司馬懿老謀深算,知道自家天下是怎麼得來的,擔心他人模仿,顛覆司馬政權,故而立下“三不”祖訓。
正由於這個“三不”遺訓,才使兩晉皇陵成為了考古界的懸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