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泊梁山來聚義,天罡地煞齊下凡。替天行道是宗旨,自古忠義難兩全。英雄自有英雄淚,萬古流芳代代傳。——打油詩
眾所周知,《水滸傳》是我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之一,施耐庵老先生用百萬字刻畫了一百單八將聚義梁山,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俠義故事。
在水泊梁山上,曾先後出現過王倫、晁蓋、宋江等三位老大。不過,對於真正的“老大”,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因為真正推動水泊梁山走向的人皆不是以上三位,而是另有其人,他才是真正的“幕後黑手”。那麼,這個人是誰呢?
梁山老大的更替
在《水滸傳》原著中,梁山前前後後一共有三位寨主,他們分別是王倫、晁蓋和宋江。
王倫,人稱“白衣秀士”,作為開山立派的創始者,在全書中的存在感卻並不強,林沖上梁山時他就領了盒飯。
俗話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作為落第秀才的王倫,卻能夠佔山為王,還開創了梁山的大好基業,不得不說這個人物很不簡單。
當然,王倫雖然是一個不錯的創業者,但他卻不是一個合格的領導。王倫表面上求賢若渴,急於壯大梁山事業,其實骨子裡卻嫉賢妒能,沒人容人之量。
托塔天王晁蓋、禁軍八十萬教頭林沖,先後前來投奔,王倫對他們多方刁難,始終不想接納二人。
最終,豹子頭林沖在吳用的激將之下,火併王倫,就這樣晁蓋成為梁山第二任寨主,開始了一個新時期。
晁蓋此人武藝高強,但是作為領導來說,依然是德有餘而才不足。他勇氣可嘉,但在管理上卻不懂駕馭之術,不懂得拉攏人心。
尤其是在宋江上山之後,對宋江過度信任,導致權力迅速被架空。在攻打曾頭市之時,作為主帥應該在後方指揮戰鬥。
可是,晁蓋卻不聽眾將勸阻,親自上陣殺敵,不幸身中毒箭身亡,寨主之位由宋江接任。
自此之後,梁山又開始了一個新的模式。如果說晁蓋使梁山由王倫“打家劫舍”的土匪窩,進化為成為了“劫富濟貧”的聚義場。
那麼,宋江上位之後,才真正使得梁山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一百單八將替天行道,風風火闖九州。
與前兩任寨主相比,號稱“及時雨”的宋江,禮賢下士,仗義疏財,賑濟安撫百姓,贏得了眾好漢的推崇和愛戴。
與此同時,他還不斷地擴大了梁山力量,建立起一個鞏固的根據地,足以和朝廷相抗衡。
不過,無論是王倫,亦或是晁蓋,還是最後的宋江,雖然此三人皆為梁山的發展做了貢獻,但他們依然稱不上真正的“老大”。
因為梁山真正的幕後推手是吳用,他才算是真正的幕後黑手,為何會這麼說呢?
吳用所發揮的作用
吳用是山東濟州鄆城縣東溪村人,原本他是一地主家的門館教授,也曾參加過朝廷的科舉考試。
可是,卻因為得罪了丞相蔡京而名落孫山,甚至被皇帝御批永不錄用,這才有了後來落草為寇的故事。
吳用雖然在科舉上名落損傷了,但其在文韜武略皆有涉及,不僅足智多謀,還略通武術,常用的武器是八門玄機鏈和一把羽扇,在梁山好漢裡稱得上是文武雙全。
細細品讀《水滸傳》不難發現,在這三任寨主的背後,都隱隱藏著智多星吳用的影子,甚至可以說吳用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梁山老大”。
在《水滸傳》中,吳用是施耐庵濃墨重彩精心刻畫的一個重要人物,更甚至全書有多個回合直接用吳用之名,比如:吳學究說三阮撞、吳用智取生辰綱......
仔細梳理之後也不難發現,吳用從始至終幾乎參與了梁山每一次重要決策,他雖不怎麼拋頭露面,但在梁山內部卻很有威望。
在《水滸傳》中,吳用出場很早,在第十四回合之時就出場了。從智取生辰綱到拉阮氏三雄入夥,再到七星聚義,而後開始了風風火火的梁山聚義生涯。
王倫時期,吳用看出王倫沒有容人的胸襟,加以挑唆王倫和林沖等人之間的矛盾,最終林沖手刃王倫、晁蓋得以順利上位,奠定了梁山的基礎。
此後,吳用一種在用各種各樣的手段,為樑上拉攏江湖豪傑,不斷擴大水泊梁山的力量,宋江便是他劫法場救下來的,從此兩人有了過命的交情。
晁蓋時期,水泊梁山三打祝家莊時,在晁蓋身亡後,也是吳用控制住了群龍無首的混亂局面,並順利攻克了祝家莊。
吳用的結局
宋江時期,當朝廷大兵壓境,也是吳用用計,並教會了眾將破敵之法,使得宋朝的大軍多次無功而返。
朝廷招安之時,吳用也一直在支援宋江,雖然他名義上只是梁山的三把手,但其作用卻不輸宋江這位名義上的“老大”,是梁山一百零八名好漢聚義的背後推動者,等同於暗地裡的首領。
衣錦還鄉,這是他一直的夢想和目標,只是受於時局所迫,才不得不暫時上梁山,這便是懷才不遇而又有滿腔抱負的吳用。
在為宋朝遠征各國的時候,阮氏兄弟曾與他商議及重上梁山的計劃,可是因為種種原因最終這件事情作罷,最後當了一個“武勝軍承宣使”的虛職。
曾經有人對吳用發出過這樣的感慨:“直到臨死,吳用才幡然醒悟,招安一念之差,帶領梁山眾兄弟走向毀滅。
總而言之,梁山的來龍去脈都是吳用一手導演的,他為梁山集團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更甚至,於可以說沒有吳用,基本就沒有梁山好漢,自然而然也就不存在後來的起義和招安等一系列事件了。
從這方面來看,說吳用是梁山泊上真正的大佬,也沒有什麼不可取之處。奈何,這樣一位智多星也沒有算到自己的結局。
宋江因陷害被殺之後,吳用聞訊後與花榮趕來,在宋江墓前大哭一場之後,雙雙自縊而亡,可悲、可嘆!
不須出處求真跡,卻喜忠良作話頭。 千古蓼窪埋玉地,落花啼鳥總關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