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塔什庫爾幹,就迫不及待去大街和廣場上看看。廣場給我的第一感覺是:空曠。
一側是山——確切地說四面都是山,只不過另外三面離得比較遠——長著烏禿禿的樣貌,幾十層樓高的訊號塔在它們的面前顯得又細又小。
客棧的老闆說,這是雪山的“本色”,當它出現在地平線時,是天空賦予了它精彩的藍,事實上離近了都是這種黑不溜秋的樣子。嗯,傳說中只可遠觀的“距離美”。
每次來到塔縣,我都會觀察一下這裡的山,每次它們都不太一樣。尤其房後這幾座,山頭上常年頂著一團白紗,(我猜那裡應該)非常漂亮,但更多的時候它們都被濃密的雲團包裹住,根本看不到山尖,也分辨不出到底有多高,離天有多遠。
據說冬天的時候整座山都是雪白的,可惜見過的人不多,因為新疆一下雪這地方就會迅速封路。
這片廣場位於塔縣城中心地帶,再一次去的時候發現,不知道什麼時候壘起了一扇“帕米爾旅遊區”的壁牆,才察覺到原來這座廣場也在一點一點地起著變化。大吊車藏在房子後面,時不時修築點兒什麼——雖然修了也不怎麼看得出來。
這裡到處都是“閒著”的空地,小樹苗恨不得隔10米栽種一棵,天大地大任由馳騁。
雖然面積巨大,但是規劃得井井有條,彷彿一個服務區那麼有板有眼:
一側是一排不間斷的二層土黃色小樓,話說這個樓的顏色就很“喀什”。樓前的停車位劃線整整齊齊。這裡的車大體分為兩種:第一,來自天南海北的遊客的車。第二:新Q牌號的皮卡車。高原上的物資就是這樣一趟一趟運上來,所以這裡的物價其實並不便宜。
就像之前去西藏旅行,發現拉薩的東西什麼什麼都貴一樣,高原物產實在有限。
在並不算久遠的前幾十年,塔吉克族還以種植青稞、豌豆等作物或遊牧為生,所以很多我們在內地司空見慣的帶有精緻軟包裝的那些東西,到了這裡就變成了“舶來品”。
但這裡也有一些真正野生的、實用價值比較高的特產,比如:黑枸杞。
在塔縣旅行經常感慨的事情就是:什麼什麼都新鮮,但也有挺多無奈:農人辛辛苦苦忙活一季,收入還是相對微薄的,真正發財的是中間商。資本雄厚的企業或個人將這些原生態的物品大批次收購之後,放到流水線上一包裝,轉手就可以翻倍賣出大錢。
自產自銷需要有高水準的配套支援,這對於邊陲人民來說太遙遠了。畢竟就連種植苜蓿、棉花這樣“先進”的生產技術在這片土地上都還沒有紮根太久。
中原人民的嗅覺從來都是靈敏的。
每到秋天的時候,塔縣城裡會出現一批從內地過來“收貨”的人,以豫、蜀等地的口音居多。他們將高原上的特產進行簡單的包裝,在朋友圈裡售賣。還有一些人乾脆就長居在了這裡——包括賣玉石的巴基斯坦朋友——開個小店,做點兒閒散買賣、倒騰倒騰“花花草草”。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這個叫“兩色金雞菊”的東西,一個河南大姐在石頭城下襬攤的時候我順手拍下了它。大姐說這種花只能在沒有汙染的環境中存活,所以營養豐富,即便只是簡單泡水喝,也足以具有極高的保健價值,“是和天山雪蓮一樣的名貴藥材”。
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鎮,塔什庫爾幹曾經有著駝馬如梭的過往。《大唐西域記》中玄奘所記錄的“朅盤陀國”在此地有過長達600年的存在。所以這座城市的很多寶貝都要深挖才可以獲得。它古老而久遠的文化根深蒂固,更潛藏著很多寶藏級別的文化藝術。比如說:
塔吉克族的舞蹈非常有意思,永遠都是兩個人一起跳。而且他們的臂膀永遠呈現舒展的狀態,胳膊就沒有放下來的時候。
這一家的年輕人告訴我說,這是有關“鷹”的舞蹈,臂膀張開就是“飛翔”。因為鷹是塔吉克人民心目中的英雄。這也是塔縣的縣城中遍佈與鷹有關的風景的主要原因。
新疆遊記還在繼續,下一期遊記預告:還是塔什庫爾幹。記得關注我,記得來看。
我是大紅姐姐,有聲電臺旅遊頻道主播,職業旅行玩家,專注小眾玩法,分享冷門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種態度,而是生活本身。
後記:因為我的遊記都是“連續劇”,雖然每一篇都是一份獨立的內容,但是如果連起來看會更完整,所以說像塔縣全稱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塔縣的面積2.5萬平方公里、塔縣的人口3-5萬等等這些基礎資訊就不一一重複了。如果想要了解更全面的塔什庫爾幹以及更多的新疆自駕遊內容,可以去翻一翻我之前寫的那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