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法國人走到了重型坦克發展的前列,FCM 2C雖然沒能參加戰鬥,但是在戰後的軍備展示中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一戰的經驗表明,將武器放置在車體內是極為不明智的,限制了武器的射角不說,還惡化了成員的作戰環境。新的坦克需要可以自由發揮武器威力的部件,這個部件就是炮塔。
1928年的FCM 2C
然而可惜的是,此時的英國人沒能跟上時代的發展,1922年的一份新型重型坦克的說明書清楚地表明,總體佈局仍是“方形戰鬥盒”,換而言之沒有考慮使用炮塔。新坦克的主炮選定為3磅炮(47mm),輔助武器為2挺機槍。這簡直就是菱形水櫃的放大版,拿到設計草案的維克斯公司的工程師對此自然沒有好臉色。他們此時已經推出了維克斯Mk.I輕型坦克,這是個帶炮塔的現代坦克(至少和軍方的方案比起來是這樣),設計師們當即拋棄這個落後的草案,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英國Mark.IV型坦克
1923年3月,維克斯公司提出了新型重型坦克的設計方案,與軍方的要求完全不同。雖然保留了車體佈局和動力艙設計,但是火炮和機槍都被放置在了可旋轉的炮塔中。主要武器還是47mm火炮,不過機槍加到了4挺,也就是說全車有著5個炮塔!軍方一開始對此頗有怨言,但是維克斯公司的首席設計師喬治·托馬斯·伯卡姆爵士(Sir George Thomas Buckham)在陸軍內部有著相當不錯的關係,方案很快就通過了。與此同時,維克斯還在反覆修改自己的Mk.I/II輕型坦克(23年底改稱為中型坦克),修改中獲得的經驗也被應用於重型坦克專案,新車也獲得了自己的編號:A1E1。
工廠裡即將完工的A1E1
1925年5月,維克斯公司完成了A1E1原型車的設計詳案,次年年初,A1E1獲得了自己廣為人知的名字“獨立號”(Independent)。與在伍爾維奇的皇家兵工廠生產的Mk.I/II中型坦克不同的是,維克斯公司決定在他們位於謝菲爾德的工廠建造新型A1E1的原型車。陸軍部為此花費了一筆昂貴的費用:整整7.75萬英鎊,與之相對的,一輛Mk.II中型坦克的成本只有8500英鎊!陸軍部的高額賬單自然不是為了從中漁利,為了弄清楚A1E1的為什麼值得如此大費周章,我們需要了解一下20世紀20年代英國人的新機械化軍團的方案:
Mk.II中型坦克
在新方案中,機械化部隊的戰車設計是金字塔排列的。最底層也是產量最大的坦克只配備2挺機槍,只用於攻擊敵方步兵所以最為廉價;往上一級則是安裝3磅炮的輕/中型坦克,只用於和敵方坦克交戰,所以它們的47mm加農炮甚至不配發高爆彈;金字塔頂端也是產量最少的就是以A1E1為首的“突破坦克”,這種坦克應該以厚重的裝甲阻擋敵軍的火力,再用巨大的身軀碾碎他們的防線。火炮用於和敵軍裝甲目標交戰,而衝進戰壕後則用數挺機槍料理敵軍步兵。這就是陸軍部對獨立號坦克寄予厚望的原因。
用於突破作戰的A1E1
A1E1原型車於1926年9月完工,維克斯公司拿錢確實辦了實事,獨立號有著多項跨時代的改變。首先,駕駛員的工作環境有了極大的改善,如果說老舊的Mark坦克的駕駛艙是悶罐車級別的話,那麼獨立號的駕駛艙簡直就是勞斯萊斯款的。駕駛員現在有著獨立的駕駛艙,沒有人干擾,為了方便他觀察,車體前部還有一個單獨的觀察炮塔(沒有潛望鏡),視野還算過得去。這樣的改進甚至稱不上改頭換面,因為支援設計的沃爾特·戈登·威爾遜(Walter Gordon Wilson,他同時參與了Mark型坦克的開發計劃)是個相當激進的人物,他給坦克安裝了他1919年就在考慮的行星齒輪變速箱。對於英國坦克工業來說,這可是名副其實的黑科技,獨立號的駕駛員可以透過方向盤來操縱這輛坦克(所以獨立號沒有收到過駕駛困難的抱怨),這可是不得了的大進步。事實上,威爾遜還給輔助操縱桿加入了液壓機構,現在駕駛這輛重型坦克“不會比開汽車更困難”。
A1E1駕駛艙內景,注意方向盤上方觀察炮塔的開口
不過除了駕駛系統的改善外,坦克其他方面以後世的眼光來看就顯得乏善可陳:非常傳統的鉚接車體,戰鬥室附近(包括駕駛艙正面)有著28mm裝甲的保護,而車身其餘部分則由8-13mm的裝甲包裹。懸掛系統的8個路輪和2個巨大的主動輪(用於撞擊障礙物時減震)有附加裝甲保護。獨立號在兩側開有緊急逃生用的側門,但不緊急的時候沒人會去使用它們,坦克兵反應這些開在懸掛上的門通常會填滿泥土。
注意車身側面用於登上坦克的梯子
值得注意的是動力艙佔了車體總長几乎一半,特別是在車體總長有7770mm的情況下(當然這還是比Mark坦克要短)。龐大的動力艙是為了容納阿姆斯特朗·西德利公司為其專門設計製造的12缸風冷發動機,輸出功率高達350馬力,這使得A1E1擁有高達10的噸功重比,在20年代末期這可是排名靠前的資料。澎湃的動力讓戰鬥全重29噸的A1E1能跑出32公里/小時的極速,要知道此時不列顛的一票輕中坦的極速不過20出頭。但亮眼的資料背後也有高額的代價:12缸風冷發動機每公里要消耗2.4升燃料,簡單來說,發動機每執行一小時要吃掉10.5升的燃料!
從這個角度可以感受出動力艙的大小
最後轉向A1E1的武備,主炮塔是以維克斯Mk.II型步兵坦克的炮塔作為基礎改進得來的。由於車體上有4個機槍塔,所以主炮塔裡沒有機槍,只有一門用於對付裝甲目標的3磅炮(47mm)。值得注意的是,主炮塔為3人炮塔,車長,炮手和裝填手的分工合作非常優秀,在遍地都是2人炮塔的間戰期間非常難得。主炮塔右側安裝了一個換氣用的大型風扇,並且擁有裝甲保護,車長指揮塔則在炮塔頂部偏左側一些。炮塔和戰鬥室內部都用石棉覆蓋用來防火,為了便於和其餘炮塔聯絡,車裡還佈置了電話。
A1E1炮塔內景
1926年11月13日,在透過驗收1個月後,A1E1登上了媒體頭版,用於展示英國國防工業成就。在為民眾所驚歎的同時,A1E1開始廣泛出現在各種慶典和儀式上,經常被形容為“陸地戰艦”,主炮塔被機槍塔包圍的樣子看起來確實很像就是了。然而光鮮的外表後是難以解決的技術難題:即使拋開極高的油耗不提,龐大的車身在越野行駛時極為困難,坦克很容易在崎嶇的地形上失去動力。懸掛結構也不甚靠譜,只得不斷進行補強,坦克全重很快上升到了32.5噸,雖然噸功重比還是過了10的關口,但爬坡這樣的操作對A1E1來說仍很困難。另外,即使擁有電話,車長一次也只能對一個炮塔下達命令,所以車組成員大多數時候都是各自為戰的。
A1E1的體積不算太大,左側對比的是三炮塔中型坦克A6E2
陸軍部對A1E1的總體評價尚可,所以一直在推進原型車的改進,在他們看來這是一個優秀的新技術試驗平臺。但構建裝甲進攻矛頭的構想則有點...不靠譜,一路折騰到1935年的A1E1不僅遠遠落後於時代,更是在近10年的改進中吃掉了陸軍部15萬英鎊的資金,這已經兩倍於專案原初成本了!即使只考慮原始造價,A1E1仍相當於幾十輛Mk.II中型坦克的成本,而從實戰角度來看,它們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輕/中/重,維克斯沒能量產的三兄弟
一般來說,到這個時點,被時代拋棄的坦克就該發揮餘熱,回爐變成新的鋼鐵,但A1E1沒有。原因也很簡單,陸軍部實在是下不了決心拆掉這個價值23萬英鎊的鋼鐵利維坦。A1E1被送去博文頓的裝甲兵訓練中心,大部分時候充當紀念碑或是儀式背景。但1940年敦刻爾克慘敗後,陸軍部又把獨立號拉進了軍隊——在誰也不知道希特勒會不會登陸英倫三島的情況下,任何一輛坦克都不能浪費。A1E1被送去博文頓市郊充當移動火力點,以防備德國登陸,並且就這樣平穩地度過了二戰。
今日博物館中的A1E1
戰後,因為同樣的原因它再次躲過了拆解的命運並被送去博文頓坦克博物館。該車的保養狀況非常好,也是博物館中的明星展品。A1E1是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多炮塔坦克,為坦克設計領域提供了新的思路,無論是不合適的方向,比如多炮塔設計,啟發了蘇聯T-35等等坦克;也比如合適的方向,比如行星齒輪變速箱以及獨立的駕駛艙。無論如何,作為20世紀20年代唯一製造完成的重型坦克,A1E1獨立號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不可磨滅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