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秋季釋出會結束後,被失望衝昏頭腦的網友們,已經習慣性留下缺乏新意、千篇一律等略含負面的情緒詞。
可站在手機廠商的立場上,“創新停滯”顯然是一個侮辱性極強的詞彙。幾乎所有的主流廠商都在絞盡腦汁進行創新,並且研發的力度越來越大,鏡頭、螢幕、處理器等核心元器件不斷重新整理,影像、遊戲、續航等系統能力也在不斷迭代升級。
箇中原因其實並不難回答。
手機廠商的創新攻堅是不爭的事實,但焦點主要集中在拍照、效能等基礎能力上,然而佔據使用者時間最多的卻是第三方應用。就像系統相機的調校和功能再強大,短影片應用還是隻能呼叫最基礎的功能,直接左右了普羅大眾對於技術創新的感知和理解。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21年的OPPO開發者大會選擇以“開放互融,致善創新”為主題,並在系統能力開放專場上向開發者丟擲了新的橄欖枝。
01 半封閉的“創新圍牆”
在網際網路反壟斷的語境下,被提及最多的現象就是“圍牆花園”,指代控制使用者對應用、網頁和服務進行訪問,像圍牆花園那樣將限制在一個特定範圍內,典型的例子就是互相遮蔽外鏈的一幕。
智慧手機行業似乎也不例外。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智慧手機市場的創新都是半封閉式的,潛移默化中醞釀出了硬體歸硬體、軟體歸軟體的市場規則,即手機廠商主導了硬體體系和作業系統的創新,第三方開發者專注於某個應用場景。這樣的合作方式曾經是智慧手機崛起的基石,短時間內構建了不遜於PC的應用生態。
但在時間的作用下,曾經被視為正確的路徑,悄然在手機廠商和開發者之間產生了一道無形的“圍牆”,成為制約創新的“元兇”。
比如在系統能力上,影像能力已經是智慧手機角逐的主要賽點,也是使用者用腳投票的剛需場景,逐漸衍生出了夜景模式、HDR、超廣角、雙攝同開等差異化的功能,以期為使用者打造更好的體驗。
有些遺憾的是,當前Android並沒有供第三方開發者呼叫的介面,而系統相機的進化速度遠高於Android的版本更新,以至於第三方開發者和系統相機的高階能力絕緣,對使用者體驗的最佳化也就無從談起。畢竟使用者在一些短影片應用上的駐留時長遠高於系統相機,創新的方向和使用者需求已然錯位。
再比如平臺能力方面,硬體效能的整體提升為使用者體驗製造了越來越多的可能,在遊戲場景下的高幀重新整理、基於演算法的影象識別、系統能耗的最佳化等等,硬體的迭代正在不斷豐富智慧手機的可玩性。
可折射到應用維度上,一些遊戲開發者想要進一步挖掘潛在的效能,為數不多的選擇是和手機廠商聯合研發,以獲取更多的系統許可權和定製化能力,進而為使用者帶來了更好的體驗。然而封閉的協作模式註定是小範圍內,大多數中長尾開發者很難被官方青睞,無形中被隔離在了創新的圍牆之外。
需要釐清的一個現實問題在於:創新的價值體現從來都是應用,而非單純的基礎設施研發。智慧手機想要走出“創新乏力”的泥潭,改變舊有的創新思維,為開發者“修路搭橋”,可以說是為數不多的出路。
正如哈佛商學院教授亨利·凱斯布魯提出的“開放式創新模式”,傳統的內部創新已經無法讓企業保持競爭活力,企業應該在把握客戶的核心需求之後,將內外部進行系統開放、將各個環節開放給更多的合作伙伴,建立開放式思維形成開放式創新的平臺,把所有新創意整合起來創造價值。
02 向外敲開一個“裂縫”
一個行業的顛覆和重塑往往有兩種方式:要麼從外部打碎蛋殼,要麼從內部敲開裂縫。智慧手機行業的特殊性在於,這是一個典型的寡頭市場,份額牢牢集中在幾家品牌手中,註定是由內到外的改變。
何況在萬物互融的大背景下,手機廠商所謀求的早已不是單一的硬體,而是打破物理世界的邊界,將多裝置無縫融合為一個整體系統,為多使用者提供多場景服務,演變成以人為中心的泛在服務。能否透過底層技術的開放打造多場景一站式的平臺,和第三方開發者一道為使用者提供極致無縫的體驗,將直接關係到下一階段的站位。
OPPO搶先給出了答案。
對應的例子就有OPPO和快手的能力合作。為了在短影片方面解決拍和看的問題,OPPO和快手對使用者體驗進行了重構:一是向快手開放OPPO系統相機的能力,包括影片防抖、超廣角、光學變焦、影片增強、雙攝同開等能力,為使用者創造更多的新奇玩法;二是視覺感官上的聯合最佳化,比如端到端支援1080P的高畫質影片、HDR上傳和播放等等,重新整理了使用者對於極致播放體驗的認知。
和常規的使用者體驗做個對比的話,透過和OPPO的能力合作,快手人均播放次數上升1%+,效能優化了100ms左右,進一步增強了使用者觀看短影片內容的時長和忠誠度。
除了影像能力的牛刀小試,OPPO早在2018年就推出了Hyper Boost引擎,向第三方開發者開放硬體效能聯合調優,以解決短影片、電商、遊戲等場景下的散熱、卡頓、延遲等阻礙使用者體驗的痛點。比如抖音接入Hyper Boost能力後,影片上傳效率提升了21.26%,影片合成效率提升了7.98%;遊戲開發者接入Hyper Boost能力後,可以實現遊戲秒開、120Hz重新整理、後臺更新等功能。
截止到目前,Hyper Boost已經接入超過130款應用,覆蓋了遊戲、社交、購物、資訊、地圖、短影片等日常應用,其中國內TOP級遊戲的接入率已經高達80%,海外市場的佔比也達到了25%以上。
OPPO選擇向外敲開一個“裂縫”的原因並不難理解。智慧手機早已進入到存量競爭階段,想要避免零和博弈的局面,除了過硬的供應鏈掌控能力和市場話語權,還需要在底層技術能力上順勢而為。畢竟一個行業的創新不是一家企業所能獨立完成的,OPPO找到的方向是能力開放,和第三方開發者上演一場群體加速的創新。
03 開放創新的“示範生”
如果說OPPO和快手的合作、Hyper Boost的效能開放,還屬於小範圍測試的範疇,系統能力開放專場的一系列能力開放,則向外界明確了態度:智慧手機創新進入窄巷子後,OPPO正在以開放姿態打破圍牆開闢新路。
OPPO選擇的切入點是使用者體驗,即圍繞使用者的生活場景和行為習慣,將OPPO的系統能力賦能給第三方開發者。再聚焦一些的話,開放創新的急先鋒正是系統能力,將感知互動、計算決策等系統能力進一步開放,以開放介面的形式為使用者提供跨終端、跨場景、跨平臺的無縫服務。
可以細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系統能力,包括OPPO的影像能力和幻影開放平臺。前者將系統相機的能力透過標準化的方案開放給開發者,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進行呼叫;後者提供了光線追蹤、異構計算等進階能力,同時遮蔽了底層硬體的差異,降低了不同硬體的適配成本,將精力聚焦於使用者體驗的最佳化。
其中由西雅圖研發部“操刀”的幻影開放平臺,給出了滿滿的“黑科技”:
OPPO將遊戲發燒友們追捧的光追渲染帶到了智慧手機,遊戲中的光線能夠像現實世界一樣折射,水跡、陰影、鏡面等場景看起來更加真實,可以讓畫質更加清晰銳利、色彩更加豔麗自然、陰暗部分的對比更加明顯,大幅提升了畫面的表現力和真實度。第三方開發者可以透過幻影開放平臺將光追渲染應用到遊戲、動態桌布、影像濾鏡、AR等場景中,勢必會重新整理智慧手機的體驗標杆。
高效能的異構計算則是OPPO面向效能功耗最佳化的系統級方案,從驅動層為服務提供CPU多核多執行緒能力,同時提供開放介面幫助開發者把任務分發給不同架構的計算單元,輕鬆解決應用效能和功耗間平衡。
第二層是平臺賦能,譬如應用越來越廣泛的人工智慧。OPPO將演算法、軟體、硬體、晶片進行垂直整合,為開發者提供了一整套框架和工具集,可以直接呼叫人臉識別、音影片處理、手勢識別、推理加速等演算法能力,利用完整的能力最佳化落地工具套件,可是使得開發能力快速的落地在OPPO的終端裝置上。
OPPO的完整能力平臺不僅可以為開發者提供優秀的中端智慧能力,同時可以有效接入三方的智慧能力並對能力本身進行落地最佳化。在相關平臺能力的加持下,可以有效縮短開發週期,提高開發效率,充分發揮硬體效能。
同時進行能力升級的還有Hyper Boost 2.0,解決了介面不細緻、鑑權方式獨立、無法雲端管控等痛點,配合對資源調節的統一規範化管理,形成了新的Hyper Boost標準。第三方開發者透過SDK申請接入後,可以對DDR、CPU、GPU等聯動調節,拉近了開發者和系統資源的距離。
第三層是生態開放,OPPO提供了互聯互通的架構方案,開放了統一連線、跨端資料管理、應用接續、裝置虛擬化等SDK,硬體開發者可以和OPPO的裝置快速連線,軟體開發者可以根據場景呼叫不同的硬體。
一個直接的例子,使用者在智慧家居的場景中可能同時擁有手機、電視、手錶、耳機等多種裝置,OPPO的互聯互通架構方案提供了多場景服務的正規化:哪怕是第三方應用,也可以在手機上檢視不同裝置上的檔案;利用手機的麥克風、電視的攝像頭進行視訊通話;手機透過NFC標籤碰一碰,正在播放的影片就能在電視上實時同步……
一系列的能力開放背後,OPPO的意圖不可謂不明顯:作為開放創新的“示範生”,早已跳出了智慧手機時代的思維侷限,正在遵循萬物互融的新邏輯,透過軟硬服一體化的平臺能力、技術服務與生態合作,為開發者持續輸出系統能力,打破使用者體驗層面的“圍牆花園”,最終不斷拉昇智慧手機行業的天花板。
04 寫在最後
覆盤手機行業的進化歷程,封閉到開放可以說是永恆的主題。
把時間撥回到2010年前後,崛起的iPhone和Android陸續掩蓋了諾基亞的鋒芒。但智慧手機流行的底層邏輯並不是漂亮的外觀、出色的效能和科技情懷,而是對開發者的賦權,構建了龐大的應用生態,進而掀開了移動網際網路的序幕,讓手機的價值不再侷限於通訊,擁有了娛樂、資訊、社交等多元化的服務。
而當智慧手機變得越來越“無聊”,需要的其實是新一輪的能力開放,一步步打破人為製造的創新圍牆,給開發者更大的創新空間。畢竟開發者面對的不再是單個終端,使用者的使用場景不再是智慧手機的單一觸點,手機廠商的職責也不再是打造基礎底座,還需要打通萬物互融的鏈路,為行業注入新的創新動力。
不同的是,這一次OPPO代表的中國企業衝在了第一梯隊,開啟了智慧手機的新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