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點選右上角加'關注'】
在燃油車市場成績良好的合資品牌,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卻略顯失色。全國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發布的9月廠商新能源汽車批發銷量突破萬輛的企業中,除特斯拉中國(56006)外,均為自主品牌。其中比亞迪銷售70432輛、上汽通用五菱38850輛、上汽乘用車21552輛、廣汽埃安13572輛,長城汽車12770輛、蔚來汽車10628輛、小鵬汽車10412輛。
而在合資品牌方面,9月主流合資品牌中除了大眾ID.系列銷售1.4萬輛外,其他表現均不理想。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9月汽車產銷統計資料顯示,雪佛蘭暢巡銷售123輛、豐田雷凌插混版銷售145輛、悅達新K3電動版銷售43輛、奧迪A6L插混版僅銷售5輛……多款合資新能源汽車成為銷量金字塔的“塔基”,不僅無法與“塔尖”上月銷售量均超過4萬輛的五菱宏光MINIEV相比,而且連續數月保持較低銷量的紀錄。合資新能源汽車為何會有如此表現?大眾ID.系列的“突圍”,能拉動合資新能源車市行情嗎?
大眾ID.系列撕開了一個口子
“這兩年受疫情影響,出行很不方便,於是就想買一輛合資品牌新能源汽車。個人感覺合資品牌應該有優勢,但到市場上走了一圈後,才發現合資品牌新能源汽車和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差距很大,最終選擇了比亞迪漢EV。”北京車主陸欣向記者談起買車經歷時表示,沒有對比就看不出差距,合資品牌新能源車與自主品牌新能源車相比,在價效比上很難看出優勢。
耐人尋味的是,2020年,在合資品牌車企紛紛釋出新能源汽車戰略之時,不少業內人士曾認為,2021年合資品牌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將“全面爆發”,勢必將加劇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對於自主品牌來說,“狼”怕是真的要來了。然而,進入2021年以來,除了大眾ID.系列市場表現尚好(9月佔據主流合資品牌72%的份額)之外,大多數合資品牌新能源汽車的銷量表現都不理想,並沒有在市場上激起多大的“水花”。
中汽協的銷量資料顯示,現代菲斯塔純電版的銷售高峰出現在今年6月,當月銷售346輛,低谷出現在2月,當月僅銷售3輛,1~9月累計銷售884輛。類似現代菲斯塔純電版這樣銷量的合資新能源車型不在少數,1~9月,豐田雷凌插混版、本田繹樂EA6純電版等合資品牌新能源車型累計銷量只有1000多輛;標緻508L插混版、悅達新K3電動版等合資品牌新能源車型累計銷量在100~700輛之間。豪華品牌奧迪A6L插混版9月銷量只有5輛,1~9月累計銷售3469輛。不過,在合資新能源汽車銷量普遍低迷的情況下,有一個品牌卻脫穎而出,銷量一路上揚,9月更是突破了萬輛大關,即為大眾ID.系列。
分析合資品牌銷量普遍不理想的原因,華東新能源技術聯合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宋國輝歸咎於“油改電”。他認為,“油改電”產品大多沒有改動車體結構,所以體積較大的電池、電機佈局就不太合理,佔據了後備箱的大部分空間,不僅導致車輛重心不均衡,而且後備箱也難以收納大件行李箱。二是此類混動車型由於常常採用六速溼式雙離合變速器,在油電轉換過程中會出現震動,體驗感較差。三是同型號的燃油車包括車機系統等功能已經換代,但混動版依然保留了原有的車機系統,流暢度不夠。
江蘇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厲建平認為,價格偏高也是消費者不買賬的原因之一。如奧迪A6L插混版的報價儘管已經從53.98萬元降到了45.48萬元,但同樣配置的自主品牌車型價格甚至不到它的一半;還有銷量不高的現代菲斯塔純電版等車型也存在同樣的問題,近20萬元的價格,與同價位的自主品牌純電動車及價格更低的12萬元左右的燃油車相比,沒有突出優勢。
那麼,在一眾合資新能源汽車中,大眾ID.系列為何能夠脫穎而出?有業內人士指出,雖然從單月銷量來看,大眾ID.系列與排名靠前的造車新勢力還有一定差距,但這幾個月銷量的逐步攀升,說明大眾ID.系列的市場存在感正在上升。分析原因,業內人士認為,不同於大多合資品牌,大眾確實在ID.系列上下了很大功夫。如在產品層面,大眾雖不是合資品牌裡最早投放電動汽車產品的車企,但其投放產品的速度和決心卻是前所未有的。繼3月ID.4車型正式上市不到3個月,6月專為中國使用者量身打造的7座SUV車型ID.6就宣佈上市銷售。目前,大眾ID.家族在我國的電動化產品已經有5款,覆蓋15萬~40萬元的售價區間。第二個優勢體現在技術層面上。如一汽-大眾ID.4CROZZ不僅基於電動汽車專屬MEB平臺打造,而且還採用了大眾全新的E3電子電氣架構,配備IQ.Drive自動駕駛輔助系統等,這些都是吸引消費者的地方。同時在渠道和營銷層面,大眾也是下了大力氣,足可見其轉型電動化的決心。而這些恰是其他合資品牌新能源汽車所不具備的。正如四川省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渝暢所言,不太瞭解中國市場而盲目推出的車型是沒有競爭力的,因為消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
價效比普遍不高 消費者難接受
為了解消費者對合資新能源汽車的真實看法,記者日前走訪了多家4S店。
“近幾天趁假期跑了幾家4S店,本來想看看合資新能源汽車,但發現續駛里程普遍不如自主品牌,而價格又比同品牌的燃油車貴,這讓人難以接受。”10月5日,記者在北京朝陽區一家4S店遇到看車的林先生,他表示,幾天看下來,合資品牌新能源車型的價格普遍較高,像寶來純電版起售價就超過14萬元,比燃油版多出4萬多元;軒逸純電版補貼後起售價為15.3萬元,比燃油版貴了5萬多元;邁騰GTE起售價為25.39萬元,比燃油版貴了近7萬元。
對消費者而言,不僅在價格上難以接受合資新能源汽車,而且對續駛里程也多有不滿。“軒逸純電版標出的續駛里程為338公里;雪佛蘭暢巡標出的續駛里程為410公里,而蔚來、小鵬、威馬等純電動汽車續駛里程普遍都在500公里至600公里,比亞迪、賽力斯等很多混動車型都達到1000公里左右了,差不多的價格,為什麼要買續駛里程更短的合資新能源車呢?”正在北京亞運村汽車市場一家4S店看車的李先生告訴記者,零跑T03的續駛里程都超過400公里了,而價格只有5萬多元。合資新能源車雖然有品牌優勢,但對比自主品牌,基本沒有價效比優勢。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消費者選擇新能源汽車,並不只看價格,重點還是看新能源汽車本身的功能配置及整車的價效比如何。“同樣的價位上,自主新能源汽車基本都在主打智慧化,哪怕是幾萬元的小型電動汽車,很多都有智慧網聯、輔助駕駛等配置。而合資新能源車基本沒有這些配置,或者配置很初級,尤其是一些‘油改電’車型,車機系統還是3G時代的產品,也沒有語音輔助功能……”正在海淀區一家4S店看車的消費者張斌說,售價比燃油版的車要貴幾萬元,還沒有智慧化功能,人機互動又很卡,誰願意選這樣的車?
此外,在消費者普遍關心的充電方面,合資新能源車也有需要改進之處。“除了續駛里程不高,很多合資新能源車充電也不方便,使用的動力電池效能也不高,而自主品牌在這方面已經做得很不錯了,像比亞迪主推的是更安全的磷酸鐵鋰電池,蔚來則有移動充電車等。”消費者常先生認為,這些因素不僅影響使用,也影響車輛的保值水平。
“合資新能源車的外觀設計也不夠新潮。”“90後”消費者金先生說,現在買新能源車的大多是年輕人,合資新能源車外觀上古典有餘,時尚感不足,很多車還有很重的燃油版車型的影子。買新能源車就是想買個“新潮”,不是買收藏版的老款車,很多年輕人看完外觀就放棄了,何況這些車的內在配置也基本沒有吸引人的地方。
即使是賣車的4S店,也大多比較清楚合資新能源車銷量不高的原因。“像奕澤EV純電版報價在22.58萬元至25.38萬元,價格的確有點高,這個價格可以買一輛特斯拉Model3了。”北京一家4S店的銷售代表齊先生向記者談到,合資新能源車在功能、配置上與自主新能源汽車存在明顯的差距,報價較高,所以走量較少,不如同品牌的合資燃油車賣得好。“燃油車才是合資品牌的王牌,不管是‘油改電’還是誕生於專用平臺的合資新能源車,都缺少對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和消費者的瞭解,所以在新能源汽車的設計思路及價格定位上跟不上市場節奏。”北京豐臺區一家4S店的經理王京向記者表示。
多重因素成為“堵點”
在記者採訪過程中,歸納起來,消費者不認可合資新能源汽車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是“油改電”產品本身具有侷限性。車型基本保持了燃油車的外觀,只是將發動機等燃油系統換成了電動系統,受限於底盤及車內空間,也不可能有很大的變化。再加上或是時間倉促,或是為了完成“雙積分”的要求,基本上沒有智慧化、網聯化、輔助駕駛等功能設定,對比當下主流的新能源汽車,很難被消費者接受。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油改電”就真的不合時宜。長三角新能源技術創新應用推廣中心副總工程師周玄潮表示,目前也有為數不多的“油改電”產品進行了升級,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如在近日的天津車展上亮相的賓士EQA純電SUV,也是一款“油改電”產品,但外觀設計有很大變化,整車線條動感時尚,貫穿式尾燈辨識度較高,車內配置了智慧及語音控制系統,可滿足不同人群的定製化需求,續駛里程也達到537公里。
其次是配置。浙江新能源技術應用研究院研究員陸安程告訴記者,現在年輕消費者更注重智慧化功能,目前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上,已經基本普及了智慧網聯、輔助駕駛、大螢幕、語音助手等功能,而合資品牌顯然落伍了。
第三體現在續駛能力上。目前合資新能源汽車續駛里程普遍不高,難以獲得消費者認可。“很多合資品牌新能源汽車的續駛里程跟不上行業發展水平,是影響銷量的一大因素。”重慶理工大學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研究中心研究員樊毓平表示,在解決消費者關注的續駛里程焦慮方面,自主品牌都下了不少功夫。如今自主品牌新能源車續駛里程已經有了很大改進,除了微型車外,大多都在500公里到600公里,混動車型甚至能達到1000公里左右。而合資新能源汽車仍然以300公里到400公里為主。
第四,缺乏有效的營銷方式。“與自主新能源汽車相比,合資新能源汽車幾乎沒有針對性的營銷策略。”四川省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渝暢分析,首先,新能源汽車已經具備了科技、智慧、娛樂、時尚等特性,這方面的營銷必不可少。包括特斯拉、五菱宏光MINIEV等很多銷量居前的新能源汽車,都開展了有針對性的營銷,從而獲得了市場的認可。二是新能源汽車要讓消費者自覺埋單,必須首先了解消費群體的需求。很多銷量較好的車型,無不是在背後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並做了深入的市場調研,據此去完成開發設計及市場營銷的。三是合資新能源汽車在定價上幾乎沒有考慮消費者的接受度。在新能源汽車層出不窮的背景下,武斷的定價並不能顯示合資品牌的“身價”,反而成為銷量的累贅。
合資新能源車能否改變頹勢
雖然目前大多合資新能源汽車並沒有太多競爭力,但不能否認,合資車企轉型新能源汽車的腳步在加快,不少產品已經有所改觀,並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大眾ID.系列月銷過萬輛或許是一個訊號。那麼,“狼真的要來了”?自主品牌有沒有必要擔心?
“個人認為,近年來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已經進入高速發展期,伴隨著智慧網聯、智慧駕駛等技術迭代加速,新能源汽車與智慧汽車融合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並與國內消費升級、年輕消費群體的消費需求相契合,整體處於市場趨向成熟的階段,在這種情況下,合資品牌新能源汽車要想佔據一席之地,已經沒有先發優勢,而且變得十分艱難。”周玄潮認為,在前有特斯拉,後有自主品牌包圍之下的合資品牌新能源汽車突圍難上加難。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自2020年以來,合資品牌正加速電動化程序。“儘管目前自主品牌,包括蔚來、小鵬、理想等在內的造車新勢力都在加速電動化,但是隨著新能源汽車補貼的徹底退坡、市場化加速,以及合資品牌新能源汽車的不斷改進和最佳化,諸多因素疊加下,在不遠的將來,或許合資品牌會依託品牌及技術的積累捲土重來,這將給自主新能源汽車帶來新的挑戰。”蔡渝暢說。
“的確,如果合資品牌一旦覺悟,並開始主動了解市場,花費更多的功夫並藉助自身技術優勢來打造新能源車型,極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車板塊崛起。”陸安程認為,合資品牌車企一是有技術積累的優勢,在諸如電動化、智慧化等技術上並非空白,也很容易與高通、微軟、英特爾等智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結盟,從而迅速獲得技術優勢;二是在工藝水平上,包括大眾、寶馬、豐田等都有先進的生產工藝與成熟的質量控制體系,很容易構築新能源汽車的質量優勢;三是在品牌上,合資品牌有較為健全的品牌體系及較強的影響力,如果加上技術、設計、工藝、質量、管理等因素,會獲得很強的市場競爭力。
“伴隨著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的浪潮,合資品牌也在積極積蓄力量發力電動化,可以想見,在不久的將來,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或許會出現合資品牌、自主品牌勢均力敵的局面,隨著資源的不斷最佳化,甚至有可能出現新的巨頭,超越目前銷量領先的特斯拉。從發展的眼光看,在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下,任何品牌的領先都是階段性的,技術與實力的比拼才是可持續的。因此,合資品牌、自主品牌都有領先的可能。”華泰證券分析師梁慧達向記者表示。也因此,自主品牌應該抓住先發優勢,鞏固已經打下的江山。
免責宣告:以上內容轉載自新能源汽車新聞EV,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能源資訊平臺聯絡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