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能源內容,點選右上角加'關注'】
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王衛明在日前召開的新能源汽車國家大資料聯盟2021年高峰論壇上指出,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從培育期進入發展期,行業應抓住難得的機遇,積極利用大資料技術為新能源汽車產業提質賦能,合力做好新能源汽車安全管理工作,助力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隨著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輪技術革命加速向汽車產業滲透,抓取並利用好大資料,推進新能源汽車與大資料融合應用,已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武器”。
近600萬輛車接入平臺
車輛執行特徵、企業車輛上線率、區域分佈等整體情況,動力電池能量衰減、充電站運營動態、電芯溫度的具體變動……新能源汽車國家大資料聯盟平臺直觀展示了產業發展的全貌。
據瞭解,作為新能源汽車大資料共享的紐帶和橋樑——新能源汽車國家大資料聯盟早在2017年便開始接入相關單位的資料資訊。據該聯盟理事長張相木介紹,截至目前,新能源汽車國家大資料聯盟平臺累計接入新能源汽車數量超過570萬輛,其中客車領域銷量規模超過100輛、乘用車領域銷量超過1000輛以上的車企已全部接入。
車輛接入後能做什麼呢?新能源汽車國家大資料聯盟執行秘書長李陽介紹,按照《電動汽車遠端服務與管理系統技術規範》(GB/T32960)國家標準的要求,對接入企業監測資料進行採集,包括電池、電機、電控、位置等61項常規資料,具體到電芯溫度、電壓、電流等12項安全故障資料。隨著資料積累量增加,聯盟開始嘗試深度挖掘資料價值,探索商業化應用,如基於歷史資料開展電池健康度評估、二手車評估,根據使用場景來評估零部件狀態並進行車輛設計,未來還將增加道路設施和電網相關的動態資料採集。
資料難以互通 資訊產權不明
儘管企業監測平臺的資料已接入監管,但在實際應用中還面臨諸多挑戰。
王衛明透露,9月,工信部隨機抽取了16家新能源車企開展安全體系監督檢查,發現多數企業高度重視新能源汽車的安全問題,透過對大資料的分析挖掘,最佳化產品設計,提高產品質量,但同時,部分企業的監測平臺僅侷限於資料採集和上報,針對長時間未上網車輛開展的隱患排查還需加強。
象徵性地採集資料難以體現出資料價值,同時企業間的資訊還存在難以共享的問題。以退役的動力電池為例,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綜合管理平臺的統計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已接入動力電池超過1000萬包,但仍有不少企業反映電池的退役年份、退役前的容量和廠家等資訊不清晰,同時電池資訊普遍以資訊孤島形勢存在,難以互聯互通。
“平臺接入的是基本資料,企業自己採集的資料更多。”李陽坦言,資訊難以共享的關鍵在於資料產權歸屬未理清,即資料屬於資訊採集方、動力電池企業還是使用者,存在爭議。此外,企業採集的資料與其商業利益密切相關,恐難以公開共享。
對此,李陽認為,應建立客觀公正的第三方資料監管平臺,透過區塊鏈、數字指紋等技術確保資訊的真實可靠。在他看來,打破資料資訊孤島只是時間問題,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進一步提升,汽車資料產業生態將趨於完善。
資料安全和開發利用需並重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智慧網聯汽車快速發展,資料本身的安全問題愈發凸顯。國家工業資訊保安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小龍指出,資料貫穿智慧網聯汽車應用的各個場景,對自動駕駛演算法的最佳化、效能、故障檢查、車型及部件的改進等都發揮著關鍵作用。同時,在這些資料的業務場景中,政府部門、主機廠、供應商、外部應用等各方參與互動,覆蓋生產資料、經營資料、使用者個人資料、車輛執行資料和車輛周邊環境等多種型別,可謂是點多線長,給資料安全工作帶來考驗。
“汽車資料是國家戰略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全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中國工程院院士孫逢春指出,當前汽車資料安全專項法規體系尚存交叉和空白領域,一些資料安全關鍵領域、關鍵治理環節、關鍵業務場景亟待出臺專項實施細則,“資料”“個人資訊”“網路資料”的概念也有待進一步釐清,以構建清晰的管理邊界,確保資料安全。
何小龍建議:“資料要管更要用。”應以試點示範為契機,圍繞汽車資料安全的典型問題開展實踐,就備案申請、第三方評估、資料出境等內容及早準備,事前謀劃,為相關部門制定全套的資料安全管理流程提供參考、依據。同時,應整合政府、企業和第三方檢測機構等資源,構建多方參與的資料流動平臺,加強智慧網聯汽車資料交易的監管。
此外,孫逢春還強調,資料沒有絕對安全,關鍵在於維護資料安全和促進開發利用並重,實現“以安全促可信,以可信促發展”。
*凡本網註明來源為“中國能源報/中國能源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影片資料,版權屬於中國能源報社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凡本網註明來源非“中國能源報/中國能源網”的作品,版權歸原創者所有,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