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鐵塔貓
從風帆戰艦時期起,射程遠、威力大的艦炮就作為主要武器登上了海戰歷史舞臺。隨著火炮技術的發展,艦炮從前裝炮大踏步邁入了後裝時代。這樣一來,艦炮的裝填、退殼都可以在艙內進行,而炮管可以固定在舷外;艦炮的裝填用時下降,也為整裝炮彈應用在艦炮上打下了基礎。
鐵甲艦誕生之後,艦炮又邁入了一個新時期。軍艦的滿載排水量逐步上漲,結構強度提升,為安裝威力更大的艦炮打下了基礎。而為了應對海戰中可能出現的重甲軍艦,艦炮的威力也必須強化——在當時提升炮彈威力有兩種途徑:一種是修改炮彈的外形,使之更傾向於穿甲;二是擴大炮管的口徑,以此可以發射更重的炮彈。
大艦巨炮的尾聲:衣阿華級戰列艦
「大艦巨炮」也就被當成評價海軍軍艦強大與否的觀點。當然,大艦巨炮時代在二戰中落幕,取而代之的是航空母艦和艦載機。然而,艦炮仍然得到了保留,但不再作為軍艦的主要交戰武器。口徑達到203mm以上的艦炮均被射程更遠的反艦導彈取締,中小口徑艦炮得以保留至今。
炮管可水冷,反導防空反艦全能
如今在國際軍事上最為火熱的艦炮,當屬76mm艦炮。義大利的奧托-76型艦炮開闢了一個新時代,中、俄緊跟其後也掌握了76mm艦炮的技術;其次,便是127mm艦炮、130mm艦炮。
前者為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各國、韓日等國使用,後者則是中、俄的主力口徑。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未來的化學能艦炮極有可能被這三個口徑「一統江湖」,而一些不上不下的口徑將會被取締:如法制100mm艦炮,該炮曾在上世紀90年代後為我國海軍多款護衛艦使用。
開炮中的奧托-76艦炮
以奧托-76型艦炮為例,該炮早在1969年就已經定型生產,射速高達120發/分,這相當於二戰時期廣為英美海軍使用的40mm博福斯高炮。這是令人望塵莫及的速度,也是賦予了它「全能」的基礎:奧托-76型艦炮被譽為「艦炮界的AK-47」,上可防空、下可反艦。
奧托-76型艦炮能有如此高射速的原因,是其冷卻裝置。冷卻裝置可以對最容易發熱的炮尾藥室、液壓系統和炮管進行冷卻,且普遍採用了水冷的手段。冷卻液可以迅速地帶走艦炮各系統散發出的熱量,從而確保艦炮在高射速狀態下保持適當的溫度。
如今,液冷變成了各國海軍艦炮常用的冷卻手段。即便是大口徑艦炮也不例外:如俄羅斯的AK-130 130mm艦炮。AK-130採用了雙管設計,射速也達到了70發/分。得益於自動裝彈機和冷卻裝置的「加成」,AK-130艦炮甚至可以連續發射數分鐘直至待發彈藥架上空空如也!
AK-130艦炮和人體對比
陸軍炮兵營:射速低得可憐
陸軍的炮兵連就很無奈了。以我軍的59-1式130mm加農炮為例,它既無冷卻裝置,也無自動裝彈機。雖然發射的同為整裝炮彈,但炮彈的裝填會受裝填手的裝填技術、體能和其它裝填手組裝炮彈的速度等一系列因素約束。
儘管在書面資料上顯示其射速達到了8發,且一個炮兵連下轄的3個炮兵排各有3門火炮,總體來說一分鐘可以向目標投射約72發炮彈,但這只是爆發射速的理論計算!
59-1加農炮群開火
什麼是理論?最完美的就是理論。就以59-1式130mm加農炮為例,該炮的炮彈需要分成藥筒、發射藥、引信、彈丸至少四部分儲存。在操炮射擊時,炮彈需要炮班的幾位裝填手通力協作組裝再裝填。若是在一個彈藥充足且碼放合理的訓練場上,裝填手技術嫻熟、體能充足,理論中一個連9門火炮72發/分的射速可以實現,但在戰場上就不一定能保證了。
59-1加農炮裝填中
在衡量一款火炮的射速時,有一個重要的名詞:持續射速。艦炮的最大射速可調,但這也代表著其持續射速;而無自動裝彈機的火炮,其持續射速則是指過了某一段時間,裝填手體能下降後的射速。如此來看,儘管艦炮的射速可調,但其標定某一射速時其最大射速便是其持續射速。
按照公開資料估算,一門59-1式加農炮的持續射速約為每分鐘3~4發,那麼一個擁有9門火炮的59-1式130mm加農炮連持續射速也就僅為27~36發。若是按照老編制來看,一個加農炮營只下轄2個59-1式130mm加農炮連,也就是18門炮。它們的持續射速為54~72發,勉強頂得上AK-130艦炮的射速。那麼,就有關係圖如下:
艦炮與地面火炮群射速關係
為啥不將艦炮給陸軍使用?
火力強大的艦炮,如果交由陸軍使用,是否會令陸軍炮兵單位的火力成倍上升?就目前看來,對於大口徑艦炮而言這一想法是極難以實施的。就以AK-130為例,該型艦炮全系統重量高達94噸,放眼全球,似乎是沒有太多車輛平臺是可以在安裝上了94噸的大傢伙之後仍然機動、作戰的。
中口徑艦炮安裝在車輛上也不是沒有先例。義大利早些時候便利用豹-1主戰坦克的底盤搭配奧托-76型艦炮及必要的電子裝置,研製出了自行高炮;在2016年歐洲薩托里防務展上,又亮相了基於「半人馬座」步兵戰車和奧托-76型艦炮研製的「天龍座」自行高炮。而中國,在珠海航展上也推出了SA-2型車載自行高炮。
SA-2自行高炮
這兩款高炮,口徑均為76mm,最大射速也達到了120發/分,但是為了照顧戰場生存性和底盤高度,它們的備彈量是不如艦炮、冷卻系統也勢必不如艦炮的。
同時,它們雖然號稱具備打擊中近距離、低空飛行的戰鬥機、直升機等大型目標,也具備發射精確制導炮彈攔截巡航導彈、制導航彈、無制導航彈甚至是大型火箭彈的能力,更是可以用於打擊步兵戰車、輕型坦克或是癱瘓主戰坦克觀瞄系統,但它們並沒有獲得多少訂單。
義大利基於半人馬座步戰車和奧托76艦炮研發的自行高炮
原因實在是簡單。76mm口徑的地面火炮有幾近50年的時間未曾服役過,世界各國在二戰後亮相的加農炮口徑均達到85mm~155mm之間,而榴彈炮口徑也在105mm~203mm之間。無疑,它們所發射的炮彈裝藥量可比76mm炮彈大了不少,76mm炮「比上不足」。
而相比二戰後世界各國研製的自行高炮,其最大口徑為57mm(蘇聯的ZSU-57-2自行高炮),最小口徑也有20mm(美國M-163自行高炮),射速也在120發~4000發之間;當今世界各國主流的雙聯35mm自行高炮,其射速更是達到了1100發/分。
艦炮下的供彈系統體積相對龐大
雖然這些小口徑高射炮炮彈的彈丸威力不及76mm高炮,但它們短時間內可以形成面積極大的彈幕足以攔截射界內的極大量目標,通俗地說屬於「點對點打擊」;而76mm高炮只能藉助其彈丸威力,發射後抵達預定距離時彈丸爆炸、利用破片實現攔截效果,屬於「面對點打擊」。
誠然,76mm高炮的彈藥威力巨大,在面對空中目標時可以依靠其射程優勢建立起半徑稍大的防空火力網,但是它若是發射普通炮彈,防空效能又不及雙聯35mm高炮;發射制導炮彈,其價效比又不如日趨普及的單兵行動式導彈、車載野戰防空導彈系統。
更何況,它用來打坦克、步兵戰車和火力點等目標,其效能又不如反坦克導彈、無坐力炮甚至是火箭筒同樣日趨普及的步兵裝備;當成普通的加榴炮用作火力支援,雖然其射速確實有優勢,但其發射的炮彈威力在122mm、155mm榴彈炮彈面前幾乎不值一提。
小結
如此一款雞肋的武器,與各國現代戰爭體系顯得格格不入。野戰防空體系不需要它,而炮兵支援體系也沒有它的容身之地。
艦炮上岸,實在是存在著極大的侷限性!「橘生淮北則為枳」,世間各種武器基本都有它們專屬的任務包線,生搬硬套讓艦炮上岸反而得不償失,倒不如安心地讓它們在軍艦上,享受著充足的供電、供彈、冷卻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