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文化# #AUTO史記#
1955年6月11日,
對於Mercedes來說是一個災難性的日子!也正是因為這一天發生的、賽車歷史上最嚴重的災難性事故,讓梅奔這個品牌遠離了賽車場33年,直至1988年才正式重返賽車場!
對於300 SLR來說,1955年的Le Mans事故可謂是斷送了它的大好前程,也暫停了Mercede-Benz對賽車領域的抱負,如果沒發生,今天又會是怎麼一個賽車界呢?.....
事故簡述
1955年6月11日,法國Le Mans的Circuit de la Sarthe賽道,當競逐至第35圈時、Jagura車手邁克·霍索恩(Mike Hawthorn)從Austin-Healey車手蘭斯·麥克林(Lance Macklin)前面的賽道向右側開始為進站而剎車;Macklin從減速的Jaguar後面轉入300 SLR車手皮埃爾.利維(Pierre Levegh)的行進路線,後者想以更快的速度從左側超越,但判斷失誤下,Levegh以很高的車速追尾了Macklin,導致車身凌空飛起,300 SLR以約200 kph的速度翻過了一個保護性的土製護堤,並在觀眾席內造成了至少兩次撞擊,最後一次撞擊使車輛解體,大塊車身零件飛入看臺前擁擠的觀眾人群,包括髮動機缸體,前懸架和引擎蓋。300 SLR的車身後部落在護欄上隨後因工作人員用水滅火,導致車身所使用鎂鋁合金材料(Elektron)發生燃燒並二次爆炸,造成包括車手Levegh在內共84人死亡、近180人受傷的賽車歷史上最嚴重的悲劇事件。
此次事故的影響非常深遠,雖然賽會官方調查沒有讓任何賽車手對此事負責,但就批評了這條已有30年曆史的賽道的佈局,認為該賽道並非為這種速度的賽車而設計的。而更多的後續則是讓整個歐洲賽車界、乃至美國賽車界均對賽道安全進行了全面檢討和重新評估以作出整改。
而整個事故中的主角,就是本文要介紹的車型。
W196S 300 SLR
撇開因這次事故所造成的業界及社會影響,而單獨將這臺代號為W196S的300 SLR拿出來欣賞時,你會發現這臺賽車的開發思路及其表現出來的效能,而它出現的背景則是Mercedes從1953年開始便已經在各種賽事中稱霸,無論是F1還是Mille Miglia,已基本無對手,可謂是非常耀眼。所以在1955年,Mercedes推出了他們的全新賽車300 SLR用以參加例如Le Mans這類跑車賽事,而SLR這個縮寫的意思也很簡單:Sport Leicht-Rennen,翻譯成英文就是Sport Light Racing,中文就是輕量化賽車唄,而負責設計它的,同樣是300 SL Racecar的設計師魯道夫.烏倫豪特(Rudolf Uhlenhaut),作為賽車部的負責人,除了這類道路版賽車外,它更是F1賽車(或Grand Prix賽車)的設計師,二戰前他參與設計了W125及W154,二戰後獨力造就了W196,此車贏得了1954年和1955年兩屆的F1總冠軍。而接到300 SLR任務後,他竟突發奇想地直接對W196 F1賽車的車架設計上稍作修改,然後套上一個由鎂鋁合金製作而成的車殼,將一級方程式賽車上的那臺M196直列八缸引擎進行擴缸,馬力調整為310匹,輕鬆地便令車重只有880公斤的300 SLR的極速能達到300 kph!
留意其前後制動系統均佈置在車內而非輪圈軸頭處,這樣做的目的很簡單,因為當時的輪圈只有16寸,不能容納直徑巨大的鼓式制動器。
與W196 F1賽車相比,其最大變化是將車架拉寬,以容納下更長和更大的進氣歧管、更寬的水箱、也幫助了水箱後那兩個前輪鼓式剎車的散熱,因為300 SLR跑的是耐力賽、F1跑的只能算是短途衝刺賽。
注意懸掛系統,該車使用的是雙搖臂懸掛設計,扭力杆彈簧配吸震筒形式。
除了車架部分直接沿用W196 F1賽車外,動力系統部分同樣修改自F1賽車上的M196引擎,也可能因為要配合車名字的需要吧,畢竟前任300 SL Racecar的名氣放在那裡了,如果直接用2.5L引擎的話車名豈不變成了250 SLR了嗎?以那個時代對命名方式的執著,這臺直列八缸的M196引擎進行了擴缸工程,從2.5L(76.0×68.8mm,2,496.87cc)改為3.0L(78×78mm,2,981.7 cc),但最大馬力只有310匹/7400轉,比F1上的340匹/10000轉要稍低。而引擎放置的方式因為與F1賽車相同,所以其斜臥的角度依然非常大。供油系統依然採用來自Bosch提供的機械式缸內直噴系統,也是當年唯一一家使用此型別供油系統的車型。
這臺便是W196 F1賽車上的M196 2.5L直列八缸引擎,而300 SLR上則是這臺引擎的擴缸版,機械佈局形式和尺寸重量等均相同,排氣量提升至3.0L。
這就是M196引擎的剖檢視,可見其凸輪軸是直接由齒輪傳動的,重量雖大,但非常精準,這對當時的賽車引擎而言,比多那麼幾公斤更重要。
這款有Daimler-Benz研發的缸內直噴技術源自二戰時DB601飛機引擎,而剛好地,魯道夫.烏倫豪特在二戰時也參與了其後繼型號DB603的研發,所以這麼一來二去地,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出現了。
300 SLR的進氣歧管比W196 F1的更長,這更有利於長時間賽事時引擎的工作溫度的穩定性,據說這臺引擎還考慮過使用可變進氣管系統。
不過,這臺引擎還有一個很特別之處就是的進排氣控制機構,與我們今天都熟悉的彈簧驅動方式不同,這種直接使用類似搖臂機構進行拉起、按下的氣門工作方式名為Desmodromic Valve。這種氣門技術如果用今天的眼光看,那可以定義為:材料科技還未跟得上汽車發展的階段性產物。眾所周知的,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汽車引擎中的關鍵部件之一的進排氣閥門,都是依靠凸輪頂開、氣門彈簧使之關閉這樣的工作方式實現開與合,凸輪頂的動作是沒問題的,很簡單,但回彈那一下就是問題了,因為當時的彈簧材料依然未能跟上,如果轉速太高、氣門彈簧可能趕不上拉起(學名叫氣門懸浮),那就可能會與上升階段的活塞產生干涉,那後果一般稱為“爆缸”,所以當時各家車廠都想盡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要麼依靠力學設計解決、要麼降低轉速等等,而早在二戰前,義大利的Azzariti車廠就曾經開發過一款小型雙缸引擎;而有歷史記載的、第二家使用這種設計的就是這臺M196引擎;至於第三家,相信大家今天都熟悉的Ducati杜卡迪摩托車引擎。
其實說得再簡單一點,就是用繼續使用凸輪將氣門開啟、然後用機械力將氣門關閉,這樣就可以解決當時的彈簧材料不足的問題,但到了今天,這個問題已經基本能解決。
在未發生1955年6月那場賽車災難前,300 SLR可謂是戰績彪炳:首先是斯特林.莫斯(Stirling Moss)和胡安.曼努埃爾.範吉奧(Juan Manuel Fangio)在1955年的Mille Miglia的1600公里耐力賽上分獲冠亞軍;隨後在愛爾蘭的TT賽上又包攬前三;在西西里島的Targa Florio賽事上以頭兩名完賽等等,風頭堪稱一時無兩。或者這麼說吧,之所以預判今天的絕大部分的所謂超級跑車、限量版Hypercar車型很難成為能代表“今天這個時代”的經典了,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思路錯了!它們只能生存在恆溫恆溼的車庫裡供那些發燒友們拍拍影片過癮,但回頭看看今天在各大拍賣行能拍出天價的歷史名車,哪臺不是經過實戰洗禮?哪臺不是征戰四方?哪臺不是獲獎無數?經典,不是靠舒適、豪華、天價和名氣來的,而是靠“打”出來的。
這種單座位、全開放式駕駛艙的車型,英文裡稱為“Monoposto”。
當年的賽車並沒有什麼牽引力控制系統、制動力分配、ABS等一堆電子裝置,完全依靠個人駕駛技術和膽量去跑,個人覺得只有在那個年代,才配叫“人車合一”!
駕駛員後方是負責後輪制動的兩個鼓式制動器,這裡被再後方的油箱擋住。
這臺是擁有輔助減速板裝置的300 SLR。
胡安.曼努埃爾.範吉奧(Juan Manuel Fangio)駕駛300 SLR參加義大利的Mille Miglia賽時的照片。
斯特林.莫斯(Stirling Moss)和它的722號SLR,此車也成後來SLR Mclaren 722版的靈感來源。
300 SLR總共生產了9輛,前面7輛用於比賽或者作為備件訓練車,而另外兩臺則按照日常道路使用的方向進行修改,這兩臺車均按照1954年的300 SL Gullwing的造型進行修改,但因為車架底盤原因,道路版的SLR要比300 SL要寬,原本打算用以參加例如墨西哥Carrera Panamericana那樣的長距離公路賽事,但因為利曼事故的發生,公司宣佈1955年底全面退出競速型賽車運動,於是這兩臺已經完成的300 SLR Coupe成了賽車部門的“行政用車”,因此而得名“Uhlenhaut Coupe”,不過說它們是魯道夫.烏倫豪特的私家車只是一個戲稱,因為他從未擁有過自己的私家車。
魯道夫.烏倫豪特和“他的”300 SLR Coupe,存世僅兩臺,但此車擁有與賽車版相同的機械及動力配置,能跑出290 kph的高速,請記住,那是1955年!
300 SLR的車身比300 SL Gullwing更長,因為M196S引擎是直列八缸,而後者的M198引擎只是一臺六缸機。
雖然內部裝飾等均於300 SL Gullwing相似,但其檔位更靠後些,進出車的門檻也更高,屬於要“爬進去”那種。
目前,只生產了兩臺的300 SLR Coupe,一臺在Mercedes博物館裡展出,另一輛則鎖在保險庫裡,因此,你不要去想300 SLR Coupe大概什麼價格之類的世俗問題,哪個專家來都無法評估,因為Mercedes表明了不會賣!代號W196S的300 SLR停產後,因為公司暫停了全部賽車運動,1959年魯道夫.烏倫豪特被調往民用車設計部門擔任領導,雖然中間也參與了一些引擎和運動車型的研發工作,例如1969年的M950F轉子引擎和C111跑車,但直到1972年退休也沒有新的賽車發展計劃,而300 SLR(W196S)的正式接替車型是2003年推出的Mercedes-Benz SLR McLaren(C199),可惜的是烏倫豪特先生在1989年便已離世,未能看到後代的降生多少感覺到有點兒惋惜,畢竟對於300 SLR和魯道夫.烏倫豪特先生來說,1955年6月的“利曼事故”難道不是他們仕途上的無妄之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