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章哥,房地產從業20年,通曉業內門道,我不做所謂的“專家”,只用二十年實戰經驗幫大家答疑解惑。
前些天加了個外地的家長,孩子畢業即將到北京工作的,諮詢買房的事情。
本來以為說完就完事兒了,結果沒想到被拉進個北漂媽媽群,多數都是孩子在北京或馬上來的。接連在群裡被問了三天啊,聊的我都有跳廣場舞的衝動了。
父母們之所以焦慮,是因為傳看了某大V寫的文章,內容是如果小兩口不能做到年入百萬,那在北京幾乎生活不下去。因為主要是育兒成本太高,學區房動輒千萬,在30歲之前買不起的就不要留下了……
我覺得這種文章沒什麼意思,販賣焦慮而已。
北京沒那麼邪乎,甭說現在房價漲的不猛了,就算是前些年猛漲的時候,照樣有大量收入中等的年輕人留下了。伴隨著城市經濟一起成長挺好的,普通人過普通日子而已,並不是說只有最牛逼的才配留在北京,純屬瞎扯淡。
索性寫幾句,說說北京的情況。
當然我也不敢說了解北京,只是說個大概情況。
1.
到北京第一步就是租房子,買房之前也得先租房。這是所有北漂最容易被騙被坑的環節,甚至據說沒有不被坑過的。那我就說個標準流程吧。
必須找大中介,就那麼幾家,具體名字我就不提了,自己網上看排名。當然這指的都是這些中介名下的單間公寓,堅決不能租小公司的,價格上省不了多少錢,惹來的麻煩卻少不了。如果看中的小區沒有大公司的,那乾脆就放棄,別冒險。
如果是從房東手裡租,那找小公司也沒什麼問題,也就是直接和房東簽約,中介公司只掙中介費那種。
但說個小經驗,最好找那些轉租的。
為什麼?
因為能問清楚這個房東的背景和大致情況。北京的房東什麼人都有,大方講道理的和事兒多坑房客的都多了去了。最好找那些房東有正式工作,不是單指著房租生活的。
退房時被房東扣押金的事兒很多發生在回遷房小區。這也沒辦法,人家就指著這兩套房過日子呢,必須斤斤計較,實在是大方不起。而非職業房東就好的多,多數只是貼補家用而已,減少麻煩是第一位的,犯不上太較勁。
另外記住一點,北京的房東都怕麻煩,能自己解決的小事情就別找人家。為什麼?就因為房租收益率太低。一套房別看價值挺高,但租金收益才1.5%左右,人家犯不上為了這點兒錢還提供多好的服務。
剛畢業來打工的一般也沒多少錢,租不起高檔小區,都是普通的。那就儘量都自理,別換個燈泡都找房東,否則那就等著到日子漲錢或退房時被扣錢吧。
總之一句話,什麼樣兒的租客能省錢?除了交租金都不帶搭理房東的,那等租期到了的時候怎麼都好說話。
房租多少,這其實沒有標準,普通年輕人一般都租單間吧,核心區的5000起正常,郊區的1000多也正常。我一般是建議儘量租在郊區地鐵沿線的,省下的錢買音訊學習,坐地鐵的時候聽,兩不耽誤。
很多人看了這建議估計會懟我:你知道每天通勤多累嗎,哪還有精力再學習?
這是個人觀點,沒必要統一也不能強求。我年輕時也是這麼過來的,那會兒的北京不僅交通更不方便,想找個學習資料還得自己拿磁帶去轉錄呢,遠比現在麻煩多了。到現在想聽講座很省事了,我也仍然堅持著,習慣了,做個飯遛個彎的工夫都能聽兩集。
我是認為這種學習的效果對年輕人更好。並不說內容和形式多好,而是指努力的效果。
因為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是很懶的,懶到根本不學習。那在初級階段,只要你比別人稍微努力一下,就有可能脫穎而出。
這就像玩兒遊戲,大家的起點都一樣,那什麼玩家能最早晉級?除了真有錢的富二代,基本都是能花時間精力泡在遊戲裡的。
那學習也一樣,就因為人們玩兒遊戲刷抖音的時候不覺得耗費精力,所以你只要稍微把精力放在學習上,成績就能超過很多人。
2.
再說兩句生活費用。
網上各種曬北京生活費的,多少錢的都有。有的1000塊錢一個月,有的說幾萬都不夠。這因人而異,但以普通生活來說,北京真的花不了多少錢。
年輕人除了通勤和通訊,其他的也就是飯費了。這些是剛需,其他的什麼衣服化妝品娛樂等等,都屬於個人愛好,多花少花的看自己的能力。
但我建議是年輕人儘量節儉,最好用資本主義的思維,別用消費主義的。所謂資本主義,就是把錢儘量用在投資上,這些錢是資本,是要有收益的。所謂的投資就兩種,一種知識與經驗,一種就是金融資產。
而對於年輕人來說,對於還沒買過房的剛需來說,你所攢下的每一分錢,都有可能在買房時撬動至少2倍的槓桿,能發揮最大的效用。而在普通人的一生中,房貸可能是最划算的一次金融行為了。
當然,這只是個人觀點,年輕人大都願意消費,商業大佬們也都變著花樣兒的勾引,無可逃避。這看自己吧,只是個建議而已。
3.
之後就是怎麼買房。
甭聽要一次到位什麼的,年輕人剛踏入社會沒幾年,在沒有土豪家庭的支援下,且到不了位呢。根據自己的能力,什麼時期幹什麼事兒就行了,別幻想能一口吃個胖子。
在中國的國情下,在大城市買房還是要趁早。畢竟咱們還沒到經濟緩慢發展的程度,城市化還是在進行的。所以如果能儘早的湊出首付就儘快上車,未必能靠升值賺多少錢,但能落個心裡踏實,不被這城市發展所甩下。
首付資金未必非得多高,100萬以上就屬於正常,200萬是大多數剛需的標準,畢竟北京的中位數無非也才600萬多點兒。200萬用足額度的話能買到接近500萬的,不算差。
首次買房沒必要考慮學區房,居住的價效比低,在保值上的政策風險也大,在好多年用不上學位的情況下不划算。儘量就選擇市區成熟板塊,面積雖然小點兒但穩定性強,置換的時候肯定不吃虧。
也可以買在近郊的地鐵沿線,但這得看好板塊和小區,必須買保值的。就因為這是日後置換的資本,必須保值。也不算難選,全北京就幾個合適的,看通勤選擇就行。
4.
之後常規的人生軌跡就是結婚生子。
如果不太晚的話,大概30歲出頭的時候該考慮孩子上學的問題了。一般提前兩三年準備就行,甚至一年都不算晚,反正現在基本都是多校劃片,準備的早晚都一樣。
前幾天有人問我,為什麼折騰學區房和雞娃的都是新北京人,而老北京們似乎都挺佛系?
這觀察的挺對,也不能說老北京不重視教育,但佛系的確實不少。
主要原因有兩點,
第一就是人家出生在羅馬,起點已經是很多新北京人奮鬥的目標了。那人家沒必要太較勁,反正怎麼也並不差。
第二就是北京人看的多了,看慣了興衰寵辱,再努力又能怎樣,無非是吃自己這碗炸醬麵。
打個比方吧,我的同學裡幾乎沒有折騰學區房的。但這前提是多數都有學區房,雖然未必是在好學區,但既然有了就比沒有的強,那還折騰什麼?
其次是沒有太高的期望值,除非是孩子真有天分,否則底線目標就是別出敗家子兒,能守住這份家業就算成功。更高的期望值是過程努力,但結果隨緣吧,命裡沒有不強求。
而新北京人大部分都是從中小城市來的,在大城市扎的根兒還不深,那自然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儘量為下一代抬升起點。否則自己這輩子受的苦,弄不好孩子還得再來一遍。
學區房也別聽那些大V的,什麼千萬起步2000萬普通的,扯淡。頂級學區7/800萬是起步價,但中等學區大多數都5/600就行。雖然也不便宜,但這不就是為了孩子上學嗎,只要達到目的就行,沒必要非得攀比。
孩子上了學之後多數就算用完了學位,只要不影響小升初直升,那學區房就可以賣掉了,相當於用置換成本買了個學籍。假定600萬,置換成本控制在5%就是30萬,和當年的擇校費差不多,怎麼都是這些錢。
當年能交錢擇校的時候,家長們絕大多數也是花錢買學位,然後租房上學。怎麼一換成學區房就想不明白了呢?
假定沒有學區房這一說,就問自己交30萬贊助費幹不幹吧?
大多數人是會認頭的,反正也沒別的辦法。而且這筆錢也有可能少花點兒,20萬也有可能,看情況吧。
5.
學區房賣掉之後一般兩個選擇:
或是買投資房,然後換租在學校附近。
或是在學區外買個宜居的,長期自住,只要覺得接送方便就行。
我是選擇的第一種,還是離學校近更方便,隨著孩子換校區就換房,節省很多時間精力,對孩子也好。這在小學低年級時不明顯,但到了高年級和初中就優勢大多了。
反正在我看來,在孩子學習壓力加大之後,每天讓他們多睡個20分鐘,比父母非得住自己的房子更重要。
而且換租也更划算,同等總價的房子,換租能租到更高價值的房,佔點兒便宜。
6.
買改善房,
這基本都是奔40,或者40歲以上的選擇了。幾乎是最後一次大折騰,下次再買就是養老房了。
改善房在我看來就沒必要太注重什麼投資了,辛苦了半輩子應該以居住為主。只要是板塊差不多,那品質高的都會保值性不錯,基本不會吃虧。
所以這都沒什麼說的,有多少錢幹多少事兒,選擇能力範圍內最喜歡的就行。
至於養老房,我是覺得沒必要準備的太早。我是40歲準備的,北京郊區和外地的都買了,結果是想的挺好卻全沒用上。甭說我了,連我父母都不愛去住。最後實在煩了還就都買了,裡外裡什麼錢都沒掙著。所以還是什麼歲數幹什麼事兒吧,真到了那時候再說。
7.
寫多了,本來是就想說年輕人買房的,寫到退休了。
不過我的意思很明白,北京雖然說壓力很大,但沒到很多大V渲染的那種恐怖程度。或者這麼說吧,如果有父母能幫襯一下,那隻要是工資收入不太低,在北京都能生活下去,先穩定再說發展。
在北京實在混不下去的,基本以學歷不高的居多。能力再不高,家裡也幫不了,那確實在北京會很難熬。所以年輕人最好別非得純靠自己的能力,在北京這種城市未必合適,父母能提供幫助就最好接受,別意氣用事。
在大城市發展的目的就是借勢,而懂得向父母求助也是一種借勢。
中國父母是世界上最無私的,為了兒女能傾盡所有。只要是正當的花費或投資,比如買房,該求援就求援。以我這幾天臥底在媽媽群來說,看到的父母們都是真心願意幫助孩子的。
總之,雖然從古代就是“長安居大不易”,但只要是努力不放棄,沒什麼留不下的。
甭聽某些大V販賣焦慮,說十個北漂兒九個得離開,那是旅遊體驗人生,不是真正的工作與生活。
我剛才還問了公司的小夥子,他的同學留著北京的,絕大多數混的都不錯,離開的有幾個,也不是說混不下去走的,而是有了更好的發展方向。
所以,北京是全國人民的北京,偉人當年才掙8塊大洋,還沒拉洋車的掙的多呢,那在北京都能生活,何況現在呢。
最差的無非是熬著,而所有的偉大都是熬出來的。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