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亞洲人辨不清歐洲人的國籍一樣,歐洲人也難以辨別中日韓三國人。
不過,韓國人總還是有別於中國人的,除了語言以外(如果不說話的話),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區分。
首先,看鞠躬的角度。
對陌生人或長輩,日本人見面鞠躬是90°,韓國人大約是45°,中國人不鞠躬,用握手寒暄,間或有年輕人直接用“Hello”來打招呼。
其次,看眼睛和腿。
韓國人單眼皮多,中國人則大多是雙眼皮。在韓國國立博物館展示的中國和韓國的佛像就體現了這一特徵。再看雙腿,在東亞地區,中國人早已擯棄了席地而坐的習慣上千年,而韓國人至今和蒙古人、日本人一樣,仍然延續了這一習俗。自幼長期盤腿而坐使腿部的骨骼受到壓迫,世代延續便造成了“腿短身長”的不和諧的比例。還有人說,日韓人習慣把小孩背在後面,“羅圈腿”的比例較高,但我沒有看到這方面的資料。不過,從韓國人“長腿歐巴”的推崇,大約可見他們對“腿短”的忌避。
第三,出門帶不帶保溫杯?
以前從來沒注意到這個問題。直到有一次,一位韓國的老師問我:“中國人是不是出門都提個水瓶?”我這才注意觀察了一下。大街上或者集會中,“不帶杯子的不一定是中國人,但自帶水杯的十有八九是我們的同胞。”經過多年的驗證,這一論斷基本是正確的。但是中國人為什麼喜歡喝熱水?而韓國人喜歡喝冰水呢?據有人考證,這是建國初期,我國政府曾提倡過“喝熱水運動”,久之,便成為人們的日常習慣,貼著大紅囍字保溫瓶也是結婚新人的標配,我們自小也受過長輩“喝生水鬧肚子”的勸誡。但韓國的大小飯館,無論炎熱的夏天,還是滴水成冰的嚴冬,只要一進門,首先給呈上一大瓶冰水,這讓初來乍到的中國人著實不習慣。韓國人也沒有“做月子”的習俗,一般生完寶寶休息一兩週,該幹嘛就幹嘛,也沒有那麼多禁忌。這一點,韓國人已經跟歐美人有一拼了。
第四,“吃香菜”和“嗑瓜子”?
香菜的官名叫“芫荽”,兩千年前從西域傳入,喜歡的人覺得它可以提味去羶,清香無比;但討厭它的人會覺得它的味道像臭蟲,吃起來有股肥皂味,難以下嚥。有研究認為,這是由於人體11號染色體不同而引起的的味覺偏好,這可能和中國人不能接受韓國人喜食的“蘇子葉”原因差不多。大多數韓國人具有排斥香菜的基因,因而香菜在韓國缺乏市場,超市貨架上也沒有售賣,想吃香菜的人,只能去中國食品店去碰碰運氣了。韓國人也不吃瓜子,“嗑瓜子”是中國的一大民俗,影視作品中也常見“嗑瓜子”的鏡頭。但韓國人卻認為“嗑瓜子”是不可思議的,說是植物的種子怎麼可以吃呢?後來,我也注意到,歐美日本的影視劇也沒有“嗑瓜子”的鏡頭,這大概算是中國人的獨門“絕技”吧。
第五,朗讀是否出聲?
“學好語言從大聲朗讀開始”,國內的中小學都有早讀課,“瘋狂英語”的創始人也是這樣教我們的。我也認為這樣的方法很奏效,當年在韓國語學堂學韓語,我就曾在黃昏時刻,到學校的小樹林大聲朗讀,但卻引起人們的側目而視。起初,沒有意識到有什麼不妥,環視四周才發現,原來周圍沒有第二個像我一樣大聲朗讀的人,是我給周圍休閒的人們帶來了噪音和壓力?後來,便轉輾到教室這樣一個封閉的空間,我忽然大聲讀書的聲音,又驚的鄰座的印度人瞠目結舌,本來就大的眼睛顯得更誇張了。從此,我便止住了聲。但我至今不明白,沒有早讀或晚讀,那些人的口語是怎麼練出來的?難道是躲在被窩內偷偷地練嗎?在看了韓國KBS的紀錄片《學習的人類》,對比世界各國學習方式才明白,似乎的確只有中國人有早讀的習慣,而且群體早讀的氣勢蔚為壯觀,但我不主張大聲讀政史地此類學科,畢竟它們不是語言,是需要思辨的學科。
還有哪些辨別的方法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