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及北宋的滅亡原因時,很多人都會引經據典,說是因為宋欽宗信任了一個名叫郭京的神棍,才導致汴梁城破。
實際上,郭京的出現只是偶然因素,即使沒有這個人,北宋還是難逃滅亡的命運,因為第二次汴梁保衛戰幾乎是必敗的。
在第二次汴梁保衛戰開始前,种師道就勸宋欽宗趕緊遷都,而且持類似觀點的人,絕不僅僅是种師道一人,至少張叔夜也贊同這一觀點。
時唐恪計無所出,密言於帝曰:“唐自天寶而後,屢失而復興者,以天子在外,可以號召四方也。今宜舉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幸西洛,連據秦雍,領天下兵親征,以圖興復。”
及叔夜入對,亦言敵鋒甚銳,願如明皇之避祿山,暫詣襄陽以圖幸雍,帝不答。
當時的將帥為什麼會贊同這種觀點呢?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兩次汴梁保衛戰的情況。
先說金國方面,在第一次汴梁保衛戰時,完顏宗翰所率的西路軍遲遲無法攻克太原,抵達汴梁城下的只是完顏宗望所率的東路軍。
在第二次汴梁保衛戰時,太原已失,金國的東西兩路大軍得以會師於汴梁城下。
再說北宋方面,在第一次汴梁保衛戰時,前後趕到汴梁城下的援軍足有二十多萬。
在第二次汴梁保衛戰時,由於種氏兄弟、姚氏父子和李綱先後失敗,所以除了張叔夜率領的幾千人馬外,再也沒有一支援軍到達汴梁城下。
第一次汴梁保衛戰,北宋打得雖然很差,但至少人數有優勢,最後的結果是割地賠款保平安;第二次汴梁保衛戰,北宋全面處於下風,最終因此滅亡,又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或許有人會問了:“為什麼沒有援軍前往汴梁救駕呢?”
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那就是宋欽宗畏敵如虎,所以禁止勤王大軍接近汴梁城。實際上,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如果宋欽宗真的畏敵如虎,反而應該儘可能地多叫人來救駕啊,又怎麼會阻攔呢?
之所以會沒有援軍,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種氏兄弟、姚氏父子和李綱先後失敗,宋廷目前可用的正規軍幾乎損失殆盡。當時,宋欽宗的九弟趙構在河北擔任兵馬大元帥,其實就是宋廷當時的兵力不足,派趙構去河北招兵。
第二個原因是遠水難救近火。儘管經過數次失利,但北宋畢竟建國一百多年,家底還是比較厚的,可在金國崛起之前,宋廷都將精銳聚集在西北地區防範西夏。
在這種背景下,宋欽宗敢隨便調兵嗎?真把西北地區的軍隊調過來,西夏趁火打劫怎麼辦?而且目睹了宋軍的數次慘敗之後,宋欽宗即使下令調兵,西北地區的軍頭也會想辦法推諉的:我們要防範西夏,不能去救您啊!事實上,這只是因為金軍太強,西北軍未必敢來。
第三個原因是金軍人數太多。由於太原失守,所以金國東西兩路大軍得以會師,他們將汴梁團團圍住,玩起了經典的“圍點打援”戰術。
當時其實也有兩支軍隊,準備向張叔夜學習,率軍前往汴梁救駕,可離著汴梁還老遠呢,就被金軍擊潰了。
東道總管胡直孺將兵入衛,與金人遇於拱州,兵敗,被執,遂破拱州。
範致虛聞汴京圍急,會西道總管王襄、陝西制置使錢蓋之師,凡十萬人赴援。師出武關,至鄧州千秋鎮,金將洛索以精騎衝之,不戰而潰,死者過半。王似、王倚、孫昭遠等留陝府,致虛收餘兵入潼關。
由於康王趙構在後世的名聲不太好,所以在談及北宋滅亡的原因時,還有人認為趙構應該負責,因為朝廷派他到河北招兵,他居然不救汴梁。
趙構之所以該罵,是因為後來殺了岳飛,可是在北宋滅亡這件事上,趙構還真沒什麼可以指責的地方。
汴梁城於當年十一月底被金軍攻破,而康王帥府直到十二月初一才正式成立,那個時候,趙構手下只有一萬人,都是剛招的新兵。
十二月壬戌朔,帝開大元帥府,有兵萬人,分為五軍,命武顯大夫陳淬都統制軍馬。
看看上面的史料,範致虛率軍十多萬前往汴梁救駕,尚且被金軍擊潰,趙構手下就一萬新兵,憑這點實力怎麼救駕,難道趙構是超人?
瞭解過第二次汴梁保衛戰的大背景之後,我們再來看看汴梁城內的情況。
當時防守汴梁的軍隊只有七萬人,面對金國兩路大軍的圍攻,本身就是凶多吉少的。
及金人傅城,四方兵無一人至者,城中唯七萬人。於是殿前司以京城諸營兵萬人分作五軍,以備緩急救護:前軍屯順天門,左軍、中軍屯五嶽觀、姚友仲統之;右軍屯上清宮,後軍屯景陽門,辛亢宗統之,又以五萬七千人分四壁守禦。
面對此情此景,宋欽宗難免也想向他老子宋徽宗學習,採用空間換時間的方法,先轉進到其他地方避難,但是被大家阻止了。
宋欽宗走不掉,宋徽宗也想走,也被大家阻止了。
如果兩位皇帝都留在汴梁城內,大家還能期待一下奇蹟,可如果兩位皇帝全部離開,甚至只有一位離開,都不可能再有奇蹟了。
比如說,兩位皇帝都離開了,那麼其他援軍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前往皇帝所在的地區,那裡肯定是暫時安全的。
再比如說,宋欽宗沒走掉,宋徽宗走掉了,其他援軍也可以舉著邀請老皇帝重新出山主持局面的大旗,前往與宋徽宗匯合。
在阻止徽欽二帝離開時,大家給出的理由非常充分:狹路相逢勇者勝,見到敵人,我們應該勇於亮劍!即使我們現在很危險,可歷史上就有過“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典故,我們完全可以效仿!
不管怎麼說,徽欽二帝都留在了汴梁城內,皇親國戚、權貴高官以及他們的家屬,也全都留在了汴梁城內。
在這種背景下,不用老百姓給他們鼓勁,也不用清流為他們吶喊,他們自己也是一副堅決抵抗到底的樣子。
因為,就算他們不管國家、民族、老百姓的死活,也得管自己全家的死活啊!
在雨雪交加的天氣裡,宋欽宗親臨城牆之上,慰問英勇抗戰的愛國軍民,並把自己的飯菜分給士兵們,而自己吃著士兵的飯菜。這一番作為雖然有作秀的成份,但是士兵們依然感動得熱淚盈眶。
時雨雪交作,帝被甲登城,以御膳賜士卒,易火飯以進,人皆感涕。
為了證明金軍並不可怕,只要有機會,宋欽宗也會派小股精銳部隊出城,攻擊金軍的據點,而且還能有所斬獲。
金人攻通津門,數百人縋城御之,焚其炮架五,鵝車二。
令軍士三百餘人縋城出戰,殺敵數百,復縋而上,命以官者數十人。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是由皇帝親自領導大家作戰,在這種背景下,沒有人敢吞沒你的功勞。所以,軍隊一時間士氣高漲,真的擁有了亮劍精神。
但在很多時候,精神力量總是不穩定的,所以宋軍所表現出的戰鬥力也有很大波動,偶爾能小勝,但通常都是大敗。
金人攻通津、宣化門,範瓊以千人出戰,渡河,冰裂,沒者五百餘人,自是士氣益挫。
在攻城時,守城方會佔據一定優勢,但是這種優勢有多大,顯然不能無限高估。
我們先來看看,金軍是如何攻破太原的。
至是,併力攻城,列炮三十座,凡舉一炮,聽鼓聲齊發,炮石入城者大於鬥,樓櫓中炮,無不壞者。
在第二次汴梁保衛戰時,並沒有這樣形象的記錄,但用炮(投石機)的記錄並不少。宋軍為了摧毀這種攻城利器,所以不斷派精銳出城,結果被金軍騎兵殺得一敗再敗。
張叔夜聞南壁飛石擊樓櫓,與範瓊分麾下兵襲敵營,欲燔其炮架,遙見鐵騎,軍士不克陳而奔,自相蹈籍,溺隍死者以千數。
在當時,金軍可以用一種類似於投石機的炮,把斗大的石塊扔到城牆內,任何被擊中的東西,肯定立刻就會粉碎。面對這種進攻方式,守城方的壓力有多大,我們可想而知,所造成的傷亡必然也十分驚人。
對於當時攻城的激烈情形,史書是這樣記載的。
金人築望臺,度高百尺,下覘城中,以飛火炮燔樓櫓,將士嚴警備,旋即繕治。又造雲梯,施大輪,以革冒之,乘罅推以叩壘,將士出鉤竿拄之,使不得進,近者以鉤矛取之,發火焚梯,敵數引卻。複用鵝車、洞子攻北城,軍士射以九牛弩,一發而貫三人。
在這種背景下,宋軍的傷亡越來越大,由於外無援兵,所以沒過幾天,宋軍的傷亡就超過了一半。
時勤王兵不至,城中兵可用者唯衛士三萬,然亦十失五六,因時令挑戰以示敢敵。
隨著傷亡不斷增加,宋欽宗好不容易鼓舞起來計程車氣開始斷崖式下降。
再後來,範瓊率領一千士兵出城,竟然因為河面的冰突然破裂,就死了一多半士兵。
再後來,氣溫突然下降,雪越下越大,守城計程車兵不斷凍傷,皇帝光著腳站在大殿內,祈求天氣變好,但是毫無作用。
這種突然且莫名其妙的情況不斷出現,很容易給人一種“天要亡我”的感覺,立刻使守城士兵計程車氣下降到了極點。
可是對於金軍而言,這種嚴寒天氣只不過是小兒科,他們是從黑龍江那地方起家的,當時沒有暖氣,女真人尚且可以用肉體扛住黑龍江的嚴寒,河南的那點冷空氣,對他們而言實在是小兒科。
宋廷的守城軍民開始天天祈禱,希望會有奇蹟出現,而郭京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閃亮登場的。
在金軍快到汴梁城下時,宋廷為了鼓舞士氣,就開始張貼布告尋找三個人,他們的名字分別是郭京、楊適和劉無忌。
據說,當時有一部名為《感事》的奇書,由數十年前的一位大能所寫,書中預言了宋廷將有一場災難,只有郭京、楊適和劉無忌能夠終結災難。
當時,宋欽宗還不知道第二次汴梁保衛戰會如此慘烈,但他知道己方凶多吉少,所以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態度,開始尋找這三人,劉無忌和郭京很快就被找到了。
兵部尚書孫傅,因讀丘浚《感事詩》有“郭京、楊適、劉無忌”之語,於市人中訪得無忌,於龍衛中得京。
宋欽宗對著劉郭二人上看下看左看右看,都沒看出他們有什麼特殊才能,可是《感事》那部書裡有許多預言,而且全部成真了,是否應該將汴梁的命運交給這兩人呢?宋欽宗想了一下,還是決定靠自己的力量來,對外給出的解釋是:楊適還沒找到,他們三人未聚齊,發揮不了作用,先讓他們待命。
可是隨著守城士兵傷亡過半,宋欽宗實在是沒辦法了,只得找到劉郭二人,希望他們能想辦法退敵,就像《感事》所預言的那樣。
後來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郭京裝神弄鬼,汴梁城破,北宋滅亡。
可即便沒有郭京,憑藉傷亡已經過半的宋軍,真能繼續堅守嗎?汴梁城破,不過是早幾天、晚幾天的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