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為閩西革命烈士紀念碑。 影像中國
這些年,我常常回到龍巖城。
小時候,父親就常常帶我進龍巖城走街串巷,一邊走一邊告訴我:這是毛澤東同志故居,這是朱德同志故居,那是鄧子恢同志故居……那時的我,少不更事,看到的大多都是“青磚伴瓦漆”,印象更深的反倒是這些故居旁邊又高又靚的樓房。小學畢業那年夏天,父親帶我在龍巖城裡小住,每天晚上都要繪聲繪色地講1929年紅軍“三打龍巖城”的故事。不管我聽與不聽、聽懂與沒聽懂,父親總喜歡把這些歷史故事一股腦兒講給我。想不到,耳濡目染之下,我漸漸對龍巖這片土地越來越生出親切感。
在我長大後,父親仍執著地帶我回龍巖城,似乎這座城市裡有他解不開的情感密碼。高中畢業那年,我們來到閩西革命烈士紀念碑前深深鞠躬。正是在那裡,我聽說了二萬五千里長徵中,每前進一里路,就有一位擔任前鋒或後衛的閩西子弟兵倒下。這展示了閩西子弟為了革命成功而灑盡鮮血的歷史事實。也是在那裡,我還聽說,湘江之戰的倖存者韓偉將軍本是湖北省人,去世前卻交代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撒在龍巖,以陪伴犧牲的閩西戰友。此後年年歲歲,韓將軍的子孫都會來龍巖祭奠,紅色精神代代相傳。
猶記得在閩西革命烈士紀念碑前,父親當著我的面,講述了馬克思“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所蘊含的道理。在新四軍第二支隊北上抗日誓師之地龍巖白土鎮憑弔,我似乎聽到了遠去的車轔轔馬蕭蕭,聽到了鏗鏘在耳的“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聽到了李大釗同志振聾發聵的名言:“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
不只是我的父親,就是我的外婆,也對革命歷史心心念念。她老人家的一大心願,就是去看一看龍巖市上杭縣的古田會議舊址。從外地第一次來到龍巖,外婆就被大名鼎鼎的古田會議舊址給吸引了。外婆說不出很多大道理,但她卻親口對我說,“古田會議永放光芒”八個大字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年回老家過春節,驅車臨近龍巖城時,講了一路歷史故事的父親更見興致,張口不是“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就是“鐵軍真是鐵,一鼓下汀龍”,甚至還唱起了“嶺上開遍喲映山紅”。那一刻,父親熟悉的聲音,似乎帶我穿越了時空,想到了鄧子恢當年留學回來,為響應毛澤東的《湘江評論》而創辦了《巖聲》,想到了在這裡發生的被稱之為“福建土地革命之先聲”的後田暴動,想到了董必武所稱頌的“崛起閩西有俊聲”……父親每一次回龍巖,難道僅僅是為了回家探親或者回望過去的崢嶸歲月嗎?我和龍巖城的每一次相遇,難道只是簡單的停留、只是為了不忘故鄉的面貌嗎?
我常常想,一座城市的魅力,並不能簡簡單單地看它有多少高樓大廈與先進設施,更重要的是看它的精神內涵和歷史底蘊。而崢嶸的紅色革命歷史,恰恰賦予龍巖這片土地以高尚的靈魂與深厚的底蘊,為這座城市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動力,所以,這座城市這些年來一直人才輩出,續寫著屬於自己的驕傲和自豪。記得2008年北京奧運會,龍巖健兒一舉摘下三枚沉甸甸的金牌,他們的拼勁和堅韌,讓我又一次想起這片紅土地上的精神。
二十多年間,我無數次來到龍巖,不斷地認識龍巖,我感到自己彷彿在閱讀一本厚厚的書冊,從中清晰可見共產黨人前仆後繼奮鬥犧牲的身影。歷史的車輪在建設號聲中滾滾向前,變化的是時間,不變的是精神,一直指引著龍巖奮勇前進。
不管你是帶著嚮往來到龍巖,還是帶著眷戀離開龍巖,你可能都會注意到,在龍巖火車站的廣場上矗立著一座“傳承”雕塑。這座巨型銅雕的兩隻巨手似乎正在交遞接力棒,又似乎在共同擎著火炬,無論你如何理解,它都無疑在向世人宣示著龍巖人民繼往開來的豪情壯志。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16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