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2月3日,梅貽琦自美國受命擔任清華校長,他以獨特的魅力被時人稱為“君子寡言”。在梅貽琦任職清華校長的短短六年間,使清華創造了舉世矚目的“黃金時代”。在遍佈世界各地的清華校友心目中,提到梅貽琦就意味著清華,提到清華就意味著梅貽琦。梅貽琦作為最有聲望最成功的教育家之一,被譽為“清華之父”和清華“永遠的校長”,而後來的歷任清華校長無一人可與之匹敵。梅貽琦的教育思想,也在這期間的風雨中砥礪成熟起來。
梅貽琦終生奉行不渝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大學關鍵是要有學術專精生名顯赫的教授”。這個思想早在多年前與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等人的交往中就已經萌芽了,後來又在他的教育實踐中不斷加以充實完善。如梅貽琦說,“大學者,有大師之謂也”。一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全在於有沒有好教授。孟子說,“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辦大學目的,一是研究學術,二是造就人才。利用人才,避免人才浪費,保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良好校風,時刻不忘救國責任。
梅貽琦“是一個很現實的人,他雖不從事實際政治,但對政治上的潮流卻認識得很清楚”。他在各種場合他“始終保持著靜穆的態度”和“不多但能切中要害”的言談。從中彰顯著這位“寡言君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政治眼光和坦蕩胸懷。面對1935年“12·9”學潮,作為校長的梅貽琦在學生運動現場告誡學生:“青年人做事情要有正確的判斷和考慮,盲從是可悲的,徒憑血氣之勇,是不能擔當大任的”。現場學生被梅貽琦的威嚴和堅硬如鐵的姿態鎮住,顯示出他堅定果敢,危機四伏之中的當機立斷。當時的學生運動中的學生就有姚克廣(依林)、蔣南翔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