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知今,廣西各地歷史解說,少為人知的地方誌歷史,歡迎關注!
潯州府,明清時期廣西地界上的一個行政建制。如果按地方歷史沿革的話,現在與之對應的,則是現在廣西貴港地區。
不過潯州府,貴港地區兩者不同的地方,並不在於區域的沿革變化,區域大小變化,而主要在於行政治所駐地的變化,所以,現在區域內的地方話題也就經久不息了。
那麼現在的貴港地區,清代的潯州府的歷史沿革,是怎麼樣的呢?
都知道,清代潯州府有四縣,即桂平,平南,貴縣(貴港),武宣。但是,四縣歸併到一府行政之下,是有個千年歷史過程的,在此之前,四縣雖說山水相連隔不遠,卻是各有歸屬,各有發展,這也是清代十一府中,形成,發展過程都比較特別的一個行政建制。
按目前史學界研究的歷史成果來說,這個區域是廣西地界上,比較早實行行政劃分的區域。被後人譽為廣西第一古縣,廣西行政第一縣的秦漢布山縣就在這裡!
也正是這個“第一”,就引出故事了。因為“秦漢布山縣在哪裡”,是地方史界,坊間百餘年來就沒停息過的話題。不過,現在似乎已經蓋棺定論了,貴港市根據發掘到的漢代墓,漢代城,並且有一定的文獻支援,就把秦代桂林郡布山縣,漢鬰林郡布山縣定義在了貴港,並以“布山文化”為文章,各種城建專案一一套上“布山”二字。如布山古郡,布山遺址公園,布山小學,布山路等等。
總之,“布山是我家,宣傳靠大家”,這是近年貴港市城市發展的重點之一。這也正常,發掘地方歷史人文文化,有的,沒的,只要靠點譜,沾點邊,都可以利用與宣傳,這也是現在城市發展常走的的道路。
從秦漢到南北朝,這片區域歷史不一而論。分而述之,比較紛亂,那就從潯州府府城的歷史說起。
到南朝梁,在鬰林郡中分置出來一個桂平郡,不過很快桂平郡又廢了,變成為桂平縣,而又復隸於鬰林郡,後也隸於鷰州,現平南(明代史籍);也有說隸尹州,現貴港(清代史籍)。
不過時間也不長,到唐太宗貞觀七年,置潯州,這就是潯州第一次獨立建制了,潯州轄四縣,陵江,桂平,皇化,大賓,看著數量多,但其實這四縣基本都在現在桂平境內。
到貞觀十二年,潯州的建制又被廢了,其轄四縣劃到龔州(現平南)去了。但沒幾天,四縣又重新析出來複置潯州,不過此時,潯州四縣變為三縣了,但區域範圍並沒有變化,即皇化,大賓,陵江併入桂平成為一縣。
再往後幾百年,區域內各地依然獨立發展為主,偶有歸隸關係劃分,時間也十分短暫,如宋開寶五年,也曾一度廢潯州府,桂平縣劃於貴州(現貴港),但幾個月不到,又復置潯州。
直到宋紹興六年(1136),因為宋室南遷,境域變小了,對於南方多地行政區劃就有了很多調整,在這片區域,最重要的是廢龔州,其平南縣改隸屬潯州管轄,這就開始了“潯州”這個建制的歷史擴編之路了。
到元代元至中期,正式設定潯州路,不過史籍中很少有元代的事情介紹,這時的潯州路也就保持在現在桂平,平南範圍。
朱元璋上位,大明朝建立,由於南疆初平,他對這片區域就進行了最初步的改制。洪武元年(1368年),貴州(現貴港),橫州,永淳縣劃入潯州路。到洪武三年,正式把“路”改為“府”,由此,潯州府開始了五百餘年的建制史,潯州府的正式開局,可是有著不小的範圍,桂平,平南,貴州,橫州,永淳五縣。
也是同年,貴州降級為縣,也就是貴縣這名字的歷史開始了。到洪武九年,廣西區域的環境有所平穩了,於是,潯州府行政再次調整,橫州,永淳縣改劃去南寧府。明代潯州府的三縣建制格局正式形成。
明代的潯州府故事就多了,在潯州府桂平北境的大藤峽裡,大藤峽裡的瑤族先民因為與官府的各種矛盾達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於是持續不斷的起義,大明朝官府連年出兵征伐,二百餘年不止。
最後,大藤峽的過江大藤斷了,就成斷藤峽,永通峽了,為防範大藤峽的事端再起,到明成化年,督臣韓雍平大藤峽侯大苟後,在大藤峽裡的碧灘驛,專門設了一個軍事駐兵點,這個駐兵點的來頭就有點大了。
當時廣西西北部,歷史有名的田州岑氏家族間發生了一點不和睦的事情,時任上隆州知州的岑鐸,不得不聽任調遣,把整個上隆州州治都遷過來了,因為岑氏家族的來頭大,加上岑鐸是整體異地搬遷,地名肯定是搬不過來的,於是給碧灘驛駐地新賜了個名:武靖。
武靖,即有著以武靖邊,以武靖亂,以武綏靖的意思,由於岑鐸也屬於土官,所以這個軍事駐點,以“州”建制,就叫武靖州了。
由此,明代潯州府的管轄區域就成為了一州三縣的編制,即:桂平,貴縣,平南,武靖州。
但是,武靖州的歷史,並不長久,但卻是比較複雜的,這裡算是土司之城,有自斷自裁權的,有著直隸州的許可權,是個獨立的建制。建立之初,佔著潯州府的地,但潯州府輕易不能插手武靖州的事務的,兩者算是平級的行政單位,官府只能任命個流官吏目去“輔佐”。
武靖州轄地以大藤峽為中心,包括現桂平縣南木、紫荊、金田等鄉鎮及江口、石龍、西山、蒙圩等鄉鎮的一部份;平南縣大鵬鄉的一部份;貴縣蓮塘村、武宣縣東鄉、 象州縣北鄉一帶,整個轄區呈半月形。
最初州治在碧灘驛,建有“城”,但在成化二十年(1484年),改遷今天的武靖村。只可惜,岑鐸任內52年,卻無嗣,他之後武靖州由於沒有正式的主官,群龍無首,其帶來的部屬慢慢散去,處於政治空白邊緣了。
到正德十六年(1521年),官府認為沒人管的武靖州可不行,於是,又商議還是讓岑氏管理,於是讓田州岑氏派出岑邦佐來武靖州理事,沒料到,幾年後,嘉靖五年(1526年),岑邦佐的爹,岑猛在田州作亂了。
老話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做爹的亂了,朝廷也怕這做兒子的跟著亂,於是把幾千裡外的武靖州岑邦佐先處理了,整去福建漳州去了,這意思說是調任,實際上是防範。又過了兩年,嘉靖七年,時任兩廣總督王守仁平息了岑猛之亂,又上奏朝廷,讓岑邦佐回來繼續當武靖州知州。
回來復任的岑邦佐,心情就複雜了,這朝廷有事的時候,把我弄走,防著我,沒事了又叫啟用我。爹是爹,兒是兒,難道不知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嗎?
於是,心態崩了,復任武靖知州後,岑邦佐“日益驕橫”,最終觸及到了朝廷的底線,最後,被人告發,朝廷因此取消了武靖州的建制,降級為武靖千戶所,岑邦佐也就由軍政大權在握的知州變成了僅有軍職,軍權的千戶,雖然官的品級沒變,但官職地位變了,原來算是直隸知州,是地方大員,這千戶只是個地方軍職,領一地之兵馬而已。雖說地方還是那麼大,也有一定的實權,但待遇和往日已大不同了。
由於武靖本來就是土官建制,所以這個千戶職位,還是允許岑氏家族傳襲。又可惜,武靖岑氏血脈不盛,岑邦佐兒子岑崟襲任千戶後,在位數年,也無嗣,於是由其族人岑清寶繼任,沒料到清寶最後也無嗣,於是千戶所就取消了土製行政,被改為鎮,——武靖鎮,算是改土歸流了。
武靖鎮,聽名字就知道地位就更低了,岑氏沒人了,那些部屬更沒有什麼話事權了,於是,一份紅標頭檔案下來,武靖鎮行政由潯州府派人任職,全盤接手,原來那些武靖駐兵則由潯州府的通判管轄,再後來就慢慢退出歷史舞臺了,少被提起了。
而之前武靖州的轄地,好幾百平方公里的,以前象州,平南,武宣,貴縣等地划來的區域,也各回各家,各找各媽,歸隸早前的屬地,由此,潯州府又恢復了明初三縣的建制大小。
到清代,經歷了清初的戰亂,地方已無大的變革,出於對前朝的借鑑,廣西官府對大藤峽地區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雍正八年,廣西巡撫金珙上奏,報請把武宣劃到潯州府管治,理由也充分。
在清代初以前,武宣劃在柳州府範圍,這也符合地方的千百年來形成的人文,語言,風俗,是比較合理的,從這方面來說,武宣和潯州三縣有著很明顯的差別,按理一般人是想不到武宣能劃入潯州府的。
但是,問題在清雍正年時出現了。雍正帝上位以後,大搞改革,一個康熙老臣李紱受到了重用,雍正元年正月(1723年),奉召回京任吏部侍郎。二年四月就到廣西任巡撫了。
他在廣西任職時間不長,但卻辦了很多事,懲貪肅暴,勤政愛民,團結地方少數民族,辦了幾件大案,使得廣西地界吏風一新,土苗畏威感德,競相釋怨言和,邊地得以安定,因此大受雍正嘉獎。
正是這種大刀闊斧的地方治理改革,他區域性的調整了廣西的部分地界的行政劃分,他根據地方情況特性,在他離職廣西前的雍正三年八月,上奏請示,把武宣,來賓,上林,遷江四縣劃到賓州去,最後得到了批覆。
到了雍正七年,八年的時候,又一任廣西巡撫金珙上臺,他又重新審視了這片區域的行政劃分,他認為,武宣劃到賓州,山長水遠,不太現實。
比如說從賓州發一個緊急公文到治下各縣,要到武宣的話,走陸路吧,可不像現在,不說高速,就是二級公路都很方便,那是山險難行;走水路吧,逆水段多,險灘多,不說雨季汛季的水漲水落,就是無風無雨的枯水季正常行船都要六七日。
這樣地方管理不方便,所以,金珙認為,不如把武宣劃到潯州府來,武宣和府治桂平兩地水路間距不過一百里,陸路翻一下大藤峽山區也用不了多久,有什麼公佈檔案通知,再緊急也不會誤事,於是在雍正八年上了個《題準武宣縣改隸潯州疏》,最後獲得了批准。
由此,就形成了潯州府這個建制的歷史最大行政管轄範圍,即:桂平,平南,貴縣,武宣四縣。
清代潯州府的建制故事就這樣結束了?那也沒有,在晚清時期,潯州府境內掀起了驚天波瀾,從廣東佛山而來的,由陳開,李文茂領導的天地會軍,在1855年攻下了潯州府治桂平城,並在此建都立國,號稱:大成國。
隨後開疆擴土,所以,清代的潯州四縣,成為了大成國核心四縣,雖然當時清政府還有潯州府的官府編制,但是後來的十幾年裡,卻有“潯州府之名,而無潯州府之實”,清政府已沒有完整的潯州府之行政地了。
直到1864年大成國徹底覆滅才重新恢復潯州府四縣的行政格局,最後沿續到民國建立。
民國初立,也開始了“廢府存縣”等的行政制度改革,實行省縣二級制,於是清代的潯州四縣從此也就隨波逐流了,武宣慢慢的回了柳州故地,貴縣慢慢往西,之後的什麼專區,民團區,行政督察區之類的制度下,“潯州”這個名字,在廣義上,更多的是行政象徵意義,並沒有什麼實際的區域劃分意義,如潯州區,潯州行政監督區,潯州行政督察區,潯州軍管區之類;在狹義上,則主要是桂平縣的別稱了。
解放後,更是不存在什麼“潯州”這個大建制,在各種正式場合中,已經沒什麼人提“潯州”二字了,這片區域則隨著歷史程序,先後屬於梧州專區,容縣專區,玉林專區。
1970年後,專區改地區,桂平,平南,貴縣屬玉林地區。
隨著經濟發展,區域的經濟重心改變,1988年12月貴縣撤縣建市,設立貴港縣級市。到1995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升格為地級市,從玉林地區分離出來,一個新的格局再次起來,貴港,平南,桂平組合成為了貴港地區,貴港成為了區域中心。
這恰好就是明代潯州府的管治三縣的範圍,只不過幾百年間,舊瓶新裝,區域各縣地位變了,治所改變了。巧合的是,這樣的變化,同樣引出來和兩千年前類似的郡治話題,兩千年前有郡治布山縣之議,兩千年後的今天又有區域中心的貴港,桂平之議,被討論不已。
正所謂:
天道有輪迴,
沒事議一回!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歡,可以關注我!給你講述這片土地更多的過往!
謝謝閱讀關注!
廣西抗戰史料:各縣市抗戰時期資料系列文章(文末附各縣抗日陣亡官兵名單)
廣西曆史:差點一分為二的廣西壯族自治區
廣西地區行政劃區域分之歷史圖說
廣西曆史:清末民初廣西省、縣之間的道級行政區劃範圍歷史
廣西曆史:民國時期廢府留縣政策影響下名字帶“州”的地方哪去了
廣西曆史:民國時期“廢府留縣”政策影響下十一府二州二廳的變革
廣西曆史:1947年廣西頒佈卻未能實施的一次縣並縣行政區劃改革
廣西曆史:清朝時期廣西布政司轄下十一府二州二廳的區劃歷史
廣西曆史:明朝時期廣西布政司轄下十二府的區域歷史
廣西曆史:元朝時期廣西兩江道宣慰司十四路五州一司一府的區劃
廣西曆史:宋朝時期廣南西路的二府二十州三軍的行政區劃沿革歷史
民國“廢府置縣”的行政區域歷史與廣西“市”級行政區的誕生
廣西曆史:一次鮮為人知的區域行政改革備選方案——重啟郡縣制
廣西曆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一,桂林府行政區劃範圍
廣西曆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二,柳州府行政區劃範圍
廣西曆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三,慶遠府行政區劃範圍
廣西曆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四,思恩府行政區劃範圍,思恩府故事
廣西曆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五,泗城府行政區劃範圍,泗城府故事
廣西曆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六,平樂府行政區劃範圍,平樂的沉浮
廣西曆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七,梧州府行政區劃範圍
桂平:清同治年間·潯州府屬平南縣域地圖
桂平:清同治年間·潯州府屬貴縣縣域地圖
桂平:潯州府之武宣城故事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十)——千年潯州府
桂平:古潯州人文之——潯州八景
桂平:潯州古人文之——四縣“八景文化”
桂平八景與潯州八景的區別
桂平:潯州古籍
廣西解放後被拆劃給廣東的縣——懷集縣的行政沿革演變歷史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一)——宜北縣行政區域歷史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田西縣行政區域歷史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三)——遷江縣行政區域歷史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四)——永淳縣一分為三的行政區域歷史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五)——(崇左·大新)改土歸流話雷平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五)——雷平縣行政區域歷史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六)——桂林·義寧縣的行政區域歷史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七)——柳州·榴江縣的行政區域歷史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廣西最民族的地區之一——(崇左)崇善縣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九)——(崇左)同正縣的“改土歸流”史
廣西第一個解放的縣——少為人知的平治縣,現百色·平果境內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一)——天河縣(河池·羅城縣境)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二——一拆為二話融縣(柳州·融水融安)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三——三黃雞之都的沿革歷史(賀州信都)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四——雒容說史之千年洛容一朝改(柳州)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五——與荔浦千年分合的修仁縣(桂林)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六——思恩縣:兜兜轉轉終歸環江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七——新圉寧謐·扶南縣史話(崇左扶綏)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八——百壽巖下百壽縣史話,桂林永福百壽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九——岑瑛圍鹿話那馬(南寧·馬山周鹿)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十——隆山縣土司記憶(南寧·馬山白山)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一——狀元爹宰相爸建的養利城·崇左大新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二——你不知道的中渡古鎮故事·柳州鹿寨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三——萬世傳承入大新,廣西萬承縣·崇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