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的故事
會寧縣紅堡子村民馬貴堂口
我叫馬貴堂,是會寧縣紅堡子村民。1936年8月份,在中國工農紅軍會師會寧縣前,紅一方面軍七十三師就到了我們紅堡子,七十三師二一九團就住在紅堡子村王瀚的堡子裡。他們要為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做好準備工作。那時我的父母成家不久,是紅堡子民團團總王瀚的長工。記得小的時候,勞動之餘,我們常聽父毌講述紅軍的故事。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六月間,天氣炎熱,來了幾十個南方口音的外地人,他們身著藍布衫,揹著雙肩竹簍,頭戴竹製涼帽,腳蹬草鞋,帶著鐮刀,幫助村民幹活。開始大夥以為是從外地逃荒過來的,後來才知道是紅軍的偵察兵。他們一邊幫著割麥,一邊和村民聊些關於紅軍的事,等待大部隊到來
紅軍的到來,使安靜的村子一下子熱鬧起來。正直深秋季節,秋收待急,村民們又開始忙碌起來。部隊為了補充供給,成立了婦救會,農協,大人孩子齊動員。為紅軍做衣衫,運糧草,磨麵粉等。母親從早到晚在磨面,磨房子門與停炮房門有六七米之遠,在磨房子可聽到炮房子內的說話聲。住在王老爺大堡子團裡的有一個勤務兵,是一位聰明伶俐的十四歲少年,姓王名榮。在一次談話中,李國厚政委說:"你王瀚是這道川的英雄好漢,而我們的王榮會把國家打造成榮華富貴的新中國"。
1936年8月一10月裡,出出進進紅堡子的部隊很多,他們有的穿戴整齊,威武神氣,有的破衣爛衫,面有飢色。二一九團在王老爺的堡子裡住的最久。在這兩個月的日日夜夜,父親跟隨徵糧部隊常常要到下半夜才來。母親在堡子裡看著一臺碾子,兩臺磨子,還要看著將磨下的麵粉用籮篩開,使麥麩與面分離,他們很少休息。因為村子裡一下子來了那麼多要吃糧的人,全村人輪班磨面。後來,形勢越來越緊張,周圍不斷有干擾,戰鬥不斷,部隊調動頻繁,吃飯人不斷增加,部隊領導告訴母親,磨下的面不用籮,直接做飯,不然部隊不夠吃。
王榮看見母親為部隊磨面很辛苦,沒有怨言,也很感動,有空時岀來幫助磨面。這樣一來,母親和王榮來往多了,漸漸熟悉了,話也就多了。一次王榮著了涼,發燒不止,母親燒了一碗生薑湯讓王榮服上,又請來萬醫生開了一劑中草藥,磨面時抽空熬成,王榮喝了草藥病很快好了,這下可感動了小紅軍,口稱母親為大姐。後來又和母親結拜,自此兩人以姐弟相稱。從王榮那裡,母親聽了好多關於紅軍的故事,聽到了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艱苦,紅軍飛奪蘆定橋的勇敢,攻開臘子囗的艱辛,從而懂得了紅軍為什麼要革命的道理。
十月二十三日,農曆九月初八,紅四方面軍總部來了,還帶來了紅軍醫院,王榮跑來告訴母親,大姐:"來了大首長,還沒有吃飯"。母親明白王榮的意思,她讓王榮幫忙看磨子,她去廚房泡了一小盆甜米黃饃饃讓王榮端去。
過了一會兒,首長出來了,高高的個子,身穿紅軍布風衣,騎著一匹棗紅馬,跟著兩個衛兵。首長進住大堡子沒幾天就急著走了,並撤了紅四方面軍總部和醫院。聽說去黃河邊搶渡黃河去了,這是首長走後王榮才偷偷告訴母親的。後來聽說那個首長是四方面軍的大領導徐向前。
當二一九團要撤離紅堡子,去執行新的任務時,母親關心地問王榮,"弟弟你需要什麼"?王榮說:"姐,我們什麼都不要,就需要乾糧"。母親回到家裡就和父親商量給王榮帶什麼乾糧好?烙餅不好帶,時間長了發黴?炒麵佔地方,他們的袋袋裡裝不了多少(乾糧袋)。後來決定做乾麵豆。
做乾麵豆較麻煩,先要發麵,發好了放硼灰,硼灰揉好後,再放乾麵揉勻,擀成四十公分大,一公分厚的餅子,將餅子用刀劃成方方一公分的方塊,下鍋烙熟後又要弄成小塊,再把小塊放進鐵鍋裡炕,把裡面的水份蒸掉,這樣裝在袋子裡十天半月不壞。父親揉麵,毌親烙,兩人整整做了三個透夜。王榮給母親三條很長的老粗布做成的袋子,母親把三個袋子裝滿。團長一袋,政委一袋,王榮一袋。
1936年9月間,父親要給部隊準備三十套便服去偵查用,毌親就領著父親去頭寨鄉的孃家借了十幾套,但還是不夠,又到六十里外的李家塬姐姐家去借,才湊夠了三十套衣服交給了部隊。
1936年9月24日,二一九團偵查員吳華奪要我父親給部隊當嚮導,母親得知二話不說,拿出家裡糧食連夜就磨,磨好做成大餅,裝給偵查員。他們感動地說:"馬哥當嚮導就已經幫了大忙了,嫂子還給我們準備乾糧,等咱們革命勝利了,一定不忘記你們這些支援過紅軍的大恩人"。
我母親在和部隊兩個多月的相處中,感覺紅軍領導,戰士都和善,做事公道,像一家人,而且弟弟王榮是個好小夥,將來定能成就大業。當紅軍離開紅堡子時,團長張緒東,政委李國厚身上纏著母親給烙的乾麵豆,雙手緊緊握住父親和母親的手,熱淚盈眶,用感謝的目光看著父親和毌親,恭恭敬敬地敬了一個軍禮。
這是母親一輩子為之驕傲和自豪做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