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系辛亥革命元勳
1913年3月20日,“竊國大盜”袁世凱僱傭殺手將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暗殺於上海火車站;隨後,袁大肆向外國銀行借款,擴充軍備,準備扼殺南方的革命力量。孫中山在上海緊急召開會議,敦促南方各省獨立,準備集中軍力對抗袁世凱北洋軍的討伐,發動“二次革命”。無奈,響應者寥寥;即使贛、皖、閩、粵、湘、川6省及南京、上海的國民黨籍督軍們,也都根本不聽號令,一盤散沙,僅僅2個月就被北洋軍個個擊破。
▲二次革命形勢圖
“二次革命”一敗塗地後,孫中山痛定思痛,認為“非袁氏兵力之強,實同黨人心之渙散”。鑑於袁世凱復闢當皇帝的野心日益暴露,為了重新整合力量與其對抗,維護辛亥革命成果,孫中山決定在國民黨基礎上建立中華革命黨,並於1914年7月8日正式在日本東京舉辦成立儀式。所有人都要站在孫中山面前立誓,其中甚至有“服從命令”、“如有貳心,甘受極刑”之類的話;還要抄寫一遍誓言,並用右手中指留下墨印。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孫中山此舉無疑是要剔除革命隊伍裡的投機分子和動搖分子,進一步壯大革命力量。不料,此次加入中華革命黨的黨員總人數不足800人,還多是留日學生,另外還有國內各省的議員和軍官,年齡也普遍比較年輕。那麼,跟隨孫中山奮鬥多年、遍佈全國的老國民黨們為何未能大範圍加入呢?這要從以下三個原因來看:
▲武昌起義
老部下認為滿清王朝覆滅就已大功告成
眾所周知,國民黨的前身就是1905年8月成立的中國同盟會,這一組織的主要目標就是推翻滿清王朝的腐朽統治,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此,同盟會在孫中山領導下先後發動鎮南關起義、廣州黃花崗起義等,也湧現出了陸皓東、秋瑾、喻培倫等一大批仁人志士。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後,全國十餘省紛紛宣佈獨立,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系統也臨陣倒戈,與革命力量聯合,逼迫清末帝溥儀退位。清王朝的覆滅,使得大批激於民族意識和反清而投身革命的同盟會員認為革命已經成功,因此不願參加新的中華革命黨。
▲黃興
親信們因意見分歧而分道揚鑣
加入中華革命黨的宣誓和打指模等儀式,即使在孫中山身邊的重要人物中也引起非議,許多人認為此舉損害個人的自由和人格,“革命這麼多年,出生入死,到今天還信不過嗎?”因此,紛紛反對加入。同時,孫中山最親密的戰友黃興也對中華革命黨組建的初衷表示不贊同,認為畢竟袁世凱還沒有當皇帝,因此師出無名,等其做了皇帝再行討伐不遲;當時國民黨內有軍隊和政治影響的李烈鈞、柏文蔚、陳炯明等人都抱著同一觀點,最後選擇與黃興一起離開。
▲袁世凱積極準備復辟
有人因袁世凱的拉攏利誘而變節
無論同盟會還是國民黨,其成員多半是地主、官僚家庭的子弟;尤其是辛亥革命成功後,大批官僚政客也混入其中,這些人本就對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張暗中牴觸,袁世凱又大力腐蝕拉攏,並特意頒佈“亂黨自首條例”,規定凡自首者不但不問罪,還一律優先錄用。有的人即使加入了中華革命黨,依然偷偷溜回老家自首,還獲得了縣長的高位,結果讓更多人一走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