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紅色記憶,回眸烽火征程。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由中共山西省委黨史研究院、山西省軍區政治工作局、山西廣播電視傳媒集團共同主辦,《山西廣播電視報》社承辦,編輯整理了100名經受過革命烽火歲月洗禮的黨員老兵口述的自身革命故事,追憶當年紅色崢嶸歲月,感慨今日和平幸福生活。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這些“初心故事”,是黨員老兵對自己從軍道路的樸素記憶,一個個真實的故事,飽含著他們對黨忠誠、與黨同心的堅定信念,皓首丹心、老當益壯的精神風貌,永葆初心、牢記使命的高尚情懷,既是有形的正能量,更是鮮活的價值觀。故事均為當事人口述,人物和事件血肉豐滿,讓讀者從故事中獲得情感共鳴,產生行動自覺,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走好新時代長征路。
山西廣播電視報特別策劃
為民徵糧
1943年,我剛滿15歲,在中共靜樂縣委任通訊員。這年因為戰亂和百年不遇的乾旱,地裡的莊稼包括最耐旱的筱麥幾乎都顆粒無收。老百姓不光沒有口糧,來年的種子都沒有著落。儘管當時我黨還處於地下狀態,時刻面臨被日寇、汗奸搜捕和殺害的危險,但是,縣委的領導想的更多的是,沒有種子糧,開春種不下莊稼,老百姓就得餓死,我們再危險也要給群眾蹚一條活路。於是在專區領導的支援下,縣委專門成立了徵糧工作隊,我也成為這支隊伍中年齡最小的成員。
當年所有平原地區都被日軍佔領。我們的專區機關設在交城縣東西葫蘆深山裡的小山村,因為在山溝裡,日軍鞭長莫及,相對安全些。這也是當時我們黨和抗日干部唯一可以白天居住的地方。根據縣委指示,我們徵糧隊的成員到專區受領任務。當時的專員是康世恩(後來任國家石油工業部部長),書記是羅貴波(後來任山西省委第二書記)。專區首長對徵糧十分重視,專門為我們籌集了一部分經費,並給徵糧隊員每人都配備了武器。我和一位叫白光斗的同志為一個組,負責到房山縣的周家溝村徵糧。我第一次領到了一支歸我專門使用的帶刺刀的小馬槍,心裡特別高興,似乎對徵糧的艱難和隨時可能遇到的危險都不放在眼裡。白光鬥同志很老成,經驗也很豐富。他囑咐我始終和他保持十幾步的距離,如果遇到敵人他被打死或打傷不能走了,就讓我趕快拿上他帶的購糧款和武器返回專區或交給縣委領導。
我們去周家溝的路上要經過敵人的四個據點和封鎖線,所以有大路不敢走,專門走那些坑坑窪窪便於隱蔽的地方。我們晚上八點出發趕到周家溝已經是深夜兩點了。我們的任務是徵購50擔筱麥,但帶的經費按市價最多買20擔,說白了,就是動員那些有糧食的富戶主動交糧。他們對日本人也是痛恨的,有起碼的愛國心,但是讓他們把自己的糧食拿出來救濟貧苦百姓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整個徵糧過程中,我時刻擔心的不是可能遇到的危險,而是怕做不通那些富戶的工作,完不成任務。但是想到縣委領導的囑咐,想到數萬饑民的生存,責任就變成了膽量。這天晚上我們根據地下黨的同志提供的情況,帶著當時日本人指定的維持會長把有存糧的富戶們一家一家地叫來,集中在一起做動員,希望他們為抗日救國出力,幫助我們完成徵糧任務。這個村有一戶姓周的大戶是村裡的首富而且存糧很多,但就是不想拿出來,他認為我們剛到村裡,不瞭解情況,而且也不敢在村裡呆太長時間,能拖過去就拖過去,所以編造了許多沒有存糧的理由。他不知道在跟他正式見面之前,我們已經連續兩個晚上在村裡瞭解情況,既有地下黨的介紹,也有他家的長工和佃戶提供的具體情況,我們把這些情況擺出來以後,他大吃一驚。他也不願意因為有存糧不賣,落一個不抗日的名聲,再說,我們冒著生命危險給貧苦百姓徵糧,他也深受感動。於是這位富戶一個人就賣了25擔筱麥,完成了我們近一半的任務,他的轉變也帶動了其他的人,徵糧任務圓滿完成。
這類的事在我們黨和政府領導的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天天都在做,數也數不清,實在是微不足道 ,但事小卻包含著一個大道理:在敵佔區那樣艱難險惡的環境下,寧可自己九死一生也要讓群眾有活路,為人民謀利益是共產黨人的天職。1944年我被髮展為中共候補黨員,革命的實踐使我越來越深刻地懂得:一個人的能力算不了什麼,但當你心中裝著人民的時候,你就具備了戰勝任何艱難險阻的力量。
素材整理 | 韓楓 範赫 田巧珍
素材採集 | 趙新成 續玉澤 葉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