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
最近筆者在思考一個問題:關於史上長平的那場激戰,如果在初期之時,趙主動的出擊,尋求與秦方主力軍決一大戰,那麼這場戰鬥的結局會有所改變嗎?畢竟當時趙國的軍事力量不比秦軍弱多少啊!當時秦趙軍事相差無幾,秦步兵略強,趙騎兵略強。我以為,和秦拼後勤的那都是慢性自殺,揍秦就該橫下心摧腐拉朽。
戰爭初期,趙的軍事力量不處於下風。如果其狠下心尋對手主力死鬥或許有勝的機會。廉頗開始進攻是用疲憊之軍打的城上的充沛秦軍:失敗乃必然也。趙軍一旦修養過來,野戰的話,勝算超五成!當我把這個想法分享給一位喜歡歷史的朋友之時,不料對方卻反駁:“趙軍休養了將近三年,怎麼沒敢出來花數個時辰殲滅秦軍?廉頗一直當烏龜當到自己被撤職為止?”
趙括
關於這個反駁,我認為:這三年中趙軍已經困殺了秦國一半軍隊。趙括無知爭搶軍功,想趁機一舉全殲秦軍,奈何白起龜縮了起來,導致秦軍死而復生。秦軍雖然卑弱,但是狡猾,不跟趙軍野戰。所以廉頗只能困殺秦軍。後來,趙軍只要一出擊,秦軍就龜縮起來,趙括不信,於是追著白起打,結果白起打起了防守反擊。
筆者以為,此戰不如這樣打:當時趙軍如果沒有外援,就懟掐,即使吃些虧都打殘了那也強於被包餃子團滅。如果還有外援,就死守(對手怕持久戰,耗不起),相對而言趙軍似乎更中意防守不擅長山地野戰。趙國這次主要是在講和還是求援、在對攻還是防守上搖擺舉棋不定,造成最爛的結局。悲矣!
廉頗
筆者有一疑問:白起一支不到3萬人的偏師迂迴偷襲百里,石長城就能守住?40多萬趙軍從丹水回撤,並能和秦軍壁壘形成前後夾擊趙括。既然廉頗執意防守,而且又是專家,就不可能看不出百里石長城的地理屏障優勢,幹嘛還將全部兵力都壓在前線。既然國內補給空虛,百里石長城頂多留下十萬駐守足夠了。大軍全部撤回國內就能緩解前線壓力,還能協助國內生產?感覺長平好多讓人想不通的地方,且我一直主張初期決戰。長平戰後,秦軍主力死傷嚴重。說明趙軍軍力完全能夠決戰。當然這只是假象,畢竟廟堂還想著求和。
故事的最後:廉頗收縮防線,集中兵力,秦軍如果繼續強攻,戰局就會逆轉!因此秦國才會使用反間計!利用趙王急於求成的心態,換掉廉頗,換上趙括,趙軍冒進,全軍覆沒!覆盤:趙軍騎兵多,應該採用閃擊戰,長途奔襲,迂迴作戰,糧草可以依戰爭掠奪,只要不吃虧,就在秦國地面上到處襲繞斷糧道,這樣不到半年秦國人將不適生產,退軍早晚的事。哎!真想穿越回去指揮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