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古人的安身立命學,有一本書很經典,但知道的人好像並不多。這本書叫《解厄學》,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北宋宰相晏殊。
其實《解厄學》說是書,實際上並沒有多少字,所以也可以看成是一篇長論。如果您正處在困境當中,建議可以好好讀一讀這本小冊子。雖然裡面有一些糟粕的東西,顯得很消極,但總的來說還是很有價值的。
此書開篇便丟擲了一個很悲觀的事實:人生多厄難。我想但凡在世上做過事的人,應該不會反對這個。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應當如何直面這個困境?我們該如何安身立命?晏殊提出了藏鋒、隱智、戒欲、省身、求實、慎言、節情、向善的十六字真言。下面我們逐一品味一番。
一、藏鋒
藏鋒,這兩個字直觀上便很有東方意境。老子講:“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中國人為人處世講究一個韜光養晦,一般不喜歡顯山露水。所謂的鋒芒,其實隱藏著殺機,這個殺機是來源於有所求。
可能是求名,可能是求利,有所求而急迫難耐,便會稜角乍現。特別是求而不得時,更容易鋒芒畢露,給自己招來殺機。所以晏殊說:“鋒者,厄之厲也。”所以做人要內斂,不是不爭,而是要有大智慧。
不管你求什麼,首先要把那個慾望收斂住,心裡要能裝得下事。能有此心態,才能每逢大事有靜氣。遇事定得住,神才能有所養,否則遇事便六神無主,精氣神很容易散掉。
二、隱智
乍一看,藏鋒和隱智是一回事。其實藏鋒藏的是那個殺機,能藏鋒只能說明一個人知道收斂慾望,是針對向外的。而向內,我們特別容易恃才傲物,自以為很聰明,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聰明如果沒有敦厚作後臺,最後必定自大而自以為是。
晏殊說:“大智無詐,順乎天也。小智無德,背乎情也。”他強調術為下,忠為上,也就是我們現在講得敦厚或者厚道。做人太刻薄,如果還有一些小聰明,下場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晏殊說:“不明其心,厄之難止。”一個不瞭解自己的人,最後極有可能被所謂的聰明誤了大事。
三、戒欲
這個是老生常談了,但戒欲真的很重要,嗜慾深者天機淺。晏殊說:“欲大無根,心寬無恨。”也就是說慾望深的人,最後必定被慾望推著走,如同無根的浮萍,被慾望之風吹的四處遊蕩。
做人要有自己的重心,慾望深的人肯定是沒有重心的,因為那個重心已經被慾望摧垮了。所謂無欲則剛,並不是要我們完全沒有慾望,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當行則行,當止則止。
四、省身
晏殊說:“憂身者無邪,正而久焉。憂心者無疚,寧而吉焉。”這個今天的人不太好理解,所謂憂,其實就是時時刻刻保持那個警惕心。《尚書》講“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正是這個意思。
如果一個人能時時刻刻保持警惕之心,便能身正心和。遇到困境的人,越是陷得深,越不能像熱鍋上的螞蟻,四處亂竄。此時最應該做的反而是停下來內省,內省久了,解困的方法自然會在大腦裡出現。
五、求實
這一條很像我們今天講得實事求是,也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教條主義。晏殊說:“致遠者實,近利者虛。”告誡我們做人要有遠大的心胸,不可為眼前的蠅頭小利而一葉障目。晏殊還強調不能唯書本,一切從實際出發,這是很難能可貴的。
六、慎言
這個不用多說了,很多災難都是源於一張嘴,所以古人經常強調“言必有防,行必有檢”。曾國藩則講“聰明外露者德薄,詞華太盛者福淺”,也是同樣的道理。做人要給自己留點口德,話多必然有失,福禍無門,唯人自招,所以要慎言。
七、節情
也就是人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這個情並不是我們今天理解的情,它指的是我們的偏好或偏私。比如說當官的偏好自己的親人,就有可能徇私枉法,而我們要做的就是駕馭這個情。
晏殊講,濫用同情心是不好的,甚至慈悲心濫用也會帶來壞處。人為情所困,便會束手束腳,遇事則無法豁達明智。
八、向善
晏殊說:“吉有其因,福有其源。天佑善者,其心悟焉。”也就是萬事皆有因果,一個人平時不給自己種福田,總想著天上掉餡餅的好事,這便是無知。所以人要懂得向善,雖然世道險惡,但我們不能因為這個便喪失了那份本心。
身處困境之人,可以拿上面的八條和自己一一對照。凡事皆有因果,我們可以好好想想:自己陷入困境,是因為哪幾條沒做好。總之沒事的時候,把《解厄學》拿出來讀一讀,對身心還是很有益的。古人講安身立命,我想一個人如果把上面八條都做到位,差不多就可以安身立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