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建築,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古代“闕”與“缺”意義相同,指兩側相對而立的建築,猶如一道門,中間似一處缺口,車馬和行人可以透過。隨著朝代的變更,闕的功能與意義也從單一的城防設施,演變成了彰顯威儀和身份的建築。到漢代,闕成為一種政治符號,已不單為宮庭建築的組成部分,而出現了墓闕,規定了“普通官員用一對單闕,二千石以上的官員用一對二出闕,皇帝用三出闕。” 這一明確的用闕制度,來彰顯墓主的身份地位。
漢闕是中國現存地面古建築時代最早,儲存最為完整的建築遺存。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為研究我國早期建築提供了豐富的史實資料。我國現存漢闕有43處,共計50座(件)。分佈在四川省21處(26座漢闕)。重慶市6處(6座漢闕)。河南省4處(4座漢闕)。山東省9處(11座漢闕)。甘肅、安徽和北京市各1處、各1座漢闕。
四川現存漢闕21處(26座),為中國漢闕最多的省份。其分佈為達州市6處(7座),綿陽市5處(7座),雅安市3處(4座),樂山市1處(2座),德陽市1處(1座),成都市2處(2座),涼山彝族自治州2處(2座),廣元市1處(1座)。其中不可移動文物15處(20座),可移動文物6處(件)(儲存在博物館內)。
本文僅以四川漢闕為題材,收集並整理了四川境內15處(20座)不可移動文物的漢闕資料和圖片,按文保級別順序簡述如下:
一、高頤墓闕及石刻
高頤墓闕及石刻
年代:建於東漢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
級別:1956年公佈以“高頤雙闕”為四川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0年以“高頤闕及高君頌碑”名稱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重新);1961年以“高頤墓闕及石刻”名稱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點:位於四川省雅安市姚橋鎮漢碑村雅安漢闕博物館旁。
簡介:高頤墓闕及石刻為東漢益州太守高頤的墓闕。現存雙闕用紅砂石英岩石疊砌,東闕殘,西闕完整。東闕的子闕和主闕的上部分殘缺。西主闕與子闕並立,主闕有13層,高6米,寬1.6米,厚0.9米;子闕有7層,高3.39米,寬1.1米,厚0.5米。闕頂仿漢代木結構。闕身有五層,其上浮雕精美,圖案有“張良椎秦皇”、“高祖斬蛇”、“師曠鼓琴”等歷史故事,並刻有隸書銘文“漢故益州太守武陽令上計史舉孝廉諸部從事高君字貫方”。
高頤闕是全國唯一碑、闕、墓、神道、石獸儲存最為完整的漢代葬制實體,其闕身則是我國儲存最為完好,雕刻最為精美,內容最為豐富的珍貴古蹟。
二、平陽府君闕
年代:建於東漢晚期至三國蜀漢時期(約公元150—250年)。
級別:1956年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重新); 1961年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點:四川省綿陽市遊仙區綿陽科技館前
簡介:平陽府君闕為墓闕,由一高一低的母闕和子闕左右而立。相距26.2米,母闕高5.45米、寬1.66米,子闕通高5.29米。都用青灰砂岩材質的條石和板石堆砌,其間無任何粘結物,嚴整堅固。在兩闕中浮雕有人物、車馬、狩獵等圖案,雕刻精美,影象生動。梁大通三年(529年),佛教徒鑿掉部分闕身,鑿刻佛教造像三十三龕。這也是四川惟一獨存的梁代佛教造像,是研究佛教的寶貴實料。平陽府君闕雙闕均俱全,是全國漢闕中結構儲存最完整的漢闕,是現存漢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
三、沈府君闕
年代:約建於東漢延光年間(公元122—125年)。
級別:1956年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重新);1961年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點:位於四川省達州市渠縣水口鄉漢亭村燕家場。
簡介:沈府君闕為現存漢闕中唯一的雙闕倖存者,但雙闕中的子闕已經毀廢。兩闕東西相距21.62米,闕均高4.84米,上下等寬0.98米,厚0.66米。左闕闕身正面鐫“漢謁者北屯司馬左都侯沈府君神道”。右闕正面鐫銘文為“漢新豐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雙闕左側均有安置子闕的痕跡,分別刻有青龍銜璧,為獨角獸等圖案。沈府君闕,造型古樸,雕刻精巧,狀物逼真,形態生動,不僅是造型藝術中的又一珍品,而且是研究漢代生產、生活、建築、交通工具及書法、雕塑、繪畫藝術難得的實物資料。
四、馮煥闕
馮煥闕
馮煥闕
年代:建於東漢建光元年(公元121年)。
級別:1956年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重新);1961年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點:四川省達州市渠縣土溪鎮趙家村。
簡介:馮煥闕為東漢幽州刺史馮煥墓闕。原為雙闕,現僅存東闕。東闕原也由母闕和子闕組成,現僅存高4.38米,石質仿木結構的母闕。闕身正面銘文錄書“故尚書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馮使君神道”20字。正反兩面線刻雕青龍,玄武。馮煥闕風格穩重樸素,雕刻精緻簡練,造型生動優雅,獨具一格,顯示了漢代高超的建築藝術,是中國建築藝術史上的珍品。
五、蒲家灣無銘闕
年代:建於東漢晚期(無確鑿建造年代)。
級別:1956年被列為省重點保護文物單位;1980年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重新);2001 年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馮煥闕、沈府君闕合併,名稱統一為“渠縣漢闕”。
地點:四川省達州市渠縣漢碑鄉團林村。
簡介:蒲家灣無銘闕距沈府君闕約500m。原為雙闕,現僅存高4.25米的東闕,闕身與其他渠縣漢闕不同,是由兩塊巨石相接而成。闕身正面平素無銘文,浮雕有朱雀、青龍等圖案。其中樓部有一少見的禾本科植物,杆粗葉長,根多葉茂,形似高梁。為研究漢代農作物品種提供了史料。
六、王家坪無銘闕
王家坪無銘闕
年代:建造年代可能晚至西晉(無確鑿建造年代)。
級別:1956年被列為省重點保護文物單位;1980年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重新);2001 年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馮煥闕、沈府君闕合併,名稱統一為“渠縣漢闕”。
地點:四川省達州市渠縣土溪鎮青神鄉平六村王家坪。
簡介:王家坪無銘闕原為雙闕,現僅存東闕。闕高4.19m。闕身正面素平無銘文。上端浮雕朱雀,下端浮雕饕餮,西側刻青龍。四周佈滿精美的雕刻,有“荊軻刺秦圖”、“玉兔椿碓”、“百戲”、戲虎等影象。其中荊軻刺秦王的畫面逼真再現了歷史上這段有名的故事。其建造風格與趙家村東、西無銘闕相似。是一座不可多得的石刻佳作。
七、趙家村西無銘闕
年代:建造年代可能為西晉(無確鑿建造年代)。
級別:1956年被列為省重點保護文物單位;1980年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重新);2001 年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馮煥闕、沈府君闕合併,名稱統一為“渠縣漢闕”。
地點:四川省達州市渠縣土溪鎮趙家村。
簡介:趙家村西無銘闕原為雙闕,現僅存右闕。闕高3.96m,渠縣漢闕中最矮的一座。闕身正面素平,無銘文。其上雕刻朱雀、玄武、白虎。四周雕刻裸體人捉鳥、婦人執物、戲虎、庖廚、官人出行圖等畫像圖案。真實地反映出封建社會上層階級的生活情況。
八、趙家村東無銘闕
年代:建造年代可能晚至西晉(無確鑿建造年代)。
級別: 1956年被列為省重點保護文物單位;1980年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重新);2001 年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馮煥闕、沈府君闕合併,名稱統一為“渠縣漢闕”。
地點:四川省達州市渠縣土溪鎮趙家村。
簡介:趙家村東無銘闕是渠縣7闕中年代最晚的一處。原為雙闕,現僅存東闕。除闕頂外,高4.17m。闕上無銘文,但雕刻有朱雀、玄武、青龍、戲虎、庖廚、出獵等淺浮雕,其結構精巧、圖案精美也是渠縣漢闕中最成熟的一處。
九、樊敏闕及石刻
年代:建於東漢建安十年(公元205年)。
級別:1961年 “樊敏碑闕”公佈為四川省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以“樊敏碑、闕”名稱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重新);1988年以“樊敏闕及石刻”名稱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點: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沫東鎮黎明村東漢石刻館內。
簡介:樊敏闕及石刻均為東漢巴郡太守樊敏的墓闕和石刻遺存。據史料記載,樊敏闕在北宋時即已倒塌。現存的左闕在1957年被發現,由文保單位用原闕殘存構建修復的,其中部分是原構件,配件均無雕刻。原闕為紅砂石堆砌而成的仿木結構建築,高4.95米。闕是有淺浮雕"龍生十子"、"西王母"和"玉兔"等神話題材影象,展現出漢代高超的石刻技巧。
十、李業闕
年代:建於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 。
級別:1956年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重新);2006年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點: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長卿鎮南橋村。
簡介:李業闕當地人俗稱“涼亭子”,為漢朝侍御史李業的墓闕。現僅存一段由紅砂石刻成的殘缺闕身,其上部塔狀闕頂應為後人補配。高2.5米、寬約1米。闕身上小下大四面立柱形,形制似碑碣,與現存漢闕均不同。闕身正中陰刻隸書“漢侍御史李公之闕”八字。可能為明代正德或嘉靖年間時的增刻。八字下方刻寫清代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知縣張香海刊刻前任知縣周樹棠所撰《移闕記》。題刻正文每列12字,共11列。李業闕是現存有確切年代可考的漢闕中年代最早的一座。
十一、楊公闕
楊公闕
年代:建於東漢晚期(無確鑿建造年代)。
級別:1956年以“楊公雙闕”名稱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公佈四川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重新);2006年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點: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甘江鎮雙碑村。
簡介:楊公闕為三國時期益州太守楊宗的墓闕。史料記載,楊公闕西闕在南宋淳熙年間倒塌後由縣令楊仲修修復。現存雙闕相距13米,闕高4.68米,寬1.2米,厚0.88米,各由十塊紅砂石重疊堆砌而成。雙闕主體儲存較好,闕座寬大穩重,闕身呈方形鑿剷平整,闕額雕刻華美,闕樓刻有多種浮雕圖案,鐫刻精美,圖象生動,但風蝕較為嚴重。西闕闕身鐫刻“漢故益州太守楊府君諱宗字德仲墓道”16字。
十二、上庸長闕
年代:漢(公元206—220年)
級別:1956年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重新)。
地點:四川省德陽市旌陽區黃許鎮新合村三組“四川豐畜豬業”院內。
簡介:上庸長闕,全名“漢故上庸司馬孟臺神道碑”,是時任上庸長的司馬孟臺死後,漢綿竹縣的百姓為紀念他而修建的功德碑。當地人也稱為“漢高碑”、“司馬孟臺闕”。此石闕陽面為陰刻隸書“上庸長”,陰面刻有虎頭鋪首、斗拱、負重力士等深浮雕。現存該闕,內為漢代石闕,外為清代磚龕(清光緒九年九月中旬砌磚亭予以保護),長2.8米,寬1.55米,通高5米。
十三、梓潼楊公闕
年代:漢(無確鑿建造年代)
級別:綿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點:四川省綿陽市梓潼文昌鎮文昌街北段125號文昌花園小區內。
簡介:楊公闕是一座用五層計六塊條石在石基座上壘成的單闕,闕高2.5米、長1.74米、寬0.89米,現已風化嚴重。闕身有後人刻“蜀漢楊公闕”字樣。
十四、梓潼賈公闕
年代:漢(無確鑿建造年代)。
級別:1985年公佈為梓潼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點: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長卿鎮書箱街(108國道旁)。
簡介:賈公闕為雙闕,當地人俗稱“書箱石”。雙闕相距17米,均已橫向斷裂,雙闕闕體原本已有1.37米沉入地表之下,地表之上殘高為右闕1.55米,左闕1.80米。寬度相差極微,右闕2.9米,左闕2.95米,厚度均在0.95米上下。 闕身現已風化嚴重,雕刻裝飾已腐蝕剝落。
十五、梓潼無銘闕
梓潼無銘闕
年代:漢(無確鑿建造年代)。
級別:1985年公佈為梓潼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點: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文昌鎮中和街西段89號。
簡介:無銘闕當地人俗稱“九塊石”。原為南北雙闕,現北闕不存,僅剩南闕,早為子母闕,又僅存南闕子闕,由條石砌成。現闕在大街中間,上有牌樓保護。東西兩邊均有香火祭拜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