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是西方的萬聖節,據說這一天,是靈界最接近人界的時刻。
兩千多年前,歐洲的基督教會把11月1日定為“天下聖徒之日”即聖徒之意。他們認為該日是夏天正式結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嚴酷的冬天開始的一天。
萬聖節這一天,是靈界最接近人界的時刻。
故人的亡魂會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藉此再生,這是西方理念裡,人在死後再生的唯一希望。活人懼怕死人的魂靈來奪生,於是就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讓死人的魂靈無法找到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的魂靈嚇走。之後,他們又會把火種、燭光重新燃起,開始新的一年的生活。
人們逐漸在扮鬼中找到樂趣,每年都尋找各種各樣新鮮的造型扮鬼嚇人,社群也會有鬼屋、鬧鬼的公園挑戰,孩子們結伴上街“惡作劇”,不給糖就搗蛋。
後來,西方的萬聖節以搞笑狂歡為主旋律。群魔亂舞,萬聖節這一天上街遊行的並非鬼,而是盛裝打扮的人。
裝扮的元素來自萬聖夜的典型主題,主要是鬼怪以及與死亡、魔法、怪物有關的事物,包括形形色色的萬聖夜標誌物——南瓜、食屍鬼、黑貓、貓頭鷹、蜘蛛、墳墓、精靈、吸血鬼、骷髏和惡魔等,還有虛構人物如卡通角色和科學怪人等。
同樣是鬼節,11月1日的萬聖節成了西方全民狂歡的日子,而農曆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就顯得安靜肅穆。
據佛教典故,中元節源於目連救母的故事。釋迦牟尼的弟子,目連不忍母親在地獄受苦,在七月十五供奉十方僧人,替母贖罪,終於將母親解脫出來的故事。
目連救母的故事,流傳後世,逐漸形成一種民間習俗。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以所得福報來祭拜超渡亡世親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盂蘭盆會”或者叫“盂蘭盆節”。
華人的中元節,傳統節目是拜祭祖先,並舉行“普渡”、“施孤”等佈施活動,以普遍超渡孤魂野鬼,同時也祈求各路鬼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這一天,大人都會叮囑小孩天黑後不要上街,如果遇到街角有人拜祭燒紙,千萬不要過去踩踏,更不可對逝者有不敬之語,還有不少中元節的禁忌,要求人們不要冒犯逝者,以免給自己和家人帶來災禍。
中西方對於鬼的態度截然不同,林語堂說我們的民族是一個蒼老的民族,擁有幾千年歷史的我們是不會任由自己胡鬧的,對待祖先的態度,尤其莊重。而西方人則擅長尋找樂趣,即使是鬼節,大人們也如同孩子般地各種取鬧狂歡。
有時候狂歡胡鬧很有趣,人生難得幾回醉?但狂歡後,更覺落寞,繁華熱鬧之後總歸於平淡寂靜。
你喜歡怎樣的民族性呢?請留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