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的十月初一為寒衣節,也就是祭祀祖先的節日,此時正是秋冬交替之時,寒氣初生,人們在添置棉衣的同時,也不忘給已故的先人送去棉衣,久而久之就成為一種習俗。那麼寒衣節到底是怎麼來的?或許與你想的不一樣,老話說:“祠兵十月朔,萬民送寒衣”,是啥意思?
什麼是“祠兵”?
以前人在興兵之前,先要把士兵集合在城外,然後舉行盛大的祭天、祭地以及祭祖儀式,比如在《新三國》中赤壁之前,袁紹就舉行了盛大的祭禮,不過最終還是被曹操戰敗於赤壁。漢代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順逆》中就說道:“故動眾興師,必應義理,出則祠兵,入則振旅,以閒習之。”
當然“祠兵”的習俗自古就有,最初是為了祭祀“兵主”蚩尤的。比如《史記封禪書》中就說到:始皇遂東遊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所謂“祠八神”分別為:祠天主、地主、兵主、陰主、陽主、月主、日主、時主八位。
意思就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就開始祭天祭地以及祭拜名山大川,以保江山永固。其中第三位兵主,指的就是蚩尤。他是上古時代九黎部落的首領,有兄弟八十一人,個個驍勇善戰,其部落以牛和鳥為圖騰。
蚩尤與炎帝本來是一個部落,後來離開炎帝自成一體,並且打敗了炎帝。之後炎帝與黃帝聯合,在涿鹿打敗了蚩尤,大量的黎部落人成了俘虜,由於都來自於黎部落,所以叫“黎民”。最初的黎民指的就是俘虜,後來逐漸與百姓的地位平等了,黎民就成了老百姓的代名詞。
雖然蚩尤戰敗,但他的勇猛依然深受後人追捧,被尊為為兵主。秦始皇“祠兵”就是祭拜蚩尤。在劉邦起義之時,也是“祠黃帝、祭蚩尤於沛庭”,漢朝建立之後,劉邦登基第六年就令手下立蚩尤之祠於長安。到了東漢時期,洛陽也建起了蚩尤祠,並且距離武庫較近。
到了唐代,依然保留著祭拜蚩尤的習俗,所以在唐朝之前,祭拜蚩尤也就是“祠兵”。後來蚩尤逐漸被人們黑化,成為了反面角色,地位也越來越低,“祠兵”的習俗也就逐漸淡化了。
十月初一與“祠兵”有啥聯絡?
十月初一也就是十月朔日,那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以建亥為歲首,也就是十月為歲首。也就是一年的開始,自古以來,年初和年末都是非常隆重的節日,相等於如今的過年。
秦始皇以武力吞併六國,在新年的頭一天當然要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其中有一樣就是祭祀“兵主”蚩尤。可以想象一下,連朝廷都要祭拜蚩尤,更何況是民間呢?所以十月初一祭拜蚩尤的習俗在秦朝是非常盛行的。
如今在蚩尤的故鄉,依然有“十月歲首祭祀蚩尤”的習俗。所以十月初一寒衣節最初就是祭拜蚩尤的,當然那時候還沒有送寒衣的習俗。後來隨著蚩尤的地位貶低,十月初一就變成了一個祭拜祖先的節日。
祠兵十月朔,萬民送寒衣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十月初一寒衣節最初就是祭拜蚩尤的,蚩尤為兵主,所以叫“祠兵”。後來就逐漸演化成了一個祭祖的節日。由於秦代以建亥之月為歲首,相等於秦朝的元旦,與過年差不多,因此那一天就成了一個祭祖的節日。
詩云“每逢佳節倍思親”,在一年之歲首祭拜蚩尤,祭拜祖先也是理所當然的了。由於此時冬季將至,人們在給自己添置新衣時,也不忘給先人送棉衣,久而久之就成了習俗,也就成了現在的寒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