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慾”,老子在《道德經》中也有非常精彩的論述,即: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在老子看來,人生有罪、禍、咎的真正源頭就是“人慾”,尤其是無限制地追求私慾,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無法節制自己的私慾時,一切困苦如罪、禍、咎就會接踵而至。
那麼,為什麼不節制私慾就會有罪、祝、咎呢?
我們先看老子講的私慾是什麼?
所謂私慾,指的是個人的慾望,尤其是過度的個人慾望,而過度的個人慾望大都是指求生欲和繁殖欲。
求生欲指的是飲食等涉及到身體正常運轉的需求,如吃飯,我們每一個都有吃飯的需求,這就是個人的慾望,但是一個人過度地追求高大上,吃一頓飯就花好萬幾元,那麼就是過度的個人慾望了。
而繁殖欲,主要是指男女之間的慾望,當這種慾望若是處於正常範圍之內,就屬於繁殖後代之慾,但當人不注意節制這種慾望,並讓它過度氾濫,那麼,就會演變成淫慾。
以上這兩種,其實就是古人認為的最大私慾。
正所謂“食、色、性也,或者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所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古人之所以稱這兩種欲為大欲,那是因為人人都有,而且這些慾望容易讓人深陷其中,迷失自我。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人陷於私慾當中,往往會有三種弊端,即:
一、私慾容易導致人的慾望無限增大
我們知道,人的慾望雖然與生俱來,不可能完全斷除,但是,人的慾望若是不注意節制的話,就容易演變成私慾,甚至會導致慾望無限增大。
人的慾望總會越滿足越增大,根本沒有完全滿足的可能。
而這其實正是節制私慾的重要性。
二、私慾容易讓人迷失自我
以上我們說過,私慾本身強調的是過度的個人需求。
而過度的需求本身,又非常容易讓人深陷其中,最終迷失自己。
一個人若在慾望之中迷失自己,當然不可能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更沒有方向去努力與精力,最終不可避免地走向沉淪。
而這正是古人為什麼倡導人們節制私慾的另一個原因。
三、私慾容易耗盡人的精力
佛教有一句話講:淫慾是人最大的身漏,意思是說,一個人若是仍然受到因淫慾所牽引出來的感受干擾與影響,那麼,其修行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就好比一個有巨大漏洞的水池一樣,無論你往其中注入多少量的水,都無法將水池充滿。
因此,私慾也跟淫慾一樣,一是不可能完全得到滿足,二是無論你有多大的精力,也不可能填滿私慾的無限增大。
更何況每一個人的精力都有限,如果你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滿足私慾之上,那麼,你在其它方面所注入的精力就會減少,最終會導致一事無成。
正是有鑑於此,老子才倡導人們節制私慾,即: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所以,在老子看來,節制私慾的方法有三種,即
一是慈,慈能讓人認清形勢與目標,沒有後顧之憂,故能勇;二是儉,儉能讓人積聚力量、故能廣;三是不敢為天下先,意思是說做人不要鋒芒太露,否則容易成為眾矢之的,這也是隱的作用。
由此可見,就算是智慧如老子,也一樣需要節制個人的私慾,當然,這也是古人為什麼倡導人們節制私慾的道理。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問過藍天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選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論語》《莊子》《壇經》《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