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正式釋出第十二代酷睿桌面處理器(Alder Lake)。
與存在感實在不強的十一代酷睿相比,它不僅告別了打磨多年的 14nm 製程工藝,終於用上了 10nm Enhanced SuperFin(Intel 7)。
核心與執行緒數量也有了大幅提升,力度完全不亞於當年的八代酷睿。
目前已經發布的 i5/i7/i9 分別從 6c12t/8c16t/8c16t 提升到了 10c16t/12c20t/16c24t,其他規格如下表。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跳出來了。
「你這不對吧,這麼多年英特爾的執行緒數始終是核心數的兩倍,你這什麼亂七八糟的」。
不過確實是這樣,英特爾自家的官網也是這麼寫的。
這樣的引數,就要從 Alder Lake 本次引入的混合架構說起了。
Alder Lake 引入了兩種架構:效能核心(Performance-core,簡稱 P-Core)與能效核心(Efficient-core,簡稱 E-Core)。
其中效能核心面積更大,頻率更高,效能也更強。能效核心面積較小,頻率較低,效能相對弱一些。
按照英特爾官方的描述,Alder Lake 四個能效核心的面積才等於一個性能核心。
說到這裡你也許想到了手機當中常見的處理器。
無論蘋果、高通還是聯發科、海思,它們都採用了「大小核」設計。
理論上來說,英特爾的 Alder Lake 可能更偏向於蘋果的思路。
畢竟其他廠商的小核還在用幾年前的 A55,效能確實太差了。蘋果家的小核雖然名字相同,但是已經可以與幾年前的大核掰手腕了。
與此同時蘋果還將類似的設計帶到了自家的電腦處理器 M1 系列當中。例如最近釋出的 M1 Pro 與 M1 Max 就採用了 8 大核+ 2 小核的規格。
不過對於主流的 x86 平臺,這確實是第一次。
為了讓兩種核心更好的工作,英特爾不僅帶來了硬體執行緒排程器(Thread Director)。還與微軟聯手,在 Windows 11 當中進行了專門最佳化。
畢竟即使強如蘋果,當年 iPhone 7 首次搭載大小核設計的 A10 也只是只有兩顆相同核心能共同工作,名義上的四核處理器。
不過英特爾彷彿對這次嘗試很有信心,並且放出了下面這張 PPT。
較高的相同功耗下 E-Core 的效能大約僅 P-Core 的 50%。但是基於相似的面積,2xP-Core+8xE-Core 高負載下的效能要比 4xP-Core 高 50%。
功耗不是很高的情況下,E-Core 與 P-Core 的差距並不是很大,同時 E-Core 還能以更低的功耗進行工作。
所以在相關評測解禁之前,可以預見 E-Core 能夠在提升整機效能的同時,降低休眠與日常使用時的功耗。
同時有 E-Core 打底或者協助,P-Core 也許能夠實現更好的單核效能,或者在一邊遊戲一邊直播時,全身心投入到遊戲當中。
至於大家比較關心的遊戲,英特爾表示 i9-12900K 與 i9-11900K 以及 R9 5950X 相比,在大多數(表格中)遊戲的還是有優勢的。
而且根據上面這張圖的對比,i9-12900K 與上一代相比在《英雄聯盟》《CS:GO》與《絕地求生》等比較主流的幾款遊戲當中提升比較明顯。
看完了我的一頓分析,以及官方的對比,下面帶大家看看跑分。
首先是 Geekbench,目前它的資料庫當中能搜到 i9-12900K 的分數。它基於 Windows 11 系統,而且各項引數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它的單核成績為 1834,多核為 17370,開售後的成績應該還會有一定提升。
相比之下 i9-11900K 比較理想的分數為單核 1860 左右,多核 12000 左右。
最近比較有話題性的蘋果 M1 Max 比較理想的分數為單核 1750 左右,多核 12500 左右。
隔壁 AMD 擁有 12 核的 R9 5900X 比較理想的單核分數 1750 左右,多核分數 16000 左右。
結合以上引數,大概可以看出 i9-12900K 的單核(P-Core)效能可能提升不大,多核效能已經超過隔壁 5900X。
至於蘋果 M1 Max,它的單核基本與 AMD 看齊,多核成績大概相當於 i9-11900K,但是與 i9-12900K 相比就有一些壓力了。
這裡我並不想討論 M1 Max 的功耗,GPU 以及其他運算單元,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之後再開一篇文章詳細說明。
要不要更換平臺?
英特爾本次釋出的六款產品將於 11 月 4 日開賣,同時新的主機板與整機也將陸續開售,相信已經有許多人在考慮更換平臺了。
需要注意的是本次英特爾將插槽換成了 LGA 1700,新的主機板還將支援 DDR5 記憶體與 PCIe 5.0。
其中 PCIe 5.0 可能會面臨兩三年用不上的情況,DDR5 記憶體雖然頻率更高,但是同容量的價格是 DDR4 記憶體的三到四倍。
例如現在一根 16GB DDR4 記憶體的價格普遍在 400-500 元,而 16GB DDR5 記憶體的價格則在 1300-1500 元。
目前 DDR5 記憶體還處於商用早期,兩三年後主流產品的頻率應該會有一定提升。
所以我的建議是,如果你想要裝新的電腦,可以考慮搭配支援 DDR4 記憶體的主機板,畢竟同預算下能實現更大的內容容量。考慮到價格的話,i5 更適合遊戲玩家,而 i7 更適合對生產力有一定需求的使用者。
已經有 Zen 2 及 8 代酷睿以上平臺的話,不妨再用幾年,等兩家的處理器以及 DDR5 記憶體成熟了再直接一套換掉。
最後聊聊筆記本
本次英特爾雖然沒有釋出移動端處理器,但是之前的 Alder Lake 解析當中提到了不同版本的區別,所以我們不妨在這裡稍微聊一下。
從下面這張圖可以看出,Alder Lake 將會擁有三個版本。
其中桌面端最多擁有 8 P-Core+8 E-Core,與本次釋出的 i9-12900K 相同。不過核顯最多隻有 32EU,與目前的 11 代酷睿桌面處理器同樣是殘血版。
移動端最多擁有 6 P-Core+8 E-Core,可以看成是將目前 H45 版本 i7/i9 的兩個大核換成了八個小核,核顯是滿血的 96EU。
至於輕薄本,之前放出的 PPT 顯示 U28 版本 i5/i7 均為 4 P-Core+8 E-Core,不過會多出一個 6 P-Core+8 E-Core 的 i9,核顯均為 96EU。
我認為英特爾可能會像桌面端一樣,對以上產品的能效核心以及 GPU 數量進行閹割。不過目前來看,明年的產品線可能是讓人比較頭疼的。
簡單總結一下,英特爾 Alder Lake 為主流 x86 平臺引入了大小核設計,也算是多年來的一次重大變革。它可能會與初代酷睿或者銳龍一樣,最終表現平平,但是新的思路會帶領兩家進入下一個十年。
這可能也是逐漸感受到來自 Arm 的壓力之後,英特爾做出的回應。
至於本次的效果如何,不妨期待一下相關產品的上市,以及之後的效能測試。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