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概要:
文中利用“植樹問題”中“兩端都栽”、“一端栽一端不栽”、“兩端都不栽”與“封閉圖形”四種模型,幫助孩子探究其中規律: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透過“化繁為簡”、“數形結合”、“一一對應”、“數學模型”以及“轉化思想”五種思想,從簡單問題入手,探究規律,建立模型,從而依靠模型解決實際問題,最重要的是讓數學思想方法真正內化到孩子的認知結構中。
▼
你可以用20棵樹設計出美妙的圖案嗎?
很久很久以前,阿拉伯數字王國的國王過20歲生日,羅馬數字王國派人送來了20棵珍貴的樹,作為生日禮物。
“20”大臣張榜招賢,凡是能巧妙地栽這20棵樹的人將有重賞。可是,誰也設計不出來。“20”大臣日夜思索,翻了大量的資料,又用石子進行了一次次的試驗。他畫了成千成萬個圖樣。畫著、試著,忽然,他眼睛一亮,看到了一張極其美妙的圖案。
“20”大臣立即把圖案奉獻給國王。國王見了非常高興,“20”大臣指著圖案對國王說:“陛下,您看,圖中所栽的樹不論橫數、豎數或斜數,每行都是4棵,這樣最多18行。”
國王讚歎不止,說:“這樣美麗奇妙的植樹圖案,我在任何公園都沒有看見過,簡直太美妙了。我要重重地賞你!”
“20”大臣據實說:“這是一位名叫山姆·勞埃德的數學家發明和設計的,我只是把他設計的圖案用到植樹問題上來。”
“好,好,你能用上這個圖案,也是有功的。”說著,國王宣佈了對“20”大臣的獎賞,並將這個圖案命名為“20圖案”,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植樹圖案。
國王立即派人按照“20圖案”把20棵樹栽在宮廷的花園裡。從此,這美麗的植樹圖案就一直流傳至今。
其實,“20圖案”是有其一定的規律的。在小學階段,“找規律”是小學生必須要學習的內容。
01“植樹問題”沒必要掌握?
找規律是小學數學中代數的重要知識,透過找規律地學習,培養孩子的觀察、分析、探索、創新等數學能力,最重要的在學習中幫助孩子能夠學會主動探究、主動思考的習慣。
《義務教育小學數學課程標準(202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中,根據兒童發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將小學階段根據學習時間具體劃分為兩個學段:第一學段(1-3年級),第二階段(4-6年級)。
《標準》要求,第一學段(1-3年級)的孩子能夠“探索簡單的變化規律”;要求第二學段(4-6年級)孩子能夠“探索給定情景中隱含的規律或變化趨勢”。
教材版本 |
出現位置 |
出現單元 |
內容 |
滬教版 |
三年級上冊 |
第六單元 |
植樹問題 週期問題 |
蘇教版 |
三年級上冊 |
數學廣角 |
間隔問題 |
四年級上冊 |
數學廣角 |
週期問題 |
|
人教版 |
一年級下冊 |
第七單元 |
週期問題 |
五年級上冊 |
第七單元 |
植樹問題 |
教材研究
從表中可以看出,三個版本的教材主要設計三種找規律形式,即“週期問題”、“植樹問題”、“間隔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四五年級,這一階段的孩子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思維能力,也是孩子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關鍵時期,此時“找規律”問題有利於進一步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
02“植樹問題”,孩子真正學會了嗎?
由於思維活動的內隱性,我們並不能準確把握孩子的思維方式和效果,因此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鼓勵孩子分析題目,不斷的嘗試解題。文中以“植樹問題”為例,簡要闡述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在學習“植樹問題”時,我們遵循從簡單到複雜,從單一模型到模型變式的過程。小年齡段的孩子重點關注題型的探索,高年齡段的孩子要學會從具體形象思維轉化到抽象邏輯思維,同時還要注意“植樹問題”的變式。
03如何幫助孩子掌握“植樹問題”?
滲透“數形結合”思想
在作圖過程中注意標記數字,讓孩子明確感知棵數與間隔數的一一對應的關係。從而得出:每個間隔對應一棵樹,但是第一棵樹是沒有間隔對應的。因此可以探究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棵數比間隔數多1。(規律要孩子自己探究出來哦!)
但是,如果孩子不能透過畫圖感知二者關係的時候,可以讓孩子伸出自己的拳頭,依次伸出手指,觀察手指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
孩子初步感知規律後,要透過自己畫圖驗證規律,然後再把規律與應用題相結合。
問題:小朋友們在全長20m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m栽一棵(兩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樹?
孩子自己作線段圖,把20m的小路,每隔5m栽一棵樹,可以分成4段,也就是4個間隔,自然而然就是栽5棵樹。得到結論後,依次研究30米、40米、50米……,讓孩子做到熟練掌握。
同時,家長們還可以讓孩子透過作圖,建立模型,總結“一端栽一端不栽”、“兩端都不栽”兩個模型,探究模型中棵數與間隔數的規律。
“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數與間隔數相等;
“兩端都不栽”:棵數比間隔數少1。
“封閉型的植樹問題”我們採用轉化思想,把“封閉型的植樹問題”轉化成剛剛探究的“直線型的植樹問題”,也就是把未知的知識轉換成已知的知識去探討。
沿紅點把線拉直,這樣轉化成“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模型。
要注意,孩子雖然解決了這一問題,但並不代表能夠靈活運用。西西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很多孩子可以把植樹問題做出來,但是無法把植樹問題的解決方法與生活中相似的現象進行知識連結,反映出孩子只是在“機械應用”,思維的靈活性不夠。
接下來需要透過題目鞏固剛剛學過的模型,讓孩子自己探究其中的規律。
關卡1:
99路公交車行駛路線全長16km,相鄰兩站之間的距離為2km,一共需要設多少個站點?
本題屬於“兩端都栽”的情況,因此站點數(棵樹)=16÷2+1=9(個)
關卡2:
小丁丁家住6樓,需要爬樓梯,每爬一層需要30秒。照這樣計算,小丁丁回到家需要多少秒?
本題屬於“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況,一樓不需要爬,只需要爬5樓,所以一共需要5×30=150(秒)
關卡3:
爸爸把一根圓木鋸成4段,需要12分鐘。照這樣計算,如果鋸成7段,需要多長時間?
本題屬於“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況,鋸成4段,只需要鋸3次,每次需要12÷3=4(分)。鋸成7段,需要鋸6次,一共需要4×6=24(分)
要注意,孩子在分析題目的過程中,需要先明確題目屬於哪個模型,“直線型”還是“封閉型”,如果是“直線型”,那麼具體是哪一種呢?然後再結合相對應的模型及其規律完成題目。
04“植樹問題”中滲透的主要數學思想方法有哪些呢?
1.模型思想
“植樹問題”是生活中事件的概括,它源於現實,又高於生活,在現實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向孩子滲透模型思想,可鍛鍊其推理、歸納、總結的能力。文中透過建立模型,孩子探究出“兩頭都栽”的規律,從而運用在相關模型的題目中。
2.一一對應
每個間隔都對應1棵樹,樹的數量和間隔數是一一對應的,從而得出棵數與間隔數的關係。
3.化繁為簡
先從兩個樹到三個樹,逐漸增加,讓孩子經歷感知規律、猜測規律、驗證規律、應用規律的過程,其實就是把複雜的問題轉化成簡單的問題。
4.數形結合
數形結合是數學解題中常用的思想方法,它能使某些抽象的數學問題直觀化、生動化,能夠變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有助於把握數學問題的本質。透過畫線段圖以及標數字的方法將數與形有機結合,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係便一目瞭然,問題自然迎刃而解。在發現規律後,孩子動手畫線段圖驗證規律,更是加深了孩子對植樹問題“兩端都栽”地理解。
5.轉化思想
發掘出問題中最本質的核心和原型後,把新問題轉化成已經解決的問題。文中把“封閉型的植樹問題”轉化成探究過的“直線型的植樹問題”,幫助孩子理解。
“找規律”型別的題目需要孩子充分運用自己的創新意識,發展合情合理的推理能力,進行有條理的思考,在此基礎上歸納得到猜想和規律。我們家長平時在給孩子講解過程中要注意遵循“目標要小”,“模組要劃分”,“舊模組沒有解決不要出現新模組”等原則,讓孩子把知識點真正“吃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