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洩瀉是指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如水樣為特徵的兒科常見病證。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夏秋季節多發。2歲以下小兒發病率高。若治療得當,預後良好;重證則預後較差,可出現氣陰兩傷,甚至陰竭陽脫。久瀉遷延不愈,則易轉為慢驚風或疳證。今天,小編帶大家看一看如何以推拿手法治好小兒腹瀉。
洩瀉的病因病機主要有感受外邪、飲食所傷、脾胃虛弱、脾腎陽虛等。
辨證推拿
(1)風寒
證候:大便色淡,帶有泡沫,無明顯臭氣,腹痛腸鳴;或伴鼻塞,流涕,身熱。舌苔白膩,脈滑有力。
治法:疏風散寒,運脾化溼。
【處方】
疏風散寒: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揉耳背高骨,揉一窩風、外勞宮,推三關。
運脾化溼:補脾經,清補大腸,擦脾俞,捏脊。
隨症加減:腹痛甚者加拿肚角、揉足三里。
(2)寒溼
證候:大便清稀多泡沫,色淡不臭,腸鳴腹痛;面色淡白,口不渴,小便清長。苔白膩,脈濡,指紋色紅。
治法:溫中散寒,化溼止瀉。
【處方】
溫中散寒:推三關,揉神闕,揉外勞宮、一窩風。
化溼止瀉:補脾經,補大腸,推上七節骨,揉龜尾,捏脊。
隨症加減:腹痛甚者加拿肚角、揉丹田。
(3)溼熱
證候:腹痛即瀉,暴注下迫,大便色黃褐熱臭,或見少許黏液;身熱,煩躁口渴,小便短赤,肛門灼熱而痛。舌苔黃膩,指紋色紫。
治法:清熱利溼,調中止瀉。
【處方】
清熱利溼:清補脾經,清大腸,清小腸,推四橫紋,推箕門,推下七節骨。
調中止瀉:順運內八卦,揉天樞,揉龜尾,捏脊。
隨症加減:腹痛甚者加拿肚角,口渴加揉二馬、清胃經。
(4)傷食
證候:腹痛腹脹,瀉前哭鬧,瀉後痛減,大便量多味酸臭;口臭納呆,或伴嘔吐酸餿。苔厚或垢膩,脈滑,指紋紫紅而滯。
治法:消食導滯,健脾和中。
【處方】
消食導滯:揉板門,推四橫紋,清大腸,推下七節骨。
健脾和中:補脾經,順運內八卦,揉足三里,捏脊。
隨症加減:腹痛甚者加拿肚角、揉上巨虛,腹脹加揉天樞、中脘。
(5)脾虛
證候:大便溏薄,水谷不化,食後即瀉,色淡不臭,時輕時重;肌肉消瘦,神倦乏力,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沉無力,指紋沉而色淡。
治法:健脾益氣,溫陽止瀉。
【處方】
健脾益氣:補脾經,順運內八卦,揉脾俞、足三里,捏脊。
溫陽止瀉:推三關,補大腸,揉外勞宮、百會,推上七節骨。
隨症加減:腹痛甚者加拿肚角、揉臍,腹脹加揉天樞、中脘。
(6)脾腎陽虛
證候:久瀉不止,食入即瀉,糞質清稀,完谷不化,或見脫肛;精神萎靡,形寒肢冷,面色㿠白,睡時露睛。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溫腎健脾,溫陽止瀉。
【處方】
溫腎健脾:補脾經,揉脾俞、腎俞,補腎經,推三關,捏脊。
溫陽止瀉:揉外勞宮、百會,逆時針摩腹,補大腸,推上七節骨。
隨症加減:久洩不止加灸神闕,腹脹加揉足三里、中脘。
好書推薦
內容介紹
本書突出臨床實用,集眾家之長,繼承與創新相結合,體現中醫特色,圖文並茂,重點闡釋兒科疾病診法辨證、穴位應用、辨證推拿、預防調護、飲食宜忌及臨證提要,基本囊括了小兒推拿臨證必備知識點,充分體現了本書內容的系統性、科學性及實用性。
版權宣告
本文選自“中醫出版”微信公眾號,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推薦發表,圖片為出版社所有版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