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國內網友笑談為“十三香”的iPhone13發售後,該款手機最多的熱詞就是秒光、官網崩潰、搶不到。而在臨近雙十一的今天,該款手機貨源仍然比較緊張。作為發售iPhone的蘋果公司,有沒有從新款手機的大賣中受益呢?該公司恰巧近日也釋出了最新一季的財報。
北京時間10月29日凌晨(當地時間10月28日),蘋果(AAPL.O)公佈了2021財年第四財季的財報(筆者按:該報告期是2021年7-9月,蘋果財報不是從每年1月開始算的)。市場解讀為本財季業績表現平平,不及預期,財報公佈後股價下跌。這是怎麼回事呢?該季財報有哪些值得解讀的方面?
iPhone全球銷量重回第二,但低於預期
整體來看:財報顯示,7-9月,蘋果實現營收833.6億美元,同比增長29%,市場預期846.9億美元;調整後淨利潤205.51億美元,同比增長62%,市場預期203.3億美元。每股收益(EPS)1.24美元,同比增長70%,每股收益與分析師普遍預期基本相符。營收增長並未達到市場預期,好訊息是,調整後的淨利潤稍稍超出預期。
實際業績與機構預期的落差,也進一步影響到其股價的變動,在財報公佈之後,蘋果公司股價盤後跌超4%(美股有盤後交易時間)。10月28日,蘋果股價收盤價為152.57美元/股,第二天10月29日跳空低開後反彈。但截止29日收盤,蘋果股價為149.80美元/股,仍低於28日收盤價格,不過29日盤後股價稍上漲,雖然僅有0.08%。從本季財報公佈後的兩天股價表現來看,也可見資本市場的“糾結”。
對於大家最關心的iPhone筆者重點說說:
本季財報來自於iPhone的營收為388.68億美元,相比之下上年同期為264.44億美元,同比增長47%,但未能達到機構預期。據Refinitiv提供的資料顯示,分析師此前平均預期蘋果公司第四財季來自於iPhone的營收將達415.1億美元。
從更具體的市場角度來看本季iPhone的表現:
1、iPhone業務同比增長,來源於量價同升的雙重驅動。根據2021年三季度Canalys的預估資料,iPhone當季的出貨量約有4900萬臺左右,同比增長18%。而本次蘋果財報iPhone業務同比增長47%,依此估算出當季iPhone出貨均價同比增長有25%左右。此外,資料反應,iPhone高價機出貨佔比呈現上升的態勢。而本季的新品釋出後,PRO及PRO Max也繼續保持強勁的市場需求(加錢真香,謎之定價。筆者在此呼籲廣大讀者理性消費,按需購買)。
2、iPhone在中國市場的表現疲軟,本季增長主要來源於海外市場。根據中國信通院資料,中國手機市場出貨量在本季實現同比+3%的增長。從中國手機市場的結構來看,主要有國產品牌和以蘋果為主的國際品牌。測算中國手機市場中國際品牌的出貨量表現,同比下滑6%,低於市場整體表現。同時iPhone在中國市場出貨同比下滑的情況下,在全球範圍內實現了同比正增長,iPhone在海外市場的出貨增長抵消了中國市場的疲軟表現。
我們還有國際機構的最新資料來驗證。恰巧近日Strategy Analytics和IDC都公佈了第三季度的智慧手機出貨量資料。我們來看看大環境。
10月29日,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公佈了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智慧手機出貨報告。報告顯示,三季度智慧機共出貨3.273億部,同比下降10.8%,這是由於供應鏈限制所致。該機構預計,供應限制將持續到2022年上半年。
Strategy Analytics的資料顯示,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10.8%,為3.273億部。它結束了該行業在過去四個季度經歷的復甦階段。供應限制重創智慧手機市場,許多供應商無法滿足即將到來的假日季的強勁需求。我們預計供應限制將持續到2022年上半年。三星保持領先地位;蘋果重回第二。小米,OPPO,vivo分列三到五名。下圖為Strategy Analytics公佈的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手機銷量情況。
以上說的是全球情況,再來說國內第三季度銷量。Strategy Analytics高階分析師吳怡雯指出,“中國智慧手機市場2021年Q3出貨量為7960萬臺,同比下滑4%。經濟不確定性、元器件緊張、消費者換機週期持續延長是行業面臨的主要挑戰。和上季度相比,榮耀增長迅猛,一舉進入國內出貨量前三的位置。vivo和OPPO保持前二,而小米和蘋果分別下滑至第四和第五。”
再來看另一家機構調研的全球資料。據市場調研機構IDC近日釋出的最新研究資料,2021年第三季度,在廠商份額方面,三星以6900萬臺的出貨量和20.8%的市場份額位居榜首。蘋果以5040萬臺的出貨量重新位列第二,市場份額為15.2%,並獲得了亮眼的20.8%同比增長。小米以13.4%的市場份額佔據第三位,出貨量為4430萬臺,同比下降4.6%。vivo和OPPO並列第四,出貨量分別為3330萬臺和3320萬臺,市場份額分別為10.1%和10.0%。vivo的出貨量同比增長5.8%,而OPPO在本季度同比增長8.6%。
筆者查詢了國內手機出貨量自2016年至今,近五年來的資料情況(見下圖)。發現國內手機出貨量在大趨勢上是下跌狀態,特別是2021年整體更是呈連續下滑態勢。
以上多方面的資料恰巧驗證了蘋果本季財報,“蘋果手機iPhone在中國市場的表現疲軟,本季增長主要來源於海外市場”這個觀點。順帶提一句,今年第二季度小米站上了老二的寶座,如今小米又回到了第三的位置,不知道雷軍是否緊張?筆者看了下小米(01810.HK)的股價,自8月初雷軍公開演講後,股價至今呈整體下跌趨勢。
為何大環境如此?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結為今年的“缺芯”問題。蘋果CEO庫克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供應鏈問題導致蘋果當季營收直接減少了60億美元。對於晶片短缺問題何時能緩解,他表示“自己也無法給出準確預期”。
對於iPhone外的其他硬體,財報顯示iPad和Mac本季度分別實現營收82.5億美元/91.8億美元,同比分別增21.4%/增1.6%,而市場預期本季度iPad和Mac營收分別為72.3億美元/92.3億美元。和機構預期相比,iPad的表現大超預期,而Mac則表現平平。
iPhone業務是蘋果收入的最大組成部分,不及預期的表現直接影響市場對蘋果的信心。雖然如此,不過也需看到,在“缺芯”大環境下,iPhone的銷量在本季表現又重新回到了全球第二,還是很“給力”的。某著名相聲演員有這麼一句話:“不是我很優秀,全靠同行襯托”。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因為蘋果公司的本季財報,報告期是7-9月,而iPhone13真正開始鋪貨是10-11月,尤其來自中國的雙十一是每年iPhone的傳統“旺季”,但這個時間點並沒有算在本季財報中,所以“十三香”能否讓下一季的蘋果財報好轉起來?還是很有預期的。
蘋果也要“造車”,就是“運氣”不太好
iPhone業務本季低於預期是這次財報中最值得關注的部分,而自從庫克接替喬布斯以來,iPhone每年的釋出會一直被吐槽並沒有什麼亮點(與喬布斯時代對比)。在手機業務增長乏力的今天,眾多手機廠商其實也在謀求“出路”。
今年國內的新能源“造車”概念特別火熱,手機廠商紛紛宣佈入局“新能源汽車”。作為全球排名前列的蘋果其實提及“造車”的概念更早。早在2014年,蘋果就啟動了代號為“泰坦”的造車計劃,打算推出一款能與特斯拉抗衡的新能源汽車。為此,蘋果動用了龐大的資金將克萊斯勒、特斯拉、福特等多家公司的動力測試和混合動力系統工程師挖走,組建成了一支有1000位員工的團隊。
然而,蘋果的造車計劃並沒有得到一個好的延續,隨著員工的離職,蘋果不得不暫緩造車,開始研發自動駕駛技術。據不完全統計,從2017年至2020年,蘋果已經獲得超過100項汽車相關的專利技術,涵蓋了自動駕駛、車載系統、車體結構、智慧座艙等。自動駕駛技術專利的佔比從2016年的22%上升到了2019年的41%。由此來看,雖然蘋果汽車仍處於概念階段,但其已經在整車製造、自動駕駛以及車載娛樂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並且,蘋果的自動駕駛里程在2020年也突破了3萬公里,脫離方向盤的距離也延長到了232公里。對此,蘋果CEO庫克表示:“在我看來,自動駕駛是一項核心的技術,退後一步來說,汽車在很多方面就是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可以做很多事情,人們也將會看到蘋果公司的在這方面的努力。”
在自動駕駛領域取得些許成績後,蘋果在今年1月重啟了造車計劃,並尋求與車企合作代工生產汽車。不過讓筆者啼笑皆非的是,蘋果公司“造車”的負責人在前段時間被人挖走了。
9月7日,福特汽車釋出公告稱,蘋果公司造車專案的負責人道格菲爾德加入福特,擔任福特首席先進技術官,向總裁兼執行長吉姆法利(Jim Farley)彙報。
國內流傳一句話,“宇宙的盡頭是鐵嶺,科技的盡頭是造車”,為什麼無論國內國外,手機廠商都開始造車了?僅僅是因為新能源賽道火熱嗎?
其實背後還有原因。前文提到,近年來手機銷量都是下滑趨勢。智慧手機市場早就從高速增長狀態,改為了“存量博弈”時代。想想身邊的例子,從以前大家幾乎一兩年換一臺手機,到現在有多久沒換手機了?這背後原因,無外乎現在手機科技的研發,已經到了瓶頸階段,和PC電腦類似,這兩年來每年的手機發佈會,各品牌都算上,大家想想都有什麼讓人驚喜的“黑科技”出現?似乎並沒有!換句話說,現在手機的效能,已經足夠大家的日常使用了。人們的換機動力並不足。這才是手機廠商紛紛入局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本質原因。
在國內的造車領域,行動最快的手機廠商是小米。10月19日,雷軍在小米投資者日上表示,造車進展超過了預期,小米汽車預計2024年上半年量產,第一個工廠將落地北京亦莊,目前研發團隊已到崗了453人。不過本文主要寫的是蘋果,所以這方面就不展開寫了。
小結
iPhone業務本季大幅低於預期,讓財報公佈後的蘋果股價在兩天內小幅下滑,資料顯示,2021財年第四財季是自2016年4月以來蘋果業績首次未能超過分析師預期,也是自2017年5月以來蘋果營收首次低於預期。
不過也需指出,即使在供應鏈緊缺的大環境下,蘋果的全球手機銷量又回到了第二的位置。此外,在手機廠商紛紛“造車”的時候,其實蘋果早在2014年就開啟了“造車”計劃,就是“命不好”而已,連部門負責人都被同行挖走了。
從戰略層面來說,晶片供應短缺的問題對季度業績有不利影響,但這也是公司產業鏈地位的“試金石”,在大環境不利的情況下仍然能“全球第二”,本身就說明了蘋果的實力。筆者認為,短期的因素會過去,而護城河的打造是長期的過程。雖然目前iPhone是蘋果的主要營收來源,但蘋果也在把手伸向當下最火熱的“造車”領域,打造自己的護城河。這與國內華為努力在“萬物互聯”的鴻蒙OS上發力是類似的。在手機業務達到瓶頸期的今天,如何思考下一步戰略方向,是當下每個手機廠商都要面對的問題。
本文源自財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