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聽話,很重要嗎?
犬子幼時學弈,棋校分校長閒聊時說到:“都說皮的、不聽話的聰明,我發覺沒有一個能學出來的。聰明是聰明,有什麼用呢?學得出來的全是乖的、聽話的。”
後來,小學第一次家長會,班主任說了一模一樣的話——我有點八卦地背地打聽了,他倆不是兩口子。
所謂的“話”,實際上是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孩子不聽的那些“話”,通常是和他意願相違背的;家長著急上火孩子不聽的那些“話”,大部分是用孩子眼前利益換取長遠利益的那些要求。
我們常常要求孩子:出了問題別怪旁人,先從自身找原因。
那我們就聽這句話,自身的話有沒有問題?自身說話的方式能不能改進?
羅伯特·B·西奧迪尼,全球頂尖說服力與影響力的權威,其代表作《影響力》被斯坦福大學用作教材。
一爹,全家頂尖“講話”權威,其代表作《家長如何“說話”》被民間好媽媽團熱烈轉發朋友圈、點贊、收藏。
說具體點就是,羅伯提出了著名的有效說服、有效影響他人的六種影響力武器;一爹在家庭教育、親子溝通中有效實踐、落地解讀了羅伯的六種武器。
第一種武器 互惠
互惠原理
我們應該儘量以相同的方式報答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簡單地說,就是對他人的某種行為,我們要以一種類似的行為去回報。如果人家給了我們某種好處,我們就應該以另外一種好處來報答他人的恩惠,而不能對此無動於衷,更不能以德報怨。
互惠案例
一個心理學教授在大學裡做過一個實驗。請兩個學生來“藝術欣賞”,就是給一些畫打分。其中一個學生是工作人員假扮的,他中途出去買可樂,一組情況給真學生帶一瓶,另一組情況不帶。打完分後,裝學生的那傢伙向真yu學生推銷點小玩意。你猜請喝可樂的那組和不請的那組資料是幾比幾?2:1,幾瓶可樂就能賣出雙倍的貨。
親子實踐:改變幼兒的執拗
上幼兒園,兒子進園不肯喊“老師早”。奶奶接送,說了幾次,無效。於是任務扔給我,理由就是“就像你小時候……”
我便溝通,溝而通之。
“中班要選班長、組長,你還想當啊?”
“想哎!”
“誰能讓你當上呢?李老師、劉老師呀。”
“要表現好才行呢!哪裡是老師說給誰當就給誰當的呀?” 兒子頗有點看不上我的意思。
“老師說你的表現好,你就表現好!”
兒子一愣,然後恍然大悟。第二天,追著老師問好。
應用解讀
你提的某個要求,與他想要的某樣利益,找出兩者之間的關聯,便“互惠”了。孩子又不傻,他明白聽你的話有好處,這種好處也是他真心想要的,他至少願意按照你的要求去嘗試一下吧。
這裡需要強調一下的是,是“找出”關聯,而非“製造”關聯。本沒有關聯,你憑空捏造關聯,你“惠”而他“未惠”,下一次他一定“不聽話”。
第二種武器 承諾一致
承諾一致原理
一旦我們做出了某個決定,或選擇了某種立場,就會面對來自個人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
承諾一致案例
你是不是一個關心孩子成長的好家長?那麼你至少通讀本文,結合自身深入思考,順便點個贊吧!這便是承諾一致的應用。
羅博士給出的案例,比較難以置信。讓居民在自己家的門前草地上豎一塊巨大的“小心駕駛”之類的廣告牌,漂亮的房子幾乎被遮得嚴嚴實實。大多數人當然拒絕了這個要求。換一種做法,先讓居民在一份“讓加州更美麗”的請願書上簽名,兩週後,再登門提出豎廣告牌的要求。這一回,超過一半的人接受了。
親子實踐:因為承諾,所以上進
學圍棋很辛苦,在學好文化課的同時學好圍棋更加辛苦。
自己想贏棋、想升段、想拿冠軍,便是承諾,他在心中對自己做出的承諾。初級的承諾抵抗初級的辛苦,起步便很順暢。順暢帶來成功,發現自己能行、自己擅長,自然強化承諾、升級承諾。可隨著水平越高,競爭越強,辛苦日增,成績卻更難拿到,證明自己越來越困難。
過程看清楚了,任務便一目瞭然,家長該做的:發現承諾,強化承諾,升級承諾。
——“你想贏他?方法很簡單,每天比他多練半個小時,堅持一個月,你肯定贏他。你幹不幹?我陪你幹,幫你幹,監督你幹。“
——“你能做到,只要你想!“
——“長大後,在你的專業領域做到出類拔萃,你就能生活得很好。你有這種能力嗎?在棋上做給我看!“
——“你找到了擅長的方向,你就是幸運的。你要是不夠努力,丟失了這個方向上的競爭力,你就是傻冒的。“
……
應用解讀
關鍵動作在於獲得承諾,先得有承諾才會有後面的一致。可是承諾是可以獲得,或者說是可以引導的嗎?
你想讓他學醫,學不好讓他改學神學,他還是整天捉蛐蛐、掏知了。這是誰?達爾文。他最終還是沒當上醫生或者神父,可是他捉蟲看鳥玩出了名堂,大名堂!
家長真正能做的,只是發現承諾,發現他自發的承諾。然後你接受,為他提供支援。發現並不難,多嘗試不同的專案就行了。他不可能樣樣都靈,也不可能一樣不靈。
發現之後,監督鼓勵陪伴,也就是千方百計讓他體會到哪怕一點點的小成功——他自己獲得的成功,勝過十句百句別人的鼓勵。
“你要有上進心!“這句話,用做的比用說的更有效。
第三種武器 社會認同
社會認同原理
我們進行是非判斷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別人是怎麼想的,尤其是當我要決定什麼是正確的行為時。
社會認同案例
羅博士舉了個自己的例子,教3歲的兒子游泳,自己教,不靈;找名師,請自己的研究生幫忙教,該生做過救生員。小羅還是旱鴨子,浮不上來。
有一天,老羅去夏令營接兒子,看到他縱身跳入游泳池深水區。老羅慌忙脫掉鞋子去救人,卻發現兒子浮出水面。老羅揮舞著鞋子衝過去,“你會游泳了!”——當孩子獲得一點小進步,大人物們也和你我一樣,不沉穩。小羅不好意思的說:“噢,我都3歲了。湯米也3歲,他能不用游泳圈游泳,那我也能。”老羅明白了,小羅應該向小湯米而不是1米9的研究生學習游泳。
親子實踐:認知決定行為
有一段時間,兒子棋場得意了些,榮譽來得密集了些,開始看不上學校的任何榮譽,包括成績。
——“講個達爾文的故事給你聽。因為要研究進化論,所以和不同發展程度的人類社群都有業務聯絡。達爾文就幹了一件頗具穿越元素的事情,從一個食人部落買來一個男嬰,帶回英國接受最好的教育,買最好的學區房,上最貴的私教課。培養成才後,送回食人部落,讓他去實現部落現代化。一年後,達先生又跑去想看看食人族的GDP,找來找去找不到他的高材生。一問,被吃了!‘俺們這旮瘩最沒用的就是他,不會打獵,不會生火的……啥也不會,不吃了幹嘛?’”
兒子挺震撼,對這種迫害高階知識分子的行為表示出了極大的譴責。
——“融入你的集體,太重要啦!比個人能力更重要!我不強求你做學霸,就是怕你傲,傲了招人恨。可你現在是學霸的好處沒搞到,壞處全佔盡啊。別人都在乎的東西你全然不在乎,你就是甩貨,甩貨沒朋友。你應該在乎,至少裝得在乎,趨利避害呀。”
裝得足夠久,就變成真的了。其實我還是想他做學霸的。
應用解讀
美女通常臭脾氣,因為總有人捧她在掌心;學霸同樣道理;在某一方面有亮點,有機會被人捧、被人誇的孩子也是同樣道理。自古聖賢多蒙妒,其實更應該刻意低調,你又何苦到處樹敵呢?
誇你的人多是出於禮貌,咱禮儀之邦,必須誇大其詞才叫誇到位了。別因此就把競爭對手當成觀眾了,人人都想走上舞臺,沒人願意一直當觀眾!
對孩子講明白這個道理,他真正理解了,自然願意行事符合社會認同的規則。“我不是聽誰的話被迫這麼做,我是自願選擇這麼做的。”他們就能做得很好。有亮點的孩子有傲氣,也有靈氣。
第四種武器 喜好
喜好原理
人們總願意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愛的人提出的要求。
喜好案例
案例很多,比如喜歡哪科老師,那科成績就好一點。再比如為什麼小動物都那麼可愛,小貓小狗,包括人,長大就越來越不討喜了?因為夠可愛,父母不遺棄呀!
親子實踐:溫柔的我
很簡單,就一句話:我溫和地對待兒子。
不簡單的是:一直溫和,溫和十幾年。
應用解讀
親子間的喜好,其實是一種感覺。心理學家請人回憶小時候和父母在一起最溫馨的幾個場景,沒有什麼不得了的大事,大多數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我印象最深的事就是坐在我爸腳踏車大槓上,指著前面的人說,追他,我爸就猛踩幾腳超過他,然後我又找下一個。
感覺真的很奇妙!可能不記得,但是有感覺。有些孩子從小是保姆帶的,然後分開很多年。孩子不記得小時候的事情了,甚至不記得這個人。長大後再次見面,他不認識她,但是很親切。
當我們做了父母后,應該明白的是,日常的每一天每一個場景,都有可能是孩子長大後念念不忘的。所以,堅持溫和吧!做到位了,你的話,更加夠分量,更加有力量。
第五種武器 權威
權威原理
權威所具有的強大力量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即使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會為了服從權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喪失理智的事情來。
權威案例
這個案例有點震撼,假裝做個測試人能承受多大痛苦的實驗,招2個實驗物件,一個綁在椅子上,另一個在穿著白大褂的權威的要求下,依次按下逐步增大電壓的30個電擊按鈕。綁著的那個是工作人員假扮的,電擊也是假的。當白大褂不斷要求實驗物件加大電壓時,綁著的那個演員假裝痛苦的嚎叫、怒罵,可竟然有2/3的實驗物件屈服於白大褂的權威,把面前的30個按鈕一一按了個遍。這些可都是有思想的精英呀,這個實驗是在耶魯大學進行的。
親子實踐:我學習,我思考,我就是權威
所謂的小升初就是一項選拔考核的機制;所謂的考核就是出題人刨出很多個暗坑去淘汰掉大部分人;所謂的備考就是摸清楚出題人刨坑的套路避免掉進去;所謂的學習就是積累足夠備考所用的知識儲備。
關於小升初,我知道要積累哪些知識儲備;我知道哪個年級要積累到哪一步;我知道要上哪些課、刷哪些題;我知道時間怎麼分配;我知道能不能騰出時間乾點別的事……我還能開講座;我還能接別的家長諮詢……
關於兒子成長過程的重要事項,我都能講得頭頭是道。
因為,我提前瞭解,提前學習,提前思考,提前規劃,我就是權威。兒子經歷到哪一步,我都能給出正確的意見,他發現每次都能起效果,下一次,他還會聽取我的意見。
應用解讀:你也是權威,你當仁不讓
老師是階段權威,家長才是長效權威!
小學老師、初中老師、高中老師,都只關注眼下,我只管到小學畢業,到初一由初中老師接手。甚至小低老師只管到二年級,小中老師只管到四年級。這些不同階段之間,必有脫節,什麼三年級很重要、初中重新洗牌、初二現象、高一大把不及格,都和這種脫節有很大關係。
只有家長去關注、去解決這些脫節,也只有家長心懷長遠,你肯定要想他高考、他就業的事情。
所以,你就是權威,只有你,必須你,你當仁不讓!既然沒得選,乾脆迎頭上。提前瞭解、提前規劃吧。而且,只要經歷,必定了解,所以很多家長事後後悔,“當初不知道呀”。與其事後諸葛亮,不如留足提前量。快人一步,想好下一階段的事,這就是你孩子的競爭優勢。你想得超前、說的都對,他當然聽你話。
第六種武器 短缺
短缺原理
機會越少,價值就越高。害怕失去某種東西的想法比希望得到同等價值東西的想法對人們的激勵作用更大。
短缺案例
這個案例也非常多,比如錯幣、限量版更值錢。再說個有趣的案例,2歲的小男孩帶進一個房間,放著兩個吸引力差不多的玩具,一個放在有機玻璃屏障前,一個放在後面。當屏障很矮,不影響拿玩具時,小孩子並沒有表現出對哪個玩具更加喜愛。當屏障足夠高,這些蹣跚學步的小孩子必須繞過去才能拿得到時,很多小孩徑直衝到屏障後面,拿玩具速度是之前的兩倍。
親子實踐:每天只給一次機會
作業不認真,不會的出錯,會的也出錯,全是低階錯誤。每家都有這情況,我家也不例外。他們是滿卷荒唐言,我們是一把辛酸淚。
圍棋屆有一個好方法,值得借鑑。每天只有一次機會,下完這一盤,無論怎麼不甘心,今天都不下了。要報仇,等第二天。機會短缺,請你拼盡全力。
應用解讀
學習方面,不可能每天只做一樣作業,可以挑最重要的任務,或者孩子最容易出錯的,或者你最在乎的。這項任務完成出色,孩子便可以掙到點什麼,比如玩半個小時。
反正你最想要什麼,每天給你一次機會去掙到它。
你真的想要,就會拼盡全力去掙到它;你掙不到,說明你並不真正想要,至少意願不夠強烈。
①互惠、②承諾一致、③社會認同、④喜好、⑤權威、⑥短缺,至此,六種羅氏影響力武器全部介紹完畢。
終極解讀:“說”是技巧 “做”才是靈魂
把世間道理“說”得透徹,不如做好爸爸好媽媽“做”得到位。
說多做少套路深,做多說少情誼真。換做是你,更願意聽哪種話呢?
推薦閱讀
斯坦福課程兒童版,讓孩子有效自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