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我們穿衣服好不好,--------不好
寶寶,我們把玩具收一收好不好---------不好
甜甜是個2歲的小姑娘,最近很喜歡說“不”,總是和媽媽對著幹,這令媽媽很頭疼,我的乖女兒怎麼不聽話了呢?
很多媽媽都遇到了這樣的情況,這就是傳說中“可怕”的兩歲嗎?其實是指孩子的叛逆期,孩子的叛逆期不是兩歲開始,在孩子還不會說話的嬰兒期就開始了,
能坐穩的時候他非要站著,能站穩的時候他非要去蹲下,能站能坐的時候非要去走路,能走路的時候又得要抱著了。
嬰兒期的訴求比較單一,孩子的訴求就是他們“必需品”,譬如,食物,水,玩耍,關注......這時訴求=需求。
相較於嬰兒期的反抗意識和叛逆行為,2歲後的寶寶會用更清晰的語言表達自己的“不”的意願,隨之而來家長會感覺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了,不聽話了。經常讓人頭疼。什麼原因呢?是因為到了幼兒期,孩子的訴求》需求。由於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在提出訴求時,並不會考慮訴求的合理性,只會認為我想要,我需要馬上實現。
比如,“我要睡在帳篷裡。”他知道家裡買了帳篷,他很喜歡,他要和帳篷一起睡,但是他不會考慮帳篷是戶外用品,是為了出門旅遊的時候用的,不會考慮晚上睡在裡面會不會冷......所以對於他們提出來的要求,父母會感到“過分”,當我們沒有辦法滿足他的“過分的需求時”,孩子的反抗意識和叛逆行為也就隨之而來。
另一方面,他們的自控能力還沒有形成,特別是情緒的控制能力,耐性都很差,他們的訴求一旦沒有被“立刻,馬上”滿足,情緒會瞬間衝破了防線,這時候,家長就會覺得這孩子脾氣大,越來越過分。
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這裡給大家一個萬能公式。對希望孩子出現的行為進行鼓勵,對不希望孩子出現的行為我們不去強調和關注,避免產生強化。
幼兒期的孩子天馬行空的訴求,我們自然沒辦法滿足,但是我們可以幫助他們一點點的認知事物,瞭解事物之間的聯絡,邏輯關係,幫助他們認知這個世界,而不是一味的跟他們說“這個不可以,那個不能做”
在他們發脾氣時候,我們可以幫助他們看見自己的情緒,認知自己的情緒,讓他們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為孩子示範正確的行為而不是揪住孩子錯誤的行為反覆碎碎念。
有時父母要試著退一步,忽略孩子的行為,讓他自己消化一下情緒,做到不指責,不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