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大概把世人分成了四等,王陽明說除了第四種,前三類人大事可成,我們且來看看自己屬於哪一類。
生而知之者,生知安行
所謂生而知之,言下之意就是天生就懂,或者說天賦異稟的人。
但王陽明不這樣理解,所謂的天才,哪怕真的是文曲星下凡也得歷經求學之苦
所以他認為生而知之者,更指那些天生就知道自己使命的人
比如像毛澤東、周恩來、岳飛、張渠之流
但凡是在歷史的豐碑上留下自己名字的人,大多都是從小就立有大志,把生命投放到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中
此種人不僅是生而知之,且生知安行,即用一生去踐行
他們的生命狀態是:盡心、知性、知天
學而知之者,學之利行
通過後天的學習,知道了一些對自己有益的道理和原則
並且在待人應物中以此原則來要求自己,這種叫學而知之,學之利行
可能是因為遇見某個人,或者看了某本書,甚至是無意間聽到一句什麼話,整個人都變得通透且堅定
比如《士兵突擊》裡的許三多,他進部隊後說了這樣一句話:
“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做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
這就是典型的被喚醒的人格
主動選擇人生的道路
而非被道路選擇
這種人的生命狀態是:存心、養性、事天
困知勉行,修身以俟
古人有句話叫“吃一塹長一智”
以前總覺得老人或者聖賢的話很迂腐
老人說“吃虧是福”,我們覺得誰吃虧誰是傻子
聖賢說“不見小利,欲速則不達”
我們覺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直到有一天陷入困境了
才幡然醒悟,從此謹小做人
曾國藩在家書中曾寫道:
自從丁巳、戊午大悔大悟後,乃知自己全無本領,凡事都見得人家有幾分是處
大徹大悟後,才不敢自高自視,才知道別人也有許多正確的地方
這就是困知勉行的典型代表
叫修身以俟,積厚成器
以上三種,有什麼不同呢?
《中庸》有言
或知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也就是說,不管你是怎麼知道的,知道了就行
知道了並做到了,結果也都是一樣的
王陽明說,以上三類人,都是可成大事的人!
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韓愈在《師說》中講到:
古之聖人,其出(超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今之眾人,其下(不如)聖人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聖益聖,愚益愚
皆出於此乎?
這類人應該就是生活中我們常說的“裝睡”的人吧
你去叫醒他,他說你叫我幹什麼,我覺得我現在挺好的
還有一種更讓人哭笑不得
你去叫醒他,他說我以前什麼樣我以後就什麼樣
你要愛就愛我的全部
關於這類人,王陽明的評價是
譬如一塊死肉,打也不知痛癢,恐終不濟事
我想,我可能就是傳說的第四類人吧,haha ------
不知大家看後有什麼感想?你是第幾類?敢不敢評論區留言?等你訊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