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堂上古史研究:華夏是中國的古稱,也是漢民族的別稱。華夏民族歷史悠久,但華夏之含義自古以來沒有定論。作為華夏民族的一員,真知堂在深入研究上古史三年多後,終於在《尚書》中找到了答案:華夏一詞源自帝舜(重華)古國,堯舜禹時期古國名為夏國。華夏就是以舜帝之名連稱的夏國,和後世的李唐,趙宋,朱明王朝的命名方式一樣。
一,華夏一詞的來歷。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華夏是中國的古稱,也是漢民族的別稱。“華夏”一詞出自《尚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當然,如果你更有學問的話,就會知道這一篇《武成》為後人偽作,最早的華夏二字,當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中的“楚失華夏”。
《左傳》是春秋時期左丘明的著作,和孔子大約同時。那個時代,華夏指代的是周王朝以及 屬於周“王母弟甥舅”的諸侯國,連楚國這樣的南方大國,都被視為蠻夷國家。
華夏族,當時就是指的周王朝分封的親戚國家。子爵國,均不屬於華夏國家,如楚子。
華夏這個詞出現之後,就被用來和蠻夷對立,指代正統的王朝了。但華夏一詞到底原本是何意呢?夏容易 解釋 ,就是夏朝的 夏。說明周朝繼承的 是 夏朝正統。華的解釋就難了。
到了唐代,《春秋左氏傳》孔穎達疏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意思是,夏就是重視禮儀,華就是衣服好看。
這種解釋無疑的沒有得到學界公認的。講真,還有點搞笑的味道。
進入新中國後,又出現了新的解釋。主要有兩種。
二,華夏指代的是華胥氏和夏朝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根據今本《竹書紀年》記載,(華胥氏)履巨人之跡,意有所動,虹且繞立,因而始娠,生帝於成紀。
這個帝就是太昊伏羲氏。所以,華胥氏就是伏羲、女媧的母親。是中國人類的老祖母。華夏,指的是中國人老祖母和第一個王朝,看起來也說得過去。
但問題來了,這個今本《竹書紀年》的南朝沈約編的,古本沒有這個記載。文獻年代太晚,是這個解釋的硬傷。
最早記載華胥氏的,是戰國時期的《列子·黃帝》篇:“”(黃帝)晝寢,而夢遊於華胥之國。”
這樣看來,華胥氏的出現比較晚。再說,不把人文始祖伏羲太昊氏列在夏之前,而把莫須有的華胥氏擺在夏后氏之前來解釋華夏的來歷,有點牽強。在沒有更合理的解釋之前,權且算是一說吧。
三,華夏的 華 指的是玫瑰花。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這種說法來自新中國考古學泰斗蘇秉琦教授,他認為“”華“”是玫瑰花,主要意指華山腳下的新石器時代彩陶多以花卉紋為主體紋飾。其文曰“華山玫瑰燕山龍”,意思是華山腳下的先民崇拜玫瑰,燕山一帶則是崇拜龍。
因此,華夏,就是華族和夏族的統稱。
有朋友要問了,華 和花又怎麼能聯絡到一起呢?還真是有聯絡的。但這個“”華“”,並不是玫瑰花,而指的是桃花。蘇老先生搞錯了。看看下面這件河南三門峽廟底溝文化出土的花卉紋彩陶盆,各位條友以為是玫瑰還是桃花?(給個提示,桃花是五瓣的,玫瑰是多瓣的)
“華”(蕐、華)的本意就是是“花”,會意字,從芔,從芌( xū),繁體字“華”上面是“垂”字,下面代表“木”,花從木上垂下,代表繁盛。
《說文》說“華,榮也。”。
《爾雅·釋草》“木謂之華,草謂之榮。”也就是說樹木開花才叫 華。《詩經·周南》曰: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說的就是桃花開得很鮮豔,很美麗的樣子。
除此之外,史學大家 范文瀾曰:“周人尙赤,赤即華。凡遵守周禮尙赤的人和族,就是華人華族”。這就有點更牽強了。
四,真知堂新解,華夏乃帝舜古國之稱號,來自帝舜之名重華,堯舜古國本就為夏國。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說實話,得出這個結論不容易,也有點驚世駭俗。但深入研究《尚書》後,真知堂突然發現,這個解釋可能是最接近事實真相的。我們來看看《尚書》的說法。
帝堯名為放勳,帝舜名為重華。
《書.舜典》:"曰若稽古帝舜,曰重華,協於帝。"
《楚辭.九章.涉江》:"駕青虯兮驂白螭,吾與重華遊兮瑤之圃。"
舜為什麼名為重華呢?據說是因為他天生異象,眼睛裡長了兩對瞳孔,俗稱重瞳子。
《史記.五帝本紀》:"虞舜者,名曰重華。"張守節正義:"﹝舜﹞目重瞳子,故曰重華。"
估計是叫重瞳子不好聽,人們就尊稱舜帝為重華了。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帝舜名為重華,以舜之名和夏聯絡在一起,稱華夏,就好像今天學界稱唐虞,虞夏一樣,這樣解釋似乎有點道理,但說服力還是不夠。
仔細研究《尚書》後,真知堂發現,所謂華夏之夏,並不是我們認為的夏朝之夏,而是帝舜之夏國。
這個夏國,早在堯舜時期就存在了。堯舜的古國就是夏國,大禹並沒有改國號為夏,而是繼承了堯舜時期的國號。
《尚書堯典》記載:帝堯曰“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諮,有能俾乂? ”
前輩學者多指出,這裡的下民,就是夏民。後文還有“有鰥在下,曰虞舜。 ”的記載,這個下,並不是上下的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夏國有個鰥夫。
《尚書 舜典》記載:“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奸宄。汝作士。”
皋陶,是帝舜時期的大法官,蠻夷猾夏,說的就是蠻族和夷族對夏人進行欺詐,所以寇和賊都很多。
此處,帝舜明確稱呼自己的國民為夏。
後文還有:“ 帝釐下土方設居方,別生分類。 ”的記載。
下土方,也就是夏土方,古史研究者多認為,商代甲骨文卜辭中的土方,就是亡國了的夏國遺民所建立的國家。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在《詩經商頌》中還有:“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的記載。足以證明下土方就是夏土,方,乃方國之意,
《尚書 益稷》:“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 。。。帝光天之下,至於海隅蒼生,萬邦黎獻 。”
《堯典》《舜典》《益稷》三篇為真《尚書》,據此,我們可以看清楚,帝堯時期國家就叫下國,到了帝舜時期稱為“夏”,也稱下國。
下是和上對應而言的,《詩經》曰:“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難忱斯,不易維王。 ”下國和上帝並稱,並不是貶義。
所以,當大禹之子啟奪取了古國之帝位後,就把自己一族改稱夏后氏,意思是我這一族乃夏國之王族。而把帝舜的後人封於虞地為小王,後人稱之為有虞氏。
結語: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一般認為,夏朝是姒啟建立的。但這事仔細想來,有點意思。
作為一個本無名氣和號召力的新君,面對諸侯強國(如有扈),不使用赫赫有名的大國國號(如果是虞)而改稱為寂寂無名的夏,姒啟還真要有點膽量才行。給自己的一族改稱為夏后氏,似乎也沒有攀龍附鳳的作用。除非,
夏本就是大國國號,改稱夏后氏才有其特殊的光耀之意。聯絡到《尚書》和《詩經》中屢屢出現的下國和下土方,下民等詞語,夏朝本為下國(和上帝對應)之繼承者,應該是沒有太大爭議的。
所以,夏朝並不是姒啟建立的,他只不過繼承了堯舜禹以來的古國國號而已,而華夏一詞,指代的本是舜帝(重華)之夏國。就好像後世所稱的李唐王朝,朱明王朝一樣。
這或許才是華夏一詞的本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