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任憑列強的堅船利炮也轟不倒清王朝這座岌岌可危的大廈,天朝拿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與洋人在桌面上一一化解。任憑洋貨的價廉物美也無法掠盡天朝的國庫,動搖清王朝的根基,天朝以“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詔書,把列強一一寵住。天朝不怕炮,不怕搶。然而,西方基督文化的輸入,最終推毀了清王朝這座大廈。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外國傳教士只准許在開放口岸的城市進行傳教活動,不準到內地傳教。1858年的《天津條約》簽定後,外國傳教士就可以進入中國內地遊歷傳教。從此,基督新教中國沿海地區蓬勃發展起來了,醫療,教育,文字出版與慈善工作成為傳教士整個傳教事業的核心。加上很多華僑,留學生在外都加入了基督教會,回到家鄉亦推動了基督新教的發展。正因如此,中國的新式知識分子亦漸漸地加入了基督教會。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一代青年人,在接受現代西方文明的浸潤後,面對國家極為深重的民族危機,他們初步認知是,只有藉助現代西方文明之普世價值才能解救中國於危難。
接下來聊一聊孫中山先生與基督教的淵源。孫中山在檀香山讀書期間,他哥哥孫眉怕他加入教會,便於1883年夏天,把他從檀香山遣送回國內,回到翠亨村後,立志要破除迷信的孫中山與好友陸皓東一起,打爛了翠亨村北廟的神像,被村民群起而攻之,不得不離鄉跑出香港。在香港期間才開始正式加入基督教會。
1882年畢業於美國加州屋侖神學院的喜嘉理,被美國公理會按立為牧師,受美國公理宗海外傳道部派遣,並受北美四邑華僑的委託,回廣東四鄉傳教。而香港則是華僑回鄉必經之地。喜嘉理就選擇香港立足,當他初到香港,人地生疏,幸而他認識了懂英語的溫清溪(祖籍台山大步頭)。溫清溪見喜嘉理正在尋覓住所,便將必列者士街2號住處讓給喜嘉理。後來與喜嘉理合作開設中文學校及英文夜校,又以學校為佈道場所,接收信徒,設堂命名為“合眾教會”。
孫中山被哥哥從檀香山遣送回國,途經香港逗留的期間,就認識了喜嘉理。他再次來到香港必列者士街2號找他,喜嘉理就讓孫中山住在二樓,自己住三樓,一樓則是講道的地方,兼作“華童課室”。後來,孫中山介紹了他的同學唐雄,好友陸皓東由喜嘉理施洗入教,皈依喜牧師門下。1884年5月4日,喜嘉理為孫中山施洗。從此,孫中山加入了基督教這個大家庭,並取號日新。並從香港,廣州,上海等地廣結眾多教友,為孫中山革命積累了廣泛的人脈關係。
喜嘉理緣由認識溫清溪,得以在港順利開展傳教事務。孫中山緣由認識了喜嘉理,得以加入基督教,兼得區鳳墀、王煜初、尹文楷、左斗山等教會名人的幫助,擴充套件了人脈關係,方便了孫中山日後到各處宜傳革命,尤其是溫秉忠、牛尚周、宋嘉樹三連襟成為了孫中山革命的支持者,眾所周知宋嘉樹的女兒宋慶齡是孫中山的妻子。宋嘉樹為孫中山的革命提供巨大財力資助,而宋嘉樹本身就是從美國神學院畢業回國傳教的傳教士。
孫中山從“自由、平等、博愛”的基督宗教核心理念與普世價值觀中得到了啟發,發現中國抱殘守缺、愚昧頑鈍的封建文化,已無法根治幾千年積淤之頑疾。當見到香港被割讓後,英國人通過幾十年的經營,就把一個荒漁島建設成一個新型城市,這樣透過落後與先進的對比,在探索國家出路的初期,從基督宗教普世價值觀裡萌生出來的救國濟民的思想理念便日趨成熟。1906年秋冬間,孫中山在日本與黃興、章太炎等制訂《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時,首次揭櫫“自由、平等、博愛”之鼎革大旗。
基督宗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思想在這一歷史時期兼收幷蓄,許多新式知識分子把內外文化高度結合,萌生了救國救民的思想理念。腐敗軟弱無能的清王朝,終擋不住滾滾歷史的潮流,最後,辛亥起義一聲槍響,中國幾仟年的封建帝制從此灰飛煙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