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放開思維,我們一起來談天說地,瞭解地球的另一面。 要說到中國歷史上最神秘莫測的陵墓,非秦始皇陵莫屬啊。
晉朝有一本記載長安城事蹟的古書,「三輔故事」裡,寫了這麼一件奇事,西楚霸王項羽入關以後,動用了30萬大軍盜掘秦始皇陵,在挖掘的過程中,突然有一隻黃金大雁,撲稜著翅膀從墓中飛出來了,然後一直向南頭也不回的飛走了。
那這到底是一個江湖傳說,還是確有其事呢?確實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在「漢書裡」,確實記載了秦始皇陵有一種陪葬品,就是黃金大雁。「漢書」裡學著,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雁。「三輔故事」上還說,項羽大肆劫掠了陵墓當中的珍寶,動用了30萬兵力,搬了30天都沒搬完。這個說法確實過於誇張了,如果搬都這麼費勁,當初是怎麼放進去的呢?但是話說回來,難道早在項羽那個時候,秦始皇陵就被盜了嗎?
時間來到了1974年春天,考古隊在西安市以東31公里的驪山,發現了秦始皇陵。整個陵園的佈置模仿秦朝的都城咸陽,也是分為內外兩層,外城城牆一共6.3公里,內城牆2.5公里,整個陵園大約有78個故宮那麼大,紫禁城佔地面積是72萬平方米。秦始皇陵的陵園總體面積是5,600萬平方米,是78個故宮,只不過它沒有那麼多建築。陵園裡有陪葬坑,陪葬墓和地面建築,大家耳熟能詳的兵馬俑坑就是陪葬坑裡的一部分,還是小小的一部分。我們今天主要講的是陵區中間,這個封土和地宮所在的位置,所謂封土就是墓地上堆起來的土堆,在我們老百姓這就叫墳頭。在帝王這兒就叫封土。
皇陵上的封土長寬都是350米,高76米,從空中看就是一個正方錐體,就像一個黃土做的金字塔,說它是金字塔可以說不為過,因為它愣是扛住了2000多年的風吹雨打,沒有風化變矮,是什麼原因呢?奧秘就在於修封土堆所用的夯土,它是用白灰,砂土,黃土摻合成的三合土,然後用糯米湯澆灌,再加上鐵釘加固,所以這個皇陵的封土,準確的說它並不是一個土堆,而是一個有做複雜工藝的混凝土建築。這樣處理以後的夯土層,它不僅不怕風吹雨打,就是用鑿子做鋤頭敲下去,也只能敲出一個小白點,就算是用炸藥去炸,也很難炸開。封土堆裡的夯土分為九層,九這個數字是暗含了九五至尊這個概念。早在春秋時期的老子就講過,九成之臺,起於壘土。可見在春秋時期,就有修建九層之臺的習慣了。這個結構讓人想起了一個名字,叫做九層妖塔,你乍一聽這個名字,可能以為來自於奇幻小說,盜墓小說,實際上還不是它真的存在過。
在20世紀90年代,青海省發現了一座古墓,比命名為「血渭1號大墓」,可以算得上是當時重大的考古發現。這個大墓東西長26米,南北24米,封土也是分為九層,從上到下,每隔一米都會用柏木隔開,柏木它生長得比較緩慢,碗口粗的柏木,要長將近200年。專家就估計修這樣一座大墓,需要1萬人辛辛苦苦的工作一年,所以墓主人他肯定是超級貴人。後來考古學家初步推斷,按照當地藏人的說法,這種有九層封土的墳墓裡面,鎮守著妖魔鬼怪,它們負責看守大墓,所以稱之為九層妖塔,事實證明,這座九層妖塔確實名不虛傳。幾百年來,無數盜墓賊,都覬覦這個大墓裡的金銀珠寶,都沒有得手。民國時期的軍閥馬步芳,也動過這方面的心思,但是也只是挖到第一二層就收手了。傳說是因為出現了木質鳥獸復活的怪事,把盜墓者被嚇回去了。後來的考古隊也只在這座大墓當中,清理了第一二層殘留的文物,就一直在沒有往下動了。據說是因為技術原因不再主動發掘了。
「三輔故事」裡說黃金大雁飛出秦始皇陵,和九層妖塔的傳說,驚人的一致,而且秦始皇陵的封土堆,這個九層結構,也和青海血渭1號大墓如出一轍。只是秦始皇陵規模遠遠更大,時代也更為久遠。秦始皇陵是所謂九層妖塔已知最早的原型,說明這種獨特的陵墓修建方式,在歷代是沿著一條神秘的脈絡,有所傳承的。
那麼項羽到底有沒有進入地宮?我們首先要搞明白的是這個地宮它到底有多深?「史記」裡記載的,秦始皇陵是一個浩大無比的工程,它穿過了三道地下水層,所謂的穿三泉。最極端的推測,這個地宮深到了500~1千米。這個說法也是比較誇張,當時的人,應該還不具備這種規模地下建築的能力,因為不像打礦井這麼簡單,你還得建成相當規模的地下建築群,當前認可程度比較高的數字是地宮差不多有26米深,26米這個數字你聽起來不多,但是也有大約今天的10層樓那麼高,那個時代的能夠在地表,修10層樓高建築的文明就沒幾個了,更別說在地下了,所以也是相當厲害的。
現代儀器探測出來的地宮,它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總面積大約是2.5萬平方米,相當於兩個半足球場那麼大。在地宮邊上有一圈巨大而且精細的夯土宮牆。宮牆上面有廊房,高出地面大約30米,頂部距離封土表面最淺的地方只有一米左右,整個地宮是一個倒金字塔形狀,而封土是一個金字塔形,這是我們中國2000多年陵墓史上,唯一的一個雙重金字塔構造。地下部分的金字塔是反過來是底小頂寬,它是一個陰陽相反的映象結構,確實很奇妙吧。現代儀器的確卻探測到了陵區的地層當中,有多股從東南向西北流動的地下水,那這就和「史記」裡面所說的吻合上了。是穿三泉而建成的,防止進水一直是修建陵墓的第一大難題,穿三泉就已經很不利了,更加不利的是陵區正處在驪山谷口河流的下方,到了洪水季節,山谷就會發大水,但是科學家們用核磁共振法,勘測了墓室和地宮的土壤層以後,發現它們是乾燥的,並不含水。那麼是怎麼做到的了?這是秦始皇陵的又一大謎題。
考古人員繼續探測,大家猜怎麼著?結果居然發現了一套堪比都江堰的水利工程,目前被稱為秦陵阻排水工程。秦始皇果然是個大神級的存在,他身邊是彙集了當時最頂尖的科技成就。它怎麼過阻排水呢?在陵園東南距離陵墓1公里的地方,也就是在驪山和陵園之間。考古學家發現了一條大於1千米長的防洪堤叫五嶺,經過這個五嶺堤1擋,就使得原本流經陵園的河流改道了,它繞過了陵園,轉向東北方向流去了,這是陵園外圍。陵園內部還有一套阻排水系統,這套系統是隨著陵園的自然地勢而精心設計的,設計者和施工者對陵園的地質狀況非常瞭解,而且測量相當精確。
阻排水渠是環繞在高低不平的陵園上,渠底面的高低差是在一米左右,這樣就能夠確保渠裡面的水,能夠按照設計的意圖,最後彙集到一個地方,再排出陵園。與之相呼應的是地上的排水系統,在陵園內不論是牆腳,封土周圍,都有整齊的排水管道,形成一整套縱橫交錯的地表排水設施。它們能夠將生活用水,雨水,迅速排到地勢低窪的地方,引向陵園外。經歷了2200多年的歲月滄桑,地震洪水之後,這套阻排水系統依舊工作良好啊。排水系統一直工作良好,說明秦始皇陵上千年來沒有遭到大規模的破壞,但是還是不足以證明項羽沒有進入地宮,但是有一點還是讓專家們放下了心來。
「史記」中記載著地宮裡,有用水銀模仿百川江河大海的景觀,探測到的結果表明,秦陵的地宮中汞含量的確高的異常,足以致命,這種高濃度的汞蒸氣,如果人吸入了以後,輕則肌肉癱瘓,精神失常,重則就一命嗚呼,直接就掛掉了。看起來這個水銀江河圖還真的很妙,是多功能合一的。既能讓秦始皇在地下也指點江山,還能夠防腐防盜。如果項羽的軍隊打開了地宮,那這些水銀肯定早就揮發了,現在水銀仍然深埋於地下,那就說明西楚霸王沒有進入地宮。楚霸王可能只是在陵園區找到了一些陪葬品。他拉走的財寶估計大多數都是在咸陽宮裡的。專家們現在想搞清楚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秦始皇陵的地宮,它到底有沒有穹頂的?換句話說是把棺槨放進去以後,就把整個墓穴用土填實填滿了,還是說它這過墓穴,本身就是一個有天花板的地下室。
比如陝西省紫陽縣秦景公一號大墓,它深23米比秦始皇早300多年,面積5000多平方米,它就是一個用夯土填實了的墓,它是垂直的從地面挖下去一個大坑,落下棺材以後就用夯土填實,這個叫做豎穴墓,這種建造方式簡單易行,技術含量也不高,它就沒有封頂。但是史書上說秦始皇陵上具天文,就是說他的墓室頂上是繪畫了星辰的影象的,那也就是說這應該是一個有天花板的地下室。整個地宮東西長170米南北寬約145米,這麼大跨度的封頂,那上面承受封土的壓力得多大?這個建築難度可想而知。現在的勘測技術還沒有辦法呈現這個地宮到底是怎麼修的細節。它下面是不是有柱子?哪些地方有柱子?這個不知道。要了解真相,還得耐心等待。大家看高科技的阻排水工程,還有防盜措施,那麼問題就來了,秦朝的人是從哪兒學到了這麼多牛掰的高科技?
在東晉時期成書的「拾遺記」有這麼一個故事,說有一個神秘莫測的種族,曾經拜訪過秦始皇,叫做宛渠之民,他們所生活的地方就叫宛渠國,他們開著一艘潛水艇來到秦國,在書中稱之為「螺舟」,又叫「淪波船」,它在天上飛可以日行萬里,又可以潛入水底航行。從今天的眼光看,它既是不明飛行物UFO,又是水下不明航行器USO。這些宛渠國人和秦始皇有過短暫而神秘的接觸,他們告訴秦始皇宛渠國有一種石頭,燃燒以後可以發光用作夜間照明之用。這種石頭一粒有小米那樣大小,如果把它扔到水裡,水沸騰起來的泡沫能夠流出10裡開外。聽起來這還像是一種力度非常大的能源物質。宛渠國民還說,他們曾和上古的炎帝接觸過。黃帝所在的少典部落,採銅礦銅礦鑄鼎的時候,他們也不遠萬里的跑來觀察。聽起來就像他們一直在觀察人類文明的進展。
那麼可不可以大膽地猜測一下?從陵墓當中飛出來的那個黃金大雁,就是從宛渠國帶來的某種飛行器。秦始皇把宛渠國民當作是神仙,今天的人更傾向於把它解讀為外星文明,那到底是哪一個呢?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他們不是地表人類文明。神秘的宛渠國人,見過秦始皇之後。秦始皇就像開了掛一樣,憑藉著傲人的科技,快速運轉的兵工廠,在10年之內滅了六國一統天下,走上了巔峰。秦始皇陵的地宮中,也許還有更多驚人的秘密,也許埋藏著上面所有問題的答案,等待著重見天日的那一天。好了,今天的故事分享到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