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句俗語叫“人如其名”,說的是一個人的性格和品行與他名字的含義有時候是非常一致的。雖然這個說法顯得比較武斷,可歷史上確實出了不少人如其名的著名人物,比如遼代名臣張儉,他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人如其名”。
張儉的名字中有個“儉”字,他的一生確實過得十分儉樸。雖然他身居高位,官職做到了遼朝左丞相的地步,還被遼朝皇帝尊稱為“尚父”,可他的一生卻非常注重勤儉節約。張儉活了91歲的高壽,這樣的長壽之人在古代絕對屬於鳳毛麟角般的存在,可是他卻從來不吃什麼山珍海味,每餐都是粗茶淡飯,而且只有一個菜,就連穿的衣服也都是粗布麻衣。
據說張儉輔佐新繼位的遼興宗時,就被遼興宗狠狠地捉弄了一次。那時候遼興宗還是個童心未泯的年輕人,有一年冬天他召見宰相張儉商討朝政,看到張儉每年冬天都穿著相同的衣服,就趁張儉不注意時用火鉗暗中把宰相大人的衣服給燒了個洞。遼興宗這樣做也是一時興起,想瞧瞧宰相大人舍不捨得給自己做件新衣服,可是他沒過多久就忘記了這件事。過了一年後,遼興宗偶然間發現張儉衣服上那個破洞還在,於是就問張儉幹嘛連件新衣服都不捨得穿?
張儉看到皇上問話,只好照實答道:“臣這件衣服已經穿了30年,故而不捨得更換”。當時遼朝因為長期和中原地區通商,遼朝貴族間都流行中原那種奢侈華麗的風俗,遼興宗看到張儉如此樸素,忍不住感慨萬千。他轉身命令侍從開啟國庫,讓張儉進去隨便挑選一件自己中意的寶物,然而張儉最後卻只挑選了幾匹麻布,這讓遼興宗更加羞愧的無地自容。
張儉出身官宦家庭,是遼聖宗統和十四年的進士,他性格直爽,素有謀略,深受遼聖宗和遼興宗的器重,從一個小小的順州從事一直做到了朝廷左丞相的位置。雖然張儉身居高位,還擁有兩萬五千戶的食邑,可他卻從來不鋪張浪費,每餐只吃一個菜,多餘的錢財都拿來接濟親朋故舊。
雖然張儉對親朋好友多有照顧,但是卻是一個非常有原則的人。張儉輔佐遼興宗後,遼興宗對他十分尊重,得知他還有個兄弟後,就提議將他的五個兄弟都賜予進士及第。可是張儉卻堅決不同意,認為此舉不但對家族子弟無益,反而會使他們產生驕奢浮誇之風。況且科舉乃是朝廷第一要事,豈能因某位臣子得寵,就隨意賞賜進士及第。張儉的一番話讓遼興宗更加欽佩,越發尊敬張儉,還特意吩咐隨從不得自呼張儉名諱。
張儉作為遼朝的大臣,自然事事都向著遼朝考慮,而遼朝有這麼一位厲害的人物,宋朝就免不了要吃虧。當時的宋朝雖然誕生了一大批的著名文人,可是卻找不到一個能與張儉相媲美的人物,要不然宋朝也不會在“重熙增幣”中吃那麼多的虧。
遼興宗繼位後,遼朝經過遼聖宗的勵精圖治,國力變得十分雄厚,就連西夏也不得不向遼朝俯首稱臣。因為遼朝在與宋朝的屢次衝突中都大獲全勝,所以遼興宗就想趁機吞併宋朝的瓦橋關南十縣之地。可是當他徵詢張儉意見時,張儉卻並不同意,因為張儉認為僅僅為了十縣之地就勞師遠征並不划算。
遼興宗看到張儉不同意,就請教張儉有沒有什麼好辦法。張儉笑著說,陛下兵強馬壯,想要讓宋朝俯首稱臣還不是輕而易舉?陛下只要派出使者去斥責宋朝皇帝即可,又何必親自勞師遠征呢?遼興宗聽了十分高興,果真派出使者把宋仁宗狠狠罵了一頓,還向宋朝索要瓦橋關南十縣。
宋仁宗因為反對西夏李元昊稱帝,所以宋朝正與西夏打得火熱,結果卻屢戰屢敗。如今遼朝又來打秋風,宋仁宗雖然不想同意,可卻實在想不到好辦法,最後只好同意把給遼朝的歲銀增加十萬兩,另外再增加十萬匹絹以平息遼國的怒火。就這樣,張儉僅僅是一個建議,就使遼朝每年多從宋朝得到十萬兩銀子和十萬匹絹。
不得不說,當時的宋朝確實是非常軟弱,可能也是因為宋朝當時太富有了吧,所以能用錢解決的事情都不想用武力解決。在“重熙增幣”後的第二年,宋朝又因為實在搞不定西夏,最後只好同西夏議和。說是賞賜,實際上是賠給西夏每年絹十五萬匹、銀七萬兩、茶三萬斤。如果當時宋仁宗能夠像遼興宗信任張儉一樣信任范仲淹、歐陽修等人,宋朝也不至於成為歷史上最大的肥羊,遼金蒙和西夏,誰都想去咬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