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承載著文明,並傳承著歷史文化。國家博物館中,收藏一件“特殊”的文物,它與神舟五號有關,雖然看上去其貌不揚,卻非常重要,這件文物究竟是什麼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瞭解一下。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國家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博物館,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和文化交流於一體,它的建築面積將近20萬平方米,是世界上單獨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
遊客們去北京旅遊時,必定會去國家博物館打卡,感受歷史文物獨有的魅力,並瞭解文物背後的故事。國家博物館館內的藏品豐富,約有120餘萬件,擁有將近6000件國家一級文物,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後母戊鼎、虎紋石磬等珍貴文物。
我們還沒參觀國家博物館前,對中華文明的理解,只會停留在文字概念上,但看到一件又一件珍貴的文物後,我們才會切身地感受到華夏文明的厚重感,並不由自主地產生自豪感,這些文物都是歷史發展的見證者和傳承者。
在遊覽國家博物館時,如果我們稍不留神,就會忽略一件非常特殊的文物,這件文物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與神舟五號有關。
為慶祝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一週年,航天工程中指揮部將神舟五號飛船返回艙捐贈給國家博物館,因此,在國家博物館中,我們可以看到楊利偉穿過的宇航服和返回艙,但除了宇航服和返回艙外,還有一件關於神州五號的文物被靜靜地擺放在展示臺上,它就是返回艙的隔熱層。
從遠處看上去,返回艙的隔熱層很像燒焦的魚皮,雖然造型不是很好看,但它對於神州五號卻非常重要。航天器返回地面大致可分為調姿段、制動段、過渡段、再入段及著陸段五個階段,其中再入段指的就是航天器需要經受高溫和較大過載的考驗,艙體會與大氣層進行摩擦從而產生高熱,如果不能降低摩擦和高熱,返回艙就會出現危險,而科學家在返回艙外加上隔熱層,就可以完美地解決這個問題,正因如此,我們才會看到燒焦的隔熱層。
返回艙隔熱層的工作原理非常簡單,它是由石棉、玻璃與酚醛摻合形成的複合材料組成,並給返回艙,穿上了一層厚度達25毫米厚的防熱的衣服,就是燒蝕脫落帶走熱量,也就是說,返回艙的表面會有很多層隔熱層,一層一層地燒,一層一層地脫落,燒到一定的溫度後,就會脫落一層然後下一層繼續燃燒,等隔熱層燃燒得差不多後,返回艙透過大氣層減速也就完成了,在這個過程中,並不會產生大量的熱,因為有隔熱層保護返回艙,飛船內部溫度必須保證在30攝氏度左右,所以我們才能看到返回艙安穩落地。
神舟五號返回結束後,返回艙上還存在一些燒蝕的隔熱層,工作人員將其小心翼翼地進行收藏,並送到博物館中,我們看到的隔熱層,它們不僅是航天技術的結晶,更是我國綜合國力的重要象徵,故此,國家博物館收藏的隔熱層是一件意義非常特殊的文物,它就是一件具有特殊意義的國寶,並將永遠在這裡進行展示。
各位讀者,在遊覽國家博物館時,你們注意到神舟五號的隔熱層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