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在國際事務中,要問哪些國家最有話語權?
那非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莫屬。但在聯合國五常中,有一個國家常常被取笑為五常之恥,他就是法國。
法國真的那麼差勁嗎?
今天我們就一起走近法國,從10個方面,儘量客觀地看看法國的過去和現在,儘量中肯地評價法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
一、民族融合
法國的存在感不強,不是今天才有的事,他在歷史上也不是特別出名。如果搞個帝國排名,他是排不進去的,因為前面還有大漢帝國、蒙古帝國、波斯帝國等一眾大佬。但實事求是地講,他的實力還真的不弱。
世界上原本沒有法國,只有羅馬帝國統治下的高盧。高盧地區本以凱爾特人為主,後來日耳曼人的一支法蘭克人開始入侵高盧,他們把高盧推進到了封建社會,也融合高盧人成為了如今的法蘭西人,也就是法國人。
二、王朝傳承
一般認為,法國的封建社會有6個王朝,但依照咱們中國人對改朝換代的理解,其實他們只有三個王朝。墨洛溫家族統治了200多年,加洛林家族統治了200多年,這兩個王朝加一起叫法蘭克王國。
後來,因為國王沒有兒子,所以王權傳給了法蘭西島公爵,於是法蘭克王國就變成了法蘭西王國。
大多數資料告訴我們法蘭克王國分4個王朝,其實都是法蘭西公爵雨果·卡佩的後代,所以我們可以把他理解為一個王朝。
這個王朝統治法國800多年。
三、強人出世
我們熟知的撲克牌起源於法國,但當時沒有大小王。紅桃K代表的是法蘭西國王查理,他統一了歐洲的大部分地區,並獲得了羅馬皇帝的“榮譽稱號”。
查理大帝非常好學,他學會了漢武帝的推恩令,於是把一個大帝國平分給了自己的三個孫子。西、中、東三塊地方,後來就分別演化成了法國、義大利和德國。
四、十字軍東征
這是一場持續200年的宗教戰爭,在很多歷史、文藝作品中被反覆提及。基督教是羅馬帝國的國教,羅馬帝國衰落之際,法蘭西王國崛起,大部分國民仍信仰基督教。
可隨後,西邊崛起了一個更強大的哈里發帝國,他們的國教是伊斯蘭教。兩個宗教都認為耶路撒冷是勝地,於是就打個沒完。其實後來還有猶太教在這個地方湊熱鬧,本文按下不表。
十字架是耶穌的象徵,所以東征的教徒都弄了十字架標誌,被稱為十字軍。戰士都是教徒,信仰通往天堂,所以戰鬥是非常殘酷的。過程互有勝負,最後的結果是十字軍輸了。
五、英法百年戰爭
法蘭西的諾曼底公爵入侵英格蘭,成了英格蘭國王,並佔據了法國北部大片土地。
法蘭西國要收回領土,英格蘭國說我是法蘭西老國王的侄子、你只是堂弟,我要當法國國王。
歐洲各國國王的親屬關係是比較混亂的,比如雨果·卡佩的後代,不僅是法蘭西的國王,還是葡萄牙的國王,也是西班牙、匈牙利、波蘭等國的國王。
經過幾百年的演進,英法之間有錯綜複雜的王位繼承和聯姻關係,當時的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的母親是老法蘭西國王的姐姐,法蘭西國王腓力六世的父親是老法蘭西國王的弟弟,這個關係到底誰近,作者也是費了好一頓腦細胞。
反正就是打起來了,打了一百多年,法國最後是贏了,但兩國都元氣大傷,感情也一度跌至冰點。法國的勝利,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聖女貞德,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電影。
六、封建頂點
路易十四當國王的時候,將國家推進到了法國封建社會的全盛時期。
他打敗了神聖羅馬帝國、荷蘭、普魯士、瑞典等國,自稱“太陽王”。近代以來,歐洲大陸先後出現了三個霸主,第一個是西班牙,第二個是法國,第三個則是英國。
西班牙在三十年戰爭中戰敗後法國開始稱霸,拿破崙退位後英國開始稱霸。但國力的發展變化並非一蹴而就,三個國家之間也不存在誰消滅誰這麼絕對的控制。
前文說過法國和英國之間的淵源,其實法國和西班牙也有淵源,公元1700年路易十四的孫子費利佩五世當上了西班牙國王,這就是神奇的歐洲。
世界近代史的開端一般從1500年算起,因為這時有了地理大發現,歷史從地區史變成了世界史。在西班牙、法國稱霸的時候,世界的聯通還只是初步的,所以嚴格地說他們只能算是歐洲霸主。
而當英國稱霸的時候,才是真正的全球霸主“日不落帝國”。一戰後英美開始平分秋色,二戰後美蘇也算平分秋色,蘇聯解體後美國一家獨大。
七、大革命
法國在七年戰爭中被英國打敗,國力空虛。好景不長,英國的北美殖民地鬧獨立了,法國堅決支援並對法宣戰,錢更不夠花了。
國王路易十六準備加稅,議會代表不同意,矛盾升級後就爆發了革命。由於民眾的覺醒,法國封建社會很快就土崩瓦解了,這與我們的清帝退位差不多,沒有改朝換代那麼殘酷的戰鬥,很多人一下就改旗易幟了。
法國在大革命之後,出現了很多派別,這成為我們學生時代的考試噩夢,左派、右派也是從這演變來的。這段歷史時間短、比較亂,總之是一頓折騰之後,政治明星拿破崙閃亮登場了。談到法國曆史就不得不說一下拿破崙,因為他是神一般的存在,是凱撒和亞歷山大的“接班人”,丘吉爾更是稱讚他為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拿破崙一手打造了法蘭西第一帝國,在位11年間南征北戰、所向披靡,整個歐洲除了英國之外,都向他臣服或結盟。在他統治法國期間,法國的工業資產增長了一倍。雖然他叫皇帝,但其實他是法國大革命勝利果實的捍衛者。
八、開始衰落
有些人只會贏、不會輸,輸了兩次之後,拿破崙就被徹底流放了,法國也由此衰落。衰落原因主要有三個:
一是政局不穩。拿破崙之後無人能夠凝聚法國,波旁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國、第二帝國輪番登場,在五十多年的時間裡先後有四五十個政府主政,自己把自己折騰壞了。
二是資本主義發展緩慢。法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時間比荷蘭、英國、美國都晚,封建的制度短板使他失去了發展先機,大革命後仍然普遍存在的小農經濟和家庭手工業又嚴重製約資本主義的發展。
三是長期戰爭導致勞動力不足,大量資本以高利貸的形式輸出導致本土工業發展不良,工業革命程序在法國比較緩慢。
1870年,法國輸掉了普法戰爭,德國取而代之、成為歐陸強國。戰敗後的法國割地又賠款,北方六省還被對方佔領,加上戰爭本身的傷亡和損失,法國人民揹負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從此,法國的排位跑到了英國、美國和德國之後,成為世界第四強國。
法國一心想復仇,德國也時刻提防著法國東山再起,彼此在非洲殖民地也是矛盾不斷。加上其他各種矛盾的推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就這樣爆發了。
法國人報名參軍的熱情很高,但戰爭卻是異常的殘酷,約有150萬法國士兵傷亡。
西線是一戰的主戰場,法國是西線的主要抵抗力量,法國北部工業區是戰鬥最密集的地方,這對法國的工業和經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法國雖然是戰勝國、收復了失地,但代價慘痛、得不償失。
九、閃電投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經濟低迷、政局不穩、人民厭戰,而德國快速崛起、一心復仇、不斷試探,之所以出現勝者不強、敗者不弱的情況,與歐洲均衡、美國貸款、英法綏靖有關。
歐洲均衡理念來自於拿破崙給歐洲他國造成的傷害,各國一致認為不能讓哪個國家強大到可以在歐洲搞獨裁,如果過分削弱德國,難保法國不出現第二個拿破崙。
而英法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是想把德國這股禍水東引,讓他與正在輸出革命的蘇聯發生正面衝突。
法國為了減少戰損,花費巨資、歷時12年,在法德邊境修建了馬奇諾防線。他們可能是學習我們的萬里長城經驗,但我們是強世修城防遊民,他們是弱時修堡等人家送上門。希特勒當然不會那麼傻,德軍繞到北部透過比利時攻擊英法聯軍。
英法聯軍無奈上演敦刻爾克大撤退。法國在抵抗了40多天後就宣佈投降,成為笑柄,維希政府也成了傀儡政府。
這時,有一個法國旅長在英國建立了自由法國,他發動法國的殖民地以及本土人民抵抗德國入侵,並在戰後成為第四共和國的總理、第五共和國的總統,因為他是軍人出身,所以大家習慣稱他為“戴高樂將軍”。
隨著二戰逐步走向勝利,他從一個光桿司令變成了統帥百萬雄師的將軍,也逐漸地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
十、全面發展
世界上的事就是這麼奇妙,法國在一戰中勝利卻陷入困境,在二戰中因為投降得快本土基本沒有遭受什麼破壞,雖然有爭議但也是戰勝國,並加入了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自由法國得益於英國,這大概就是唇亡齒寒的道理;英國堅持法國入常,也是應對美蘇崛起的考量;再往遠了說,美國扶持戰敗的日本也是針對中蘇;中國雖然在一戰和二戰中都是戰勝國,但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並不能真的主宰任何東西。
二戰後,法國政治保持了穩定,政府比較清廉。擁有了核武器、核動力航空母艦,擁有獨立完整的軍工體系。法國經濟在很長的時間裡一直保持穩定發展,與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等同步進入發達國家行列,GDP長期穩居全球第七。
啟蒙運動給法國創造了燦爛的近代文化,廣闊的平原保障了農牧業的發展,核動力的開發彌補了礦產資源的匱乏,多邊外交政策為其贏得了比較好的國際環境,法國人民具有比較高的生活水平和福利保障。
一個人的出身是無法選擇的,一個國家的出身也是無法改變的。法國生於歐洲,這是一個歷史上強國林立、現在普遍發達的地方,法國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面臨比較強的競爭。
或許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生於憂患吧,法國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始終處在了比較靠前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