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陳文傳》記載:”雲南產銀,民間用銀器貿易,視內地三倍。”
早在古代,人們就已經開始用銀進行貿易。不過,我國雖也產銀,但僅為少量。自古以來,中國一直都是一個貧銀國家。少到什麼程度?我們大體可以從《明實錄》銀課收入中略知一二。
在歷史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白銀主要從日本進口。而到了明朝時期,隨著國內商品競爭力的增強,我國的海外貿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國內獲得白銀的途徑也變得更廣。隆慶帝即位時期,美洲、歐洲等世界各地的經商者相繼來到中國做生意,他們帶來了大量的黃金白銀,用以換取中國的茶葉、絲綢等搶手商品。
資料統計表明,在15世紀中期到16世紀中期,由海外流進國內的白銀數額高達3億3千萬兩,而在這其中,我國與日本貿易所獲得的白銀數額最多,達2億兩,僅次於日本之後的,為西班牙和葡萄牙,分別為8千多萬兩和4千多萬兩。
我國與西班牙和葡萄牙貿易量如此高,主要得益於當年世界白銀的大規模開採。
我們都知道,哥倫布遠航是為了尋找黃金,向外進行殖民擴張。之後,隨著銀礦被發現和開採,人們開始將目光投向白銀。根據學者研究,16-18世紀,美洲地區共產出將近14萬噸的白銀,而西班牙殖民者從美洲地區掠取的白銀就高達10萬噸。
隨著哥倫布遠航,殖民者的對外擴張,拉丁美洲這塊富含白銀礦藏的土地被發現後,殖民者對其進行了瘋狂的開採、挖掘。隨著全球化貿易的發展,大量的白銀不斷流入我國。
海外貿易帶來的鉅額白銀,大大改變了當時國內的社會狀況,其中最為突出的表現在於白銀成為了當時流通貨幣的第一選擇。萬曆年間,“一條鞭法”的推行更是將白銀的貨幣職能發揮到了極致,那個時候,白銀在貿易活動中得到普及,併成為了商人買賣交易的一種新興的支付方式。
到了19世紀之後,拉丁美洲民族反壓迫意識越來越強烈,人民紛紛覺醒,起來反抗,自此白銀採礦業一度被暫停,白銀產量也隨之劇減,這就意味著流入我國的白銀數量也因此而減少。
到了晚清時期,隨著殖民主義入侵,我國的白銀不再是流入減少而已,更是向流出轉變,且嚴重外流。我們都知道,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簽下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又是開放通商口岸,又是割地賠款,僅《南京條約》一共就賠款了兩千一百萬。
另外,根據統計,在鴉片戰爭期間,英國從我國沿海地區掠奪了現金和白銀高達7302894元銀元,就單單這兩項加起來,就是一個巨大的漏卮。另外,再加上其他的賠款等,最終導致 “銀貴錢賤”的社會問題越為嚴重。
用馬克思的話來說,那時的中國,“天朝的白銀幾近涸竭”。
《紀銀錢價值》中記載:”今銀價每兩二千,較昔平時錢價益倍之,較貴時幾及三倍。”
晚清時期,“銀貴錢賤”給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沉重的打擊。由於銀價一路飆升,人們手上的錢幣變得越來越不值錢。具體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老百姓手中的購買力降低,社會經濟蕭條
通常情況下,進行大宗的貿易多用銀來代替錢,但是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政府身上,因為政府有銀庫,實力強,小老百姓無法比。清朝時期,主要的流通貨幣為制錢和銀兩。制錢單位為文,一串為一千文,相當於銀一兩。在那個時代,老百姓主要是用銅錢來交易。若是沒有錢,那就拿自家的東西換成錢,再拿錢去購物,比如文獻資料記載農民以“谷帛易錢,以錢購物”。
自從銀價上漲,老百姓的手中的購買力也隨之下降。那些做小本生意的小商販,本身的資金就不足夠,加上生產規模比較小,因此很難抵抗市場經濟風險。在銀價上漲的情況下,生產經營商無法透過價格差來獲得低薄的利潤,就會直接停止了商業貿易活動。大批的人不做生意,社會經濟隨之變得蕭條。
二、“賦役皆用銀”,賦稅負擔加重
“銀價之昂未有甚於今日者,京中紋銀每兩易制錢乃二千文,外省則每兩易制錢二千二三百文不等”,“其勢日就增加,尚無底止”。
在1821年到1836年間,等同數額的銀兩可以買到一石(大概100斤)的糧食,而到了1850年,則可以買到一石五斗六升的糧食,在這短暫的數十年時間裡,農民的賦稅負擔比原來的提升了40-55%。
銀價上漲“牽一髮而動全身”,對農業的影響也極為嚴重。
“銀幣耗,農夫織婦,畢歲勤動,低估以售之,所得之錢,不可輸賦。”
農夫織婦,整年辛勤勞作,忙忙碌碌,不知付出多少血汗才獲得丁點的糧食,拿去低價賣出,所換來的錢財,不足於交賦稅。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農民生活多麼艱苦。種田本身就是一件極為辛苦的事情,既要生產投入,還隨時要面臨著天災帶來的顆粒無收,糧食減產的風險,另外還有沉重的賦稅壓著,老百姓苦不堪言。
另外,清朝時期,老百姓交納賦稅,只能交銀不能直接給錢文。由於通貨膨脹嚴重,制錢價值一再跌了又跌,最終,老百姓被沉重的賦稅壓得幾乎喘不過氣來。與此同時,隨著“銀貴錢賤”的問題越演越烈,官僚和地主為了擺脫負擔,將債務轉移到貧困的農民百姓身上,這更是大大加重了農民百姓的負擔。
三、在手工業方面,“蠶棉得豐歲,而皆不償本”
根據統計,道光年間,蘇州一共有一萬兩千多臺紡織機,而到了19世紀80年代時,僅剩五千多臺而已。由於稅收未減,百姓手上的實際收入又大幅度降低,在日益高漲的銀價局勢下,薄弱的小農經濟根本沒有辦法維繫正常的生產,為此手工業受到沉重打擊也不可避免地發生。
總而言之,清朝的“銀禍”,給中國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當年,中國用絲綢、茶葉等換取來的白銀,最後自己一分都沒有撈著,反而賠了個精光,全都歸入到了他人口袋。從某種意義來看,中國是被搶窮的。“銀貴錢賤”對整個清朝社會的影響巨大,這樣的影響涉及到了社會、經濟、民生等方方面面。由於國庫虧空,負債累累,清政府一度陷入”稅金不能入庫,國家瀕於破產”的危險境地,老百姓更是深受苦難。由於賦稅沉重,官僚地主、商人壓迫剝削嚴重,百姓民不聊生,被逼上絕路的群眾百姓,鋌而走險,走上了起義的道路。可以說,貨幣因素,即”銀貴錢賤”的因素加速了清朝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