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故事千千萬,大唐的英雄萬萬千。從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在長達289年的歲月裡幾乎每一個時期裡英雄忠烈似乎從不缺席。拋開治世能臣不說,單說赫赫戰功的一眾武將,好多好多隨隨便便拎出一個來其背後都有著一大堆神話般的經歷,比如從大唐前期的李靖、李勣、蘇定方、薛仁貴到中期的王忠嗣、高仙芝、封常清、郭子儀、李光弼再到後期的李晟、吳公約、李克用等名將豪傑,個個都是功蓋千秋、英雄蓋世。他們之中有人位列凌淵閣上被萬世仰慕,有人在史卷丹書中永垂不朽,有人擊戎狄於絕域萬里,有人平內亂而再造大唐。他們不僅僅在戰場上金戈鐵馬,更在自己心中存留著赤膽忠心。當此之時乃至千年後世仍為天下之人所敬仰、所熟知。
少數民族作戰
而今天的我們要說的這位主人公在整個唐朝乃至幾千年歷史中那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虎將,他就是平定安史之亂,令安史叛軍聞風喪膽的大唐名將僕固懷恩。但遺憾的是他不但沒有像上述諸位名將一樣“贏得生前身後名”,反而被汙衊為反賊。說到這裡,大家或許會有這三個疑問。首先這個人的名字怎麼聽起來像個少數民族,沒錯,僕固懷恩的確就是一個少數民族名將,他是鐵勒僕固部人。另外大家或許會問,不對啊,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功臣不是郭子儀和李光弼這兩位“大亨”嗎,你怎麼會說是這個僕固懷恩呢?也沒錯,郭子儀和李光弼確實對平定安史之亂之時有大功於社稷,但是平叛過程之中可不止這二位,僕固懷恩也是其中一個,而且最終就是這個僕固懷恩率領大軍最後消滅了安史叛軍,結束了這場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最後有人會問,既然如此有功於社稷而且是對社稷一家滿門忠烈,為何卻被汙衊為反賊呢。對於這個問題,需要首先交代一下僕固懷恩的其人其事。
唐明皇與楊貴妃
僕固懷恩(?—765年),鐵勒僕骨部人,早在唐太宗貞觀二十年(646年)鐵勒九姓大首領率部歸順唐朝,隨後被安置在北方,世襲金微都督,僕固懷恩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出生併成長起來的。僕固懷恩,出道前後便驍勇善戰,好像天生就是個大將的坯子。果不其然,安史之亂爆發後,在後方戰場河北地區多次襲擾打擊叛軍,有力地打擊了叛軍的囂張氣焰,有力地配合了河北人民的反抗鬥爭。之後趕赴靈武,追隨肅宗,之後由南向北、由西向東親率大軍收復長安、洛陽。762年,作為雍王的副手(實際是僕固懷恩指揮作戰)節制天下各路兵馬,並與回紇聯合再次收復洛陽,僕固懷恩死死地咬住史朝義叛軍,像打了雞血一樣緊追不放,終於叛軍在他的最後打擊之下趨於瓦解,叛軍悍將田承嗣等重要人物相繼投降,史朝義眾叛親離,在密雲(北京以北)林中自殺,異常持續8年的安史之亂最終在僕固懷恩的指揮下取得了平叛的勝利。
在此期間,將二女和親回紇,《資治通鑑》曾有記載僕固懷恩曾對皇帝說:“臣有二女,遠嫁外夷,為國和親,蕩平寇敵。”這種犧牲小家顧天下的格局在歷代都是不多見的。有了這份大義真情,當然在戰場上也不含糊,自己勇武有謀不說,還處死了臨陣脫逃的兒子,在這場大變亂之中,僕固懷恩家族為國捐軀殉難者有46人之多,可謂是滿門忠烈。
安祿山
但就是這樣戰功累累,大仁大義,卻在平叛不久,被宦官佞臣餘朝恩、辛雲京、李抱玉等人陷害謀反,最終不能自白的他在本無反意的情況下被迫謀反,最終身死軍中。最後就連時為皇帝的唐代宗都惋惜地說:“懷恩不反,為左右所誤耳”。但是他卻因為這件事被後代的史學家理所當然地稱之為叛臣賊子。那麼我們不禁要問如此功蓋華夏,忠勇不二,一家滿門忠烈僕固懷恩為何會走上最後的反叛這一步,被人汙衊為反賊呢?
其實對於這件事,僕固懷恩真的反與不反並不重要,只能說是政治的需要。首先,這是平叛之後有目地的壓制武將功臣,這種現象是一種必然選擇。因為安史之亂以後朝廷不再信任武將集團,況且僕固懷恩還是一個出身像安祿山、史思明一樣的少數民族將軍的胡人身份。對於立下了這麼大功勞且擁手握一定兵力的僕固懷恩當然也是防範有加,事實上即便如郭子儀、李光弼等名將也沒有逃脫,以至於最後並沒有把奪取勝利果實的功勞留給這二位,平叛之後被政治冷落高高掛起。
第二,權力鬥爭的需要。殊不知平叛結束之日就是政治鬥爭掀起新一輪高潮之時。因為多方勢力都在進行或提前進行著政治佈局,而這一點恰恰是武將功臣的軟肋。當時在朝廷中央已經形成了皇帝、宦官、官僚等多方勢力角逐的局面,而在這其中,宦官勢力又在不斷膨脹,繼宦官李輔國獨攬大權之後,宦官集團裡的龍頭老大魚朝恩又繼續攬權,反觀武將功臣長期在外領兵作戰,根本過多無暇顧及朝中之事。等到平叛“功成名就”時才發現原來政治佈局早已形成,而對於宦官和投機鑽營之輩來說,豈能允許武將插手打破平衡,壓過自己的風頭,所以說功臣武將們這時一切只能依照皇帝的心思和宦官的需要走,只能被動地接受政治安排,即便是被授予尚書左僕射、中書令、朔方節度使、大寧郡王等系列高大上的頭銜,也沒有成為朝廷實質核心的那一類人物。
除了上述政治因素,僕固懷恩本人也有著一重極其特殊的關係,這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他不僅是朝廷的平叛大功臣,也是回紇可汗的岳父。我們知道,平定安史之亂雖然回紇站在了唐朝一邊幫助平叛,但這完全是利益使然,在“土地人口歸大唐,金帛子女歸回紇”這一交換下,回紇才勉強放棄叛軍助唐朝平叛。但回紇此時看到了唐朝的虛弱,前後表現態度是極為不恭的,不時有強烈的覬覦之心。唐朝是不能保證一旦日後回紇起不臣之心,僕固懷恩能夠保證不與之勾結,做出對朝廷不利的舉動的。總之有造反的實力,更有造反的可能就已足夠。而僕固懷恩既有軍中的威望,多年的戎馬經營,又是回紇人的女婿,僅憑這兩點就任憑你再忠君護國也會被別有用心之人嚴重防範的。
安史之亂形勢圖
此外更為悲劇的是僕固懷恩本人的性格也決定了他的悲劇。用《舊唐書》的話來形容就是:“懷恩為人雄毅寡言,應對舒緩,而剛決犯上,始居偏裨之中,意有不合,雖主將必詬怒之。”可謂是剛決有餘而韌性不足,這樣的性格應對軍旅戰事倒還可以,但如此的情商卻實在不敢恭維,處理政治上的事情就更顯得捉襟見肘。而當宦官在告發自己與回紇勾結圖謀不軌之後,這位戰場上的巨人卻毫無招架之力,變成了政治上的侏儒。在宰相裴遵慶前來撫慰之時竟然偏聽偏信手下的“勸告”而放棄了進京面聖的機會,試想如果代宗皇帝真的相信宦官誣告的話根本用不著這樣多此一舉,正是不太相信僕固懷恩謀反才會派宰相級別的大員前來慰問,不去入朝的僕固懷恩只會讓人覺得他心虛作怪,進而更加印證了謀反的謠言,以至於到最後自己都下不來臺。
最後想說的是,其實不管怎麼說僕固懷恩的一生都是以大義為重,忠君護國為先,功蓋華夏,應該在大唐甚至中華民族的史冊上佔有一席之地。他是愛國者,不是野心家,但在當時的環境下再加上自身身份及性格的原因使得他最終變得除了“謀反自保”之外也沒有什麼更好的選擇,這便是他以及在他之前以及後來千千萬萬個僕固懷恩們的悲劇之所在,但我們並不能因此否定那個比竇娥還冤的大唐名將僕固懷恩。
來源:歷史故事